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氏祠堂:天水宏裔 四支流芳

 姜春明93ceo608 2019-03-07

据湖北省姜姓文化研究会编撰的《炎姜文化》记载,姜姓来自炎帝,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少典娶有峤氏,生炎帝,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以水命姓为姜。随着历史变迁,炎帝子孙大多改了其他姓氏,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续炎帝之香火。

《史记·周本纪》中提到,周部族始祖后稷(名异)之母名姜(又称姜嫄),这是见于史料文字极早的姜姓人物。相传尧舜之际,天下洪水横流,民不聊生,后稷跟随大禹前往全国各地治水,多年不归。姜嫄心心念念,每天站在高处远望,盼望儿子早日还家。终于有一天,后稷划着木筏回来了,母子相见悲喜交集,激动得话儿不知从何说起。坐定后,姜嫄仔细端详儿子,才发现他双眼红肿,面容憔悴,身上长了不少烂疮。她忽然想起:有一年自己因劳累过度生病,采集田间的野草服用后,很快便痊愈了,便赶紧去地里采草给儿子熬汤喝。果然没过多久,后稷又恢复成了当年健壮而有力的小伙子。就这样,姜嫄寻神药为儿子治病的消息很快传开了,来此采药、治病的人越来越多,她给这种草药取名叫做“嫄志”,希望人们能铭记于心。

西汉初年,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以关东大族迁徙至关中,世居天水(今属甘肃),后世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自称“天水宏裔”。 天水冀县曾有三国名将姜维,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崭露头角,逐渐独掌军权,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多次交手,败少胜多。公元263年,司马昭几路伐蜀,姜维据守剑阁,竭尽全力阻挡大军。谁知魏将使计偷袭都城,刘禅惊慌失措开门投降,还敕令姜维放弃抵抗。眼见国破家亡,姜维满腔悲愤,希望可以假借归降之机恢复汉室,最终不幸兵败,以身殉国。 

到了东汉,姜氏部分族人开始迁居江苏、四川。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江苏沛县东南广戚乡的隐士姜肱。相传姜肱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都以孝行著名,他们天性友爱,情深意笃,常常共同起卧,盖一床被子,等到各自娶妻,才依次往各室居住。有一次,姜肱和弟弟季江谒见郡吏,不料半路遇见强盗,意图杀人越货。生死关头,姜肱与弟弟为了保护对方,争着求死,盗贼不禁心生怜悯,只抢夺了衣服财物,兄弟俩毫发无伤。到了郡中,官吏看到姜肱衣衫不整,惊讶地问其缘故,他却另外找了个借口,始终不肯说出强盗打劫之事。盗贼听说后,感到非常后悔,特地跑到姜肱家中请求原谅,想要退还所掠财物。姜肱却笑着摇头拒绝了,他非但没有计较过去的恩怨,还备上酒菜勤加款待。从此,姜氏家族也便有了“孝友敬睦”和“大被流芳”的千古佳话。

唐宋时期,姜氏后人还广泛分布于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广东等地,明清年间又发展到了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甚至远播海外。

             彑

-❶-

四支流芳光前裕后

         夂                 小

走进姜氏祠堂,可感叹姜姓沉淀千年的厚重文化。“神农后嗣”诉说着炎帝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渭水世泽”追忆着姜太公渭水垂钓、匡扶社稷的丰功伟业,“天水宏裔”记录着姜氏家族繁荣兴旺的发祥之地,“光前裕后”昭示着姜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信心。

姜孝友介绍说,阳新姜氏主要有四支,其中任九公于明代由江西豫章(南昌)迁入白沙镇世丰村,后人分布于潘祥等地;泰盟公于宋绍兴年间由江西瑞昌迁入三溪镇姜福村;泰盟公四世孙国英公于宋光宗年间,先由富川迁往豫章数年,后迁入大王镇姜祥堍;万春公由江西瑞昌迁入三溪上下姜。

明朝年间,因战乱纷起,民不聊生,任九公与兄弟们随同父亲纷纷外出逃亡,路经白沙世丰村,只见七峰山巍峨多姿,山清水秀,于是决定在此安家落业。白天任九公徜徉山水,尽享田园之乐,与当地村民结交亲善,晚上则手不释卷,常常读着读着便到了鸡鸣时分。路过的人不禁纷纷赞叹:“富贵之场人人趋之若鹜,但此屋的主人从繁华之乡而来,勤读诗书淡泊名利,实在不可小觑!”

在世丰村下新屋组,还曾有一个悲壮动人的救火故事。2010年2月11日晚上8时左右,当地祖堂突发大火,火势迅速蔓延,危及民居。村民姜礼明正在看电视,听到外面此起彼伏的呼声,连忙拉起儿子、侄子赶赴现场。面对熊熊燃烧的烈火,姜礼明抢上房顶,用水龙头直接浇灌,终于有效控制火情。谁知就在一瞬间,墙体突然坍塌,英勇扑火的姜礼明当即倒在了废墟中。闻讯赶来的医生迅速展开急救,可他终因抢救无效,献出了年仅46岁的生命。如今,下新屋祖堂修葺一新,再也没有丝毫火烧的痕迹,可乡亲们不会忘记,姜礼明见义勇为的豪情壮举,更将他看作光耀先祖、造福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姜孝友说,祖堂悬挂的匾额“光前裕后”,正是世姜总会名誉会长姜昆先生亲笔所题。

泰盟公,字广三,宋绍兴年间带着儿子宗贵来到兴国教书,因爱三溪钟山之俊秀,喜溪水之萦绕,在此结庐而居,其后子孙绵延,繁荣昌盛。

清仁宗嘉庆二年,后人为纪念泰盟公的功德,建起了恢弘典雅的上姜福祖堂。怎奈200多年风侵雨蚀,战火毁坏,终至岌岌可危。2016年,在全庄上下的齐心协力下,新建的上姜福祠堂大气落成,为该村新农村建设和文明之风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