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练习,让自己的练习更有效

 凡人sypls 2019-03-07

“学会”练习,让自己的练习更有效,是很多高三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试就此提几点建议。

一、从练习的途径看:学会看题,另辟溪径

“做题目”无疑是练习的主要途径。但如果把“做题目”当成了练习的唯一途径就失之偏颇了。“看题目”其实也是练习的一种重要途径,而且是一种相对节约时间、更为高效的“练习”。因此,在高考复习中,特别是到了高三后期,学生应处理好“看题”与“做题”的关系,适当地减少“做题”的数量,而代之以“看题”。

“看题”即学生对自己手边资料中的一些题目采取“看”的策略,而不是常规的“做”。具体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想要点,即想题目答案的要点,思考题目可从哪几个点或哪几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把自己所想到的要点写出来,也就是列出答案的提纲。

第二步:对答案,即把自己所想到的要点与题目所给的的答案进行比较对照。

第三步:找差距,即自己所想的要点与参考答案的差距。要看到题目所给的答案中,哪些要点自己是没有想到的,哪些答案要点是自己想到的,但答案里却没有的,也即要找出自己所想的答案要点中“缺”了哪一些、“多”了哪一些。

第四步:析原因,即分析自己所想要点与题目所给答案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为什么答案中有的,自己却没有想到,原因在哪里?为什么自己所想到的,答案中却又没有?自己“多”出来的要点有没有道理?

第五步:理思路,即综合自己的思考与题目给出的参考答案,对题目答案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重新整理。

学会“看题”,做到“做题”与“看题”相结合,既能避免练习中机械重复的低效劳动、增加练习中的思维含量,又能使手边的资料得到充分利用,一举两得,效果比单纯的“做题目”自然要好很多。

二、从练习的过程看:强化反思,练有所获

练习的完整过程,应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做”,即学生自己把练习完成;第二阶段是“听”,即在课堂上听老师对题目进行分析;第三阶段是“思”,即在课后要结合老师的分析,对自己所做过的题目进行反思。

但在实际练习中,有一些学生只把注意力放在第一阶段上,以为题目做好了,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部分学生能把练习的过程延伸到第二阶段,很注意老师在课堂上的分析,但老师分析完了,自己听懂了,也就“万事大吉”了;很少有同学能把练习的过程延伸到第三阶段。这第三阶段恰恰又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因为光听老师分析,即使在课堂上你全都听懂了,也仅相当于你在歌剧院听某位名星的演唱,听出了这位名星演唱的“好”而已,但高考考场不是叫你去听的,而是要你自己去“唱”的,光“听”懂显然不够。所以,学生一定要清楚:老师讲过的东西,不一定是自己的东西,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加以消化、吸收,才会真正地变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因此,从练习的过程来看,我们一定要强化反思,处理好“做题”与“反思”的关系,既要认真做题,更要自觉反思,做到做、思结合:对自己做过的练习,对老师讲评过的试卷,一定要思考:自己的问题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对自己今后的复习与考试有何借鉴意义?有时,为了更好地促使自己开展反思,我们还可设计反思表来强化反思。下面就是笔者在高考复习中帮助同学设计的一张反思表,供大家参考:

[转载]自学能力培养系列之:练习的策略

三、从练习的结果看:善待错题,变废为宝

高三复习阶段,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题目。那么,什么样的题目最有价值呢?练习的结果无外乎对与错,笔者以为,正是那些自己在练习中做错的题目,才是最有价值的题目。那些做对的题目,说明你原来就会做了,你所进行的练习,其实只能叫做训练——训练了自己的熟练程度而已。那些做错的题目,说明你原来是不会做的,通过练习,使你发现并弥补了自己的漏洞,这才是进步、才是发展,练习的意义正在于此。

