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老刘tdrhg 2019-03-07

临川一中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

黄庭坚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塞垣:边防城池。戛(jiá):敲击。骅骝,周穆王的八骏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

14.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落日西沉,长风呼啸,开头两句动静结合,描绘了边塞景象,意境苍凉。

B.诗人着意勾勒平沙千里中的“雕弓白羽”和“骏骅骝”,为此后的抒情蓄势。

C.隐隐约约看到的青冢,使诗人想起了汉代王昭君的故事,忧愁袭上心头。

D.上片主要是实写,凸现了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飒爽英姿,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15.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14.D【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隐隐”以下句由昭君的青冢引起的“闲愁”,体现的是对国运的深长忧思,前后情感色调并不一致,故不能说“奠定全词的基调”。

15.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如“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翠蛾羞”。

对汉代和亲政策的批判。“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却“不减翠蛾羞”。

对宋朝边备废弛、求和苟安的讽刺。词作借古讽今,结尾二句用反语,表面是歌功颂德,实则对当朝执政者的软弱进行了辛辣讽刺。

南昌市八一中学期末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寄韩潮州愈

贾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浪西楼:地处潮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的心早与友人同乘兰舟,直达潮州那潮水的尽头,体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自己愿追随友人而去。

B.颔联直抒别后景况,友人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来,我怎能不驰书慰问?此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景色壮观。

D.尾联宕开一笔,具体描写韩愈借想象潮州那瘴气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15.贾岛好苦吟,善推敲,其诗多有精妙之语,请赏析其颈联用词精妙之处。

14.    

15.    “悬”“浸”二字,俯仰结合,“悬”字写出驿路像是悬挂在峰峦之上,“浸”字写出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用这两字形象贴切地写出友人贬官路上道路之险阻及在遭贬之地的凄苦处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沉关切之情。如果分析“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4.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理解和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15.本题考查的是炼字和赏析手法的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同时要扣住诗歌的情感表达上去作答。此题主要从所炼字的表达效果上去分析即可,“悬”“浸”二字是动词,形象的写出了驿路的艰难和险阻。从题目上看“寄韩潮州愈”是一首寄托离别的诗歌,因此在诗歌的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同时抒发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意。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南城一中期末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芭蕉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郑诗前两句,以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生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

B. 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C.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具体化,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D. 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答案】14.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触景生情,寓情于景”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效果实则大相径庭。试结合诗句作比较鉴赏。

15. 郑诗以芭蕉叶的生长情状比喻相思之情,最后着一“怨”字,衬托出相思的愁苦。杜诗在充分描写春笋的喜人长势之后,描述因春笋掩蔽阻隔而责怪主人不出迎的情形,着“嗔”字,实则表现作者心中之喜。“怨”字属于直接抒情,正面抒情:“嗔”字属于间接抒情,侧面烘托,手法曲折幽邃。“怨”字直接映照出全诗的感情基调,“嗔”字则从反面折射出作者真实的喜悦之情。

【解析】【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炼字能力,答题时基本思路是:如果该词含义特别,则要单独解释一下;然后考虑其中是否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如有则点出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则把该词放在句中解释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是否生动形象表现了某人某事某物某现象的特点,是否能烘托某种气氛,是否能传情达意。本题要求从表达情感和艺术效果角度对两诗尾句的中”怨”“嗔”字进行赏析。郑诗尾句“却教风雨怨秋声”,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怨”字直接抒情,而且怨情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杜诗尾句“客至从嗔不出迎”意思是客人来到我这我都怒而不欢迎他们。“嗔”字曲折委婉写出诗人对新笋的爱护之情,这种情感是侧面表现出来的。

南昌二中第六次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小至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大历元年寓居夔州时所作,此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小至:冬至日的前一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说冬至到来,白昼变长,阳气渐舒。这就意味着春天也即将到来。

B.第三句写绣女因白昼变长而可以多绣几根彩线,可以显示出气节的变化。

C.颈联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充满生机。

D.全诗围绕“小至”来写,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兼备,充满生机。

15.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C  “将、欲”都说明还没有进入春天,只是春天即将到来,是冬日里孕育着春天之景。

15.(1)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翻译概括句意)

(2)思乡之情,冬至这个节气的到来和眼前景物让诗人联想到了故乡。

(3)乐观豁达之情,眼前之景和故乡并未有不同,举酒尽兴。(1点2分)

奉新县普通高级中学1月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 .(3 分) B(“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15 .(6 分) 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 反衬(或“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 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6 分;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如“以声衬静”“视角俯仰”等),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上饶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忆昔

