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异感症是耳鼻咽喉科门诊常见病之一。中医称为梅核气。西医对其命名很不一致,如有癔球症、咽球症、咽喉部阻塞感、咽喉神经官能症等。本症是指病人感到咽喉部有异物样梗阻,并在客观检查时未能查见实质性病变而言。本症早在我国古代就有描述,《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就有“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的记载。在临床上,咽异感症患者发病率很高,并且随着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呈上升趋势,但治疗起来非常棘手。笔者从临床实际谈谈咽异感症的诊治要点。未收录医院中医五官科赵娟 1 咽异感症产生的原因 咽部由极为丰富的神经支配。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主要来自咽后壁的咽丛,它含有迷走神经咽支、舌咽神经、副神经和颈交感神经分支,并由三叉神经第二支司咽喉,因此咽喉部感觉非常灵敏。这是本病产生的主要原因。 2咽异感症的诊断和注意点 1) 咽异感症的诊断主要是寻找病因,首先详细讯问病史,问清咽异物感的特点如部位、发病时间及有无伴随症状。然后作全面认真的检查,从发病机制方面具体分析主要的致病因素。不要首先考虑咽异感症的诊断,也不要过分强调精神因素的作用,以免造成误诊。 2) 要详细耐心问清楚是咽异常感觉,还是真正的吞咽困难。如果是后者,而且是渐进性或进食时加重,首先考虑到咽喉和食管等处器质性病变。 3) 从实际出发,可以将咽异感症理解为只是一种主观症状,但必须排除任何明显器质性疾病,才可以做出咽异感症的症状诊断,而不是病因诊断。 4) 咽异感症状是咽食管恶性肿瘤的早期症状,要引起重视。 5) 细致的检查对咽异感症的诊断至关重要。 ⑴详细检查鼻腔、鼻窦、口腔、口咽、鼻咽、喉咽和喉部。 ⑵颈部触诊,检查淋巴结、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及甲状腺。 ⑶全身检查,必要时进行心、肺、消化段和精神神经科检查。 ⑷放射检查如颈部正侧位、鼻窦茎突片,或钡透造影。⑸必要时作三大常规,或其他化验。 ⑹胃镜检查对某些病例有检查和治疗意义。不仅能排除或确诊胃食管器质性病变。对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环咽肌痉挛或喷门痉挛有时可以解除症状,对疑病症的病人也可通过检查,说明情况,消除顾虑。 ⑺根据需要可活检。 3与慢性咽炎的关系 咽异感症不能与慢性咽炎截然区别。在临床上许多患者因慢性咽炎长期不愈,引起精神负担而加重咽异物感,既有典型症状(异物感因情志变化而变化),又伴有慢性咽炎(咽微干、微痛、微痒、异物感)的症状,咽部检查则有慢性咽炎体征。因此,在治疗上,要兼顾两方面的问题。 慢性咽炎的预防:1 )处理周围器官的病变,如鼻腔、鼻窦、扁桃体和口腔牙齿以及全身其他疾病。2)减少咽部刺激,禁烟限酒,戒辛辣,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3)日常少作长谈。4)尽量抑制“吭喀”或干咳动作,使咽部得以休息。 4 咽异感症与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返流是指胃内容物通过下食管括约肌向食管的逆行性运动。胃内容物必须由食管喷门段返流至食管咽喉端并通过上食管括约肌引起咽部症状。(1.胃酸-胃蛋白酶与咽喉黏膜直接接触,2迷走神经末梢在酸的刺激下引起反射性的清嗓动作和慢性咳嗽)。具有咽异感症的返流性食管炎患者,由于酸性胃内容物返流,可以直接刺激梨状窝和喉部粘膜。一般有慢性咽炎体征(咽后壁充血,滤泡增生,咽侧索增厚),并且有食管症状(胸骨后烧灼感,返酸,打嗝,吞咽困难)。 胃食管返流的一般疗法为:抗返流饮食,高蛋白、低脂肪。餐后保持直立位,注意不在餐后2~3小时内就寝或取屈曲体位。床头抬高,避免睡前饱食或喝水;避免服用促返流药物,如安定、茶碱类、黄体酮、多巴胺;避免饮咖啡,饮酒,吸烟。抗返流药物主要有三类:促动力药(西沙比利,吗叮林等),抑酸剂(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粘膜保护剂(硫糖铝) 。 伴有胃食管返流的咽异感症,从中医病因病机看,因咽司吞咽,属胃之系。脾胃为升降之枢,咽喉以通为用。脾升胃降,则咽道通畅。若脾胃升降失常,则可致咽喉不利,吞咽不适。 主要治则为制酸止痛(常选用瓦楞子 、乌贼骨 、煅龙骨、 煅牡蛎)、 降逆下气 (常选用代赭石、旋覆花 、怀牛膝、苏梗、公丁香)、 理气和胃 (清半夏、白茯苓、 厚朴 、白术) 、清热解毒 (公英、连翘 、地丁 、银花) 5 咽异感症与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对于咽异感症的发生和变化都有明显影响。 疑病症、恐癌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强迫症、外伤后精神创伤等都常见咽异感症症状。 治疗上主要进行1)心理暗示,心理疏导;移情易性,转移其注意力,增加其工作、生活乐趣;消除恐癌顾虑。 2)配合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 中医以疏肝理气,解郁利咽为主要治则。因气本无形,忧则气滞,聚则似有形而实无形,气机阻滞,则痰气上结于咽,方以逍遥散,半夏厚朴汤为主。 疏肝理气常用药物有丹皮、陈皮、苏梗、桔梗、郁金、香附、柴胡等, 化痰散结常用药物有僵蚕、牡蛎、浙贝、瓜蒌、半夏、厚朴等。若 病久常化热,伤阴,血瘀。故常配合养阴生津(沙参、麦冬、玄参、石斛、乌梅、青果等)和活血通络(丹参、赤芍、当归、莪术、地龙、牛膝等)治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