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新课程背景下改进语文教学

 博书润雅 2019-03-07

谈淑明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的说来,就是要在思维训练和语言学方面加大力度,提升语文教学实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把语文教学搞得更好?尽管见仁见智,但有共性,有规律可循,笔者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加强朗读指导, 注重语感培养

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的一句话。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落实《课标》中有关阅读的要求时, 采取自由读、轻声读、齐读、默读、朗读等多种读书的形式。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指导朗读时, 我努力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的情感, 调动学生的感情体验, 在指导朗读时, 我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例如:在学习《瀑布》一课时,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的。“山路忽然一转, 啊! 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好伟大呀, 一座珍珠的屏!”诗句中的感叹号可以读得比较轻, 表示出惊奇, 喜悦的语气;也可以读得重一些, 表示出感叹, 赞颂的情感。不强求一致, 也不要求学生达到老师的水平。我经常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谁跟他读得不一样。我想:老师经常这样引导, 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渐得到培养, 多角度、有创意的读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我在引导学生默读时, 努力使学生潜心读书,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有一定的速度, 利用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 引导学生爱读书, 会思考, 学会自主读书, 自能读书, 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二、 教学精心 “设疑”,以“疑”引领学习

设置问题即设疑, 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实际向学生有意设置问题引其思考。在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读文章往往知道大概情节了事, 教师的设疑实质上激发学生在“无疑”处生疑, 目的在于给学生启示, 使其读书有注意的中心。这样思维才处在有一定条理、有一定深度的积极状态中。依教学的不同阶段, 设疑可在预习、审题、结构安排、段落分析的不同环节根据需要而设。以学习段落设疑为例, 《猫》一文可抓住“古怪”、 “天真”设疑;《特殊的礼物》一文可抓住“特殊”设疑;《草地夜行》一文可抓住“行”字设疑, 总之, “疑”要设在关键处。《金色的鱼钩》是一篇近三千字的长文, 人物多, 情节曲折, 如果人物不分主次, 情节不管巨细, 分析下来至少要二三节课。因为我以老班长为三位小战士的安危而急、而喜的情感变化为重点设疑, 突出了老班长的形象, 只用了一课时。讲老班长外貌时, 设置“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一题, 使学生了解“四十岁、背驼、满脸皱纹、两鬓斑白”一一未老先衰;讲“青裸吃完”一节, 设置“断粮后老班长的心情怎样”一题, 让学生体会“整夜合不上眼”的着急程度;讲“水塘钓鱼”一节, 设置“老班长池塘洗衣服, 发现鱼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一题, 让学生理解“喜出望外”的含义:讲“吃鱼骨头”一节, 设置“当小梁坚持要分担老班长的工作时, 老班长的态度怎样”一题, 让学生体会“严厉”、“严峻”中的深情;讲“命令喝”一节, 设置“老班长为什么笑了”一题, 得出老班长为安慰战士强装笑脸的结论;在“光荣献身”一节设置“此刻老班长念念不忘的是什么”一题, 使学生体会老班长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想到的只是战友和革命的崇高精神。从中也使我体会到, 恰当地“设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引导多维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也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课堂上鼓励多角度的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比如, 我在讲《神奇的鸟岛》一课时, 有目的地让学生尽情地想象, 结合教材, 想象鸟岛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色, 天上飞的是鸟, 地上跑的是鸟, 水里游的是鸟, 一个多么欢乐的鸟的世界。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出的画面, 自己想象出的情景。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展开想象的翅膀, 各抒己见, 学生的不同见解不时掀起波澜, 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训练了思维, 发展了语言, 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意识、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培养收集信息能力

修订后的教材强调课内外结合, 很多课文后面都安排了让学生收集资料的建议, 目的是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增大阅读量,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 用语文, 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在教《两弹元勋邓稼先》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两弹和邓稼先的一些资料, 为学习 本课做好准备, 学生从课外书籍、网络查找了大量的资料, 有的学生还从网上下载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这些做法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 活跃了课堂气氛, 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对课外资料, 我与学生共同进行筛选, 选师生所用, 与课内结合, 适时、适度, 服从需要, 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 做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课内外结合,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 增加信息量。

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多媒体计算机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的多项媒体, 在语文教学中 , 采用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 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 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 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宫参与学习活动, 并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掌握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使教材的语言文字与其代表的具体生动的动态画面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重点词句、段的含义, 这对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起到了辅助作用,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 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外显为直观形象, 学生看到了多彩的画面, 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有身临其境之感。老师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从语言文字到画面, 又从画面到语言文字, 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读书, 学生图文结合, 在读中感悟。如教学《七步诗》时,一开课就放短片,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理解表现出来,让学生进入特定情境,加深对曹植的理解,对故事背景的理解,对《七步诗》的理解。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使用起到了为教学服务的效果。

事实证明,按照上述做法, 我的教学实践收到了一些效果。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读书习惯养成了, 读书的目的性明确了;学生读书的能力提高了, 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了, 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