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写下一首奇诗,同一句话重复两遍,偏偏还是千古绝唱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中国人更热爱诗歌。在众多的文学家中,苏轼是集大成者,他不仅是词中高手,而且诗也写得很出彩,再加上书法、绘画,似乎就没有他不精通的。这样顶尖的天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奇诗,也是他一生的智慧总结。

那是在他临终之前,他的儿子苏过要去就任中山府通判。此时的苏轼,再也不是当年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他再也不会自比三国周郎。作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已经浸润了佛家禅理,于是写下了这首《观潮》为儿子送行: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又以开头的前四个字别名为《庐山烟雨》。它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奇诗,在前三句看来,写得极为精彩,然而结尾的最后一句,却又将首句重复。诗歌最忌讳重复,很多人曾经为之困惑,难道是苏轼真的到了年老气竭的地位,以至于出现了这种重大失误吗?

自然不是,作为千年难遇的天才,苏轼写下这首奇特的诗是有用意的。它的开篇是赞颂庐山烟雨的美丽和浙江潮的壮丽,它们闻名遐迩,让人心驰神往,作为一名文人,没有到过那里,总是在心中有那么一份遗憾的。

为了不让人生充满遗憾,为了不抱憾终身,自然是要亲临观赏的。然而,真的看过庐山烟雨和浙江潮之后,反而觉得这些平淡无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庐山烟雨也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也就是这样潮水,不会有什么特别之处。

看起来,这首诗中有两句一模一样的,但要真正理解,一定要从第三句“到得还来别无事”打开突破口,这是从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的故事引申而来的。

有位老僧在三十年前还没有开悟的时候,看到山就是山,看到水就是水,没有什么心念。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他看到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而有了更多的感触。但到了晚年,老僧悟透禅理,再看山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五灯会元》的原意是以此说明悟禅的三种境界,而苏轼则以此为典,阐述了人生的哲理。就以他为例,在文学上,他以自己的天才智慧和勤学苦读,终于攀登了文坛顶峰,成为宗主级别的人物;在官场之上,他在进士及第后,青云直上,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要职,还曾经在担任过各地的行政长官。

然而,即便他的文才让神宗成为拥趸,却依然因为诗文而引来了“乌台诗案”,差点惹出杀身之祸。即使他为国为民,慷慨激昂,也摆脱不了被到处贬谪的命运。之前的顶峰,是每一个文人士大夫孜孜以求的,苏轼做到过,然而这道风景看过之后,也不过如此。

这首极具禅理的诗,是苏轼一生的智慧总结。对于首尾两句重复的诗句,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就是“不过如此”的意思。然而,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消极,它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在满怀希望看过庐山烟雨浙江潮之后,发出会心的微笑,“正是如此”,不虚此行!

这样一来,此诗的含义就大不一样了。苏轼在当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小珏认为,这和当年他在游览庐山时所写的那句“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到底是哪个意思,局内人很难说清楚、道明白,也许这就是苏轼要留给后人猜测的谜语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