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派私家园林的造园特点(六)

 浙派园林 2019-03-07

 

六、哲学思想

       以思维方式而论,浙派传统园林崇尚自然,以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为最高的造园宗旨和哲学基础。传统私家园林不仅需要与周边的自然山水相互融合,内部的山水造型都是从自然界中提取的形态,人工山水描绘了自然的万千景象,无论泉石溪涧、洞壑沟渠、山光水色、气象变化都是在凝练自然元素的基础上对大自然所进行的模仿。

       私家园林内部的植物群落、花鸟虫鱼,更是饱含四季变化与生生不息的自然更迭之意境。与西方不同,传统私家园林中很少选择笔直的乔木做林荫道,也很少修剪成几何形,或者堆砌规则的花台。而在植物选择上,除去个别院落以名花为主要观赏对象外,常栽培的都是易成活、好管理的本地树种。《园冶》中提到的园林植物均为很普通的植物,诸如柳树、松树、芭蕉、梅、兰、竹、菊等。借景篇中就描述了春兰、夏荷、秋菊、冬梅等花卉的四季之美。

       私家园林的园林建筑,不仅是观景和园林活动开展的场所,也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元素。可在建筑中欣赏风景,也可以在风景中欣赏建筑。建筑形态多样,无论是亭廊飞檐起翘,或是水榭、舫、楼阁临水依山而建的因地制宜,花窗门洞图案的自然形态,如海棠形、月形、叶形等,都是园林建筑与自然融合的一种体现。

       传统哲学以儒释道为主流派系,虽然在观念上有不同的差异,但是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崇山水之间的自然美。儒释道三家不仅在哲学体系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对园林的影响上,亦是如此。

       先秦时期,儒家就认为人类秩序和规范来自天然,但是更推崇需要注重和强调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而在往后的发展中,还认为“天”是人性和道德的根源。孔孟都推行此理,只有荀子例外,但他的思想没有成为主流。《中庸》、《周易》等主要的儒家作品,都借自然规律和秩序类比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

       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则崇尚自然主义,他们以自然为最高的价值。与儒家不同,道家极力倡导顺乎天性、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受到道家“师法自然”哲学的影响,文人历代都推崇自然淡雅、返璞归真、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直到魏晋时期,玄学发挥了老庄以无为本的哲学观点,道家的思想才进一步扩大。在审美观念上,道家推崇平淡自然、真实质朴,庄子认为,最高的美是自然本色的美,而顺天无为便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受到道家的影响,文人更是以自然为美,崇尚不刻意雕琢、真实淳朴的艺术风格,道家此类美学在接连战祸之后的魏晋时期被发掘出来,成为崇尚清新自然的园林风格的潮流。《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子献随性而为的事情,就曾被计成在《园冶·郊野地》中引用,而《园冶》中“宛自天开”的理想也源自崇尚自然之美的哲学思想。

       唐宋以后,佛教进一步汉化,从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主张明心见性。而唐确立佛教为国教。禅宗作为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与儒家积极入世不同,与道家主张离世隐居的哲学观点更为接近,主张道法自然,表现出顺应天性的生活态度。而在审美情趣上也注重自然的本色之美,欣赏自然空灵和淡薄清远的意境,以及简洁淡雅的艺术风格。文人士大夫受此类哲学的影响,不仅在书画、诗词中有所体现,如宋代的青绿山水、唐诗宋词出现自然、清奇为上品的艺术倾向,而且在园林艺术,尤其在文人园林中有所体现。主要体现在,园林生活中透露着恬淡自然的生活情趣,并且这种园林风格与禅的内在神韵相一致。

       此类思想在明清的造园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长物志》与《园冶》为例可见一斑。《长物质》不仅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想,还强调“格心与成物”、“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理念,其所希望构造的山水人居,实质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环境,书中的设计理念都透露着这样的观点。如在选址上,文震亨就认为“山水间为上”,在布置时,他反对改造自然,强调造园要素要彰显自然之本,“宁古无时、宁朴无巧”,而在园林要素的选择上,充分考虑自然之物的本性。在《园冶》中,计成曾以“借景”篇中“山中宰相”等典故来阐述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园说”篇中,有“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等句子以体现其崇尚自然的造园思想。

       (连载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