嬴政兼并六国,但他并不满足,他把目光伸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首先是南方,南方有所谓的“百越”,自远古至秦末时期,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即当今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北部这一带(局部还包括湖南、江西与安徽部分区域),世代繁衍生息着众多族群,这一带越人族群数量众多的地带,中原史籍称之为“百越”,百越的诸多族群统称为古越族。先秦古籍对南方的众多部族,常统称为“越”,实际上这些“越”并不是单一民族,而是南方众多部族的统称。吕思勉先生说,“自江以南则曰越”。百越大概分为五个部分:东越、闽越、南越、西瓯、雒越。东越部落居住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以温州一带为中心;闽越部落的势力范围以今福建的福州为中心;南越部落分布于今广东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区;西瓯部落分布于今广西一带;雒越部落分布于广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带。百越部落居住的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物产丰富、幅员辽阔,但由于为山川所阻隔,远离中原。 早在灭六国以前,秦始皇就已经把百越之地作为征服的目标。秦灭六国之战结束后不久,秦始皇即派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多万大军出击百越。在《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针对百越各部居住分散的特点,嬴政采用多路分兵进军的方针,一旦遇到大敌,再合兵进击。 秦军共分五路:一路由今江西向东进发,攻取东瓯和闽越;中间二路攻取南越,其一经今南昌,越大庾岭入广东北部,其二经今长沙,循骑田岭直抵番禺;其余二路入广西,攻西瓯,一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一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 秦军第一路进展顺利,出兵当年就平定了东瓯和闽越地区(浙江、福建),设置了闽中郡。其余四路进攻岭南的秦军由于山高路险、河道纵横,行军作战及军粮运输极为困难,加之百越各部的顽强抵抗,一直未能取胜。 最惨烈的一战是对西瓯的战争,秦军的主将是屠雎,西瓯部落联盟的首领叫译吁宋,他带领的西瓯军队和其他越人军队不足五万人,但是他们利用当地的地形,和秦军展开突袭战。 秦军的四路四十万大军虽然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但是战争的过程却令秦军感到了战前从未想到的艰苦和压力,在战前,秦军考虑到了粮草可能会出现问题,也考虑到了南方炎热的气候对于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军士兵的不适应;但是秦军到了岭南后才发现,战场环境的恶劣以及敌军的强大实力与超乎寻常的顽强抵抗精神都始料未及,百越军在首领译吁宋的率领下,对秦军进行顽强抵抗,与秦军进行了凶悍惨烈的激战,秦朝大军步步艰难,节节受挫,损兵折将,迟迟不能进入越人的世居领地,在战争中,百越盟军在首领译吁宋战死,但越人又马上另选了新的首领,全线退入山地丛林中与秦军继续作战,百越军甚至不惜隐匿深山与野兽为伍,至死不投降秦军,并且不断对秦军部队进行偷袭,切断秦军粮道。 秦将屠睢写信给秦始皇上报说秦军粮草已经不足,秦始皇被迫命令征调大量民工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水系,确保秦军的粮草运输。粮草在古代战争中相当重要,大兵团作战对粮草的需求特别高,没有粮食不仅仅是寸步难行,而且会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长平之战赵军正是缺粮,打不起持久战,赵括才发起进攻而全军覆没。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本是曹操缺粮,打不起持久战,但曹操亲自出动精锐火烧袁绍的屯粮重地乌巢,这才反败为胜。魏延给诸葛亮出的子午谷突袭之计,居然需要一半的军人背负粮草,可见粮草对战争的重要性。百越军断了秦军粮道,那可是动摇战争胜负的大事,所以,嬴政派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修建四年,把灵渠修好,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提到灵渠,她是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直到现在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军就攻克岭南,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外秦军还有一个最大的敌人——气候,北方军人不适应南方炎热的气候,士兵中瘟疫横行,直接影响了秦军的战斗力。这和赤壁之战一样,横扫北方的曹操军团到了南方就军中瘟疫流行,影响了战斗力。 岭南百越军这时在新首领桀骏的率领下对秦军发起了反击,秦军大败,根据《淮南子》记载,秦兵“伏尸流血数十万”,而秦军总指挥官屠睢也在现在的广西桂林一带被一支百越军夜袭部队击毙,迫使秦军“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终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双方一直处于相持对抗的局面。根据学术界讨论,秦军的阵亡在30万人上下,剩下的10余万人全部退到百越的北部边界一带,但是百越军的伤亡同样十分惨重,也没有力量继续发动进攻,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而且一对峙就是3、4年时间。 等到灵渠建成,嬴政任命任嚣接替屠雎,再次征兵十万,加上原先剩下的约二十万军队,集中大军再次向百越发起了猛攻。嬴政“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随大军行进,每当秦军占领一地便将部分移民留驻此处,这不仅使秦军有了较稳定的后方根据地,同时也使秦军在人力的消耗中有所补充,而大批的商贾在岭南的经营,也为军队粮饷的补给创造了条件。在这种优势条件下,秦军凭着丰厚的粮草和精良的武装设备,在百越战场上开始了大规模的征伐,大军所到之处,兵锋凌厉,势如破竹,未费多大力气就击溃了西瓯部落的反抗力量,占领了今广西等地的西瓯地区。随后任嚣、赵佗又挥戈南下,乘胜进击,一举击溃了雒越部落,占领了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地区。至此,秦王朝于公元前219年发动的征服岭南的战争,在经历了四五年波诡云谲的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之后,终于在公元前214年,以秦军彻底征服岭南百越部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秦军占领岭南后,秦始皇很快在该地区设立了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把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为了巩固其占领区,防止越人反抗力量死灰复燃,加强对越人的控制,秦王朝采取了军事管制性的戍守政策,并置“东南一尉,西北一侯”,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和防守。 所谓“东南一尉”,就是在岭南三郡“置南海尉以典之”,由掌兵的南海尉专断一方,加强其军事应变能力。南海尉驻南海郡治番禺。秦王朝任命的南海尉就是率兵击越的指挥官任嚣,为避免分散南海尉的权力,秦王朝决定三郡一律不设郡守,只设监御史主管一郡事务。所谓“西北一侯”,即在岭南西北方的交通孔道上建筑城堡,驻扎重兵,以防西瓯人北窜。这里的侯不是史书中常载的万户侯或千户侯,而是古代探望敌情的哨所,就是起驻兵监视作用的。此外,沿五岭南北还设有很多戍守据点,各郡县治所及水陆关隘也驻有大量戍卒。这一切措施,目的是巩固秦始皇对岭南的占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 秦始皇除实行戍守政策外,还采取了建立郡县制;有组织地大量向岭南移民;开新道,凿灵渠等等政治经济措施。所谓新道,就是在原百越地区修建供马车通行的道路。新道加强了南方与北方的交流,经济往来和民族融合。后来秦末起义,任嚣病重,派赵佗断绝新道,不参与中原的战争。再后来,任嚣病死,任命赵佗接替南海尉。汉初时,赵佗建南越国,一度在东南称帝,在汉高祖刘邦和汉文帝刘恒期间两次臣服汉朝,成为汉朝藩属国。后四世为汉朝所灭。 |
|
来自: 昵称4X6owk9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