但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能发现,有的同学今天错了,下次出现类似的题目,仍旧照错不误;也有同学题目做多了,最后发现自己错来错去总是错那么几个题目。这说明,错题并不会自动地帮助你走向“正确”。错题能否真正地发挥其价值,关键还在于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我们必须要善待错题,把错题从试卷中分离出来,建立错题集,并经常性地对错题进行“回头看”,才能真正让错题“错”有所值,才能把错误转化成帮助自己学习的宝贵资源。

当然,建立错题集也不是象有些同学所做的那样,简单地把错题抄到错题本上,或把错题剪下来贴到错题本上就完事了。错题集至少应该分成两个栏目,如下图所示。一个栏目用来抄写或粘贴错题,另一个栏目则用来分析错误的原因及对自己的启示。对于错误的原因及启示的分析,是建立错题集的重点和关键所在。抄写或粘贴错题仅仅是建立错题集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一定要更进一步,指明错误的原因:是知识性错误,还是审题性错误;是能力不够导致的错误,还是不够仔细造成的错误,抑或是学习习惯不好造成的错误……只有原因分析到位,才能在学习中对症下药,避免同类错误的重复出现。

错题

错因分析及启示



四、从练习的内容看:注重归纳,点石成金

从练习的内容看,我们平时所做的无非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的题目。如果我们平时的练习只是停留在单个题目的层面上,那么我们的练习注定只能是低效的。单个的题目再好,也只是珍珠,而不是项链。我们在高考复习中要跳出题海、提高效益,必须要善于归纳,要从自己平时的练习中提炼出学科学习的方法,要把具体的题目之“石”点化成学科学习的思想方法之“金”。以政治主观题为例,主要需做好以下几种归类:

一是基本题型的归类,即学生对自己平时练习中的主观题按其题型进行归类,并对每一种类型题目的命题特点、解题思路进行揣摩与把握。根据具体的设问方式,政治主观题大致可分为描述类、意义类、认识类、体现类、措施类、启示类、原因类等七种基本类型(具体见笔者所写的《高考政治主观题设问类型大盘点》一文,《求学》2008年第3期)。对基本题型的熟悉,有助于考生在在考场中心态平稳,解题思路清晰。

二是解题方法的归类,即学生可对自己平时练习中所做过的主观题,从解题方法的角度进行归类分析。每一类主观题都有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以高考中非常常见的意义类为例,笔者发现其解题切口主要有回归课本谈意义(思考课本上关于题目中的“意义”的直接或间接的知识有哪些,以此为切入口作答)、分析材料谈意义(提取出材料中有关“意义”的信息点,加以分析、归纳、提炼,再形成答案)、寻找角度谈意义(从不同的来角度来分析意义,角度找得越准、越全面,答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也就越高)、明确对象谈意义(考虑对“谁”有意义,找出具体的主体)、圈定范围谈意义(如区域范围,考虑“国内”意义有哪些、“国际”意义有哪些等;如内容范围,“经济”意义有哪些、“政治”意义有哪些等)。考生只有对各种分析方法了然与胸,才能在考试中从容应对、得心应手!

三是热点问题的归类,即学生可对自己平时练习中的题目,以热点问题为依据,做一些归类工作。如把练习中的有关三鹿奶粉事件、背景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的问题集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就会无形当中提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本文发表于《求学》2008年第11期)



高考政治试题是通过提供一定信息来考核规定的能力目标与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与“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考生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条件。

      一、试题信息呈现的形式和特点

          政治试题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

情境文字类。不仅指诗词、成语、格言、谚语和名人名言等文字,而且还包括图表说明、引文以及必要的“注”等。这是高考政治试题提供信息的最基本方式。

        2. 漫画类。是以一幅、一组漫画或图文结合的内容作为背景,通过简单的文字提出问题,以辛辣、幽默、讽刺的方式来批评生活中一些错误思想或行为的形式。

        3.