                                    陆游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

  注:此诗写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当时诗人以中奉大夫衔提举冲佑观,任闲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壶浆马首泣遗民”写关中百姓慰问宋军,并向他们泣诉在被占区所受到的屈辱,“泣”指宋军为他们留下了深切同情的眼泪。

B.“夜栖”和“昼上”,使一个不辞劳苦、以全部精力投入北伐准备工作的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共道功名方逐迫”,用“大家都认为”功名指日可待来展示诗人当年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D.颈联“逡巡”表现了一个“老病”者的行动特征,表现了一个有志之士无法施展抱负的仿徨心理。

15.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4.A(“‘泣’指遗民们因在被占区受到屈辱,热切期望宋军收复失地而留下的眼泪。)

15.对比(2分);本诗首联写作者当年曾随军强渡渭水,受到遗民慰问的盛况,颔联写作者昼夜辛苦经营,积极投入北伐准备工作,颈联用“岂知”转折,至末二句写诗人灯下披览史书,联想自己,不由得悲从中来。与前半首形成鲜明对比。(2分)表达了一个志士空怀报国雄心,壮怀不得伸的悲愤心情。(2分)(如答“虚实结合”也可酌情给分。)

吉安市五校联考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芭蕉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郑诗前两句,以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生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

B.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具体化,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18.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效果实则大相径庭。试结合诗句作比较鉴赏。

 

17.     

18.    郑诗以芭蕉叶的生长情状比喻相思之情,最后着一“怨”字,衬托出相思的愁苦。杜诗在充分描写春笋的喜人长势之后,描述因春笋掩蔽阻隔而责怪主人不出迎的情形,着“嗔”字,实则表现作者心中之喜。“怨”字属于直接抒情,正面抒情:“嗔”字属于间接抒情,侧面烘托,手法曲折幽邃。“怨”字直接映照出全诗的感情基调,“嗔”字则从反面折射出作者真实的喜悦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触景生情,寓情于景”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炼字能力,答题时基本思路是:如果该词含义特别,则要单独解释一下;然后考虑其中是否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如有则点出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则把该词放在句中解释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是否生动形象表现了某人某事某物某现象的特点,是否能烘托某种气氛,是否能传情达意。本题要求从表达情感和艺术效果角度对两诗尾句的中”怨”“嗔”字进行赏析。郑诗尾句“却教风雨怨秋声”,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怨”字直接抒情,而且怨情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杜诗尾句“客至从嗔不出迎”意思是客人来到我这我都怒而不欢迎他们。“嗔”字曲折委婉写出诗人对新笋的爱护之情,这种情感是侧面表现出来的。

上饶市第二中学12月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风二首(其二)

杜 

秋风浙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日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15.有人说,诗的后四句是诗人抒发思归之情的句子,“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C  [解析]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

15.[答案]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六、七句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题干要求来看,需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即看哪些诗句抒发的是“悲”情,但悲中却包含着乐。从后四句诗来看,抒发的是思归不得之情。从“他夜归”“白发”及“今是非”可知,这些都是悲情,而“不知明月”用语俏皮,可以认为是泪巾含乐,并且六、七句则表达诗人的希望。但从整体来看,这四句是悲喜交加的,归家之乐为想象,但眼前处境与想象对比,自然更让人心酸。

[诗歌鉴赏]

“秋风浙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开篇从亲切细腻的感受切入,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东流”,东方的流水;“西日”,西方的太阳。二者在空间上相互映衬,体现外在的空间属性;但同时“东流”“西日”又是时间性的,其时间性是来自事物自身的内在属性。这种时空合一体现的混沌整一的宇宙观,最易导向人的情感体认。“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是绝佳句,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捣衣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对价值与意义的追询,追询是得不到答案的,但人的归来为明月的存在找到了目的。“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等到白首回家的那天,在庭中体味世事人生。但故园池台如今是否还在?展现对故园的忧虑。白发之时要回家,但有家可回吗?体现出杜甫悲剧意识的特征。

宜丰中学12月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渡江云

周邦彦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启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委曲:曲折延伸。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 )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15.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D(解析:“以乐景衬哀情”错,下片描写的不是乐景,而是悲凉之景。)

15.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

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愁”,隐含着作者对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次进京情况会是如何。孤独寂寞之情。尾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离愁在心不能成寐的情状,表现了词人水程夜泊的孤独

寂寞。(每点2分,共6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