      数据图表类。是用图表、图示、曲线图结合一定的文字、数据等作为背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辩证地分析概括其中的现象、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措施、思路等的形式。

      二、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思路和方法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准确把握信息的性质是获取和解读的前提。现以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38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1

          材料二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1)分析图中显示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3)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

        1. 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高考试题所提供的文字背景材料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认真的研读,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取出关键词句,这将直接影响考生解题的思路和速度。

      例题中,从材料一可获取的信息是:从表注可知图1是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图表。横向从历史角度看,gdp与能源消费均逐年增长。纵向从gdp与能源消费对比看,2002-2004年,能源消费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2004-2005年,能源消费率增长下降,同期gdp增长率保持稳定。

      材料二中指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是一条重要背景信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国家、企业、个人都应有具体行动。特别是作为国民经济细胞的企业应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才是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审题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前提。一审标题。如图表题,标题是图表的“眼睛”,审好标题有助于对图表所反映的中心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二审图表。要弄清图表有几个要素、几个层次,这样做有利于全面地组织答案,从而避免要点的遗漏。三审表尾。一般表尾是以注的形式出现的,是对图表的补充说明,对答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图表主要有表格、饼形图表、数轴等。不同类型图表提取信息方法也不同。如表格图,表格的内容一般由时间、项目和表现各个项目状况的数据构成。对此可按时间顺序纵向比较变化发展的趋势,按项目类别横向比较不同项目的不同地位和比重等。饼状图主要体现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搞清楚整体表示什么,不同部分分别代表什么,然后从一个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比例的变化比较中,分析现象,揭示原因。数轴类分为曲线型和柱状型。如果是曲线型,应把握曲线变化的情况,理解两变量的关系。如果是柱状型,应分析纵横两轴所代表的变量变化情况,同时,还要比较柱状体之间的异同,而且要特别注意较长或较短柱状体所代表的信息。

        2. 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高考试题提出的解题要求通过所设置的问题体现,问题一般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所以首先要提取出理论、实际和联结点三个部分的关键词。理论部分抓“范围关键词”、实际部分抓“主题关键词”、联结点部分抓“方向关键词”。

      例题中,问题(2)中“运用经济常识”为范围关键词,“结合材料一、二”、“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为主题关键词,“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方向关键词。问题(3)中“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为范围关键词,“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主题关键词,“运用原理加以说明”为方向关键词。

      选择题中联结点部分更要抓住如经济、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哲学道理,措施是、制度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等“范围关键词”;最、根本、最根本、主要、重要、最重要等“形容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动员关键词”。

      为此,训练中,一要把握考查角度。明确知识和原理属于经济学、哲学还是政治学,如是哲学,应弄清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二要把握考查的实际问题。要对近年来特别是一年来国内国际大事,特别是国内重大实际问题予以关注,要通过专题复习,系统掌握各个领域中的热点,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焦点问题。三要把握设问的思维点。设问到底要从哪几个方面分析?是现象、原因还是意义、方法、措施等?解答要分为哪几个层次?要通过研读设问拎出全部的思维点,还应站在命题人立场去审设问,准确把握命题人的设问立足点和命题意图。

        3. 获取和解读答案的组织信息

      高考政治试题答案的组织要符合试题的背景信息和问题设置要求,紧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与综合,并使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统一。表达要使用学科术语,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它是考生能力的外在表现。

      例题中问题(1)“分析图表经济信息”,这是层次与逻辑要求,至于能否答出还取决于考生对图表的解读程度和对日常经济现象的关心程度。问题(2)“企业应采取什么措施”,答题时要使用经济术语并围绕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展开。问题(3)“运用原理加以说明”能否答好取决于考生对书本知识的储备情况和是否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

      [参考答案]

      (1)①2002-2005年间,我国gdp持续、平稳、高速增长;同期,能源消费总量也高速增长。②2002-2004年,能源消费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2004-2005年,能源消费增长率下降,同期gdp增长率保持稳定,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源消耗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2)①企业应该降低物耗、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三废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②为达到这个目标,企业应该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技能;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或发展循环经济、采用清洁能源、循环利用、降低废品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创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等)

      (3)①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律。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动地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三、扎实的知识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

      扎实的知识功底是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基础。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答案绝大部分是所学过的基础知识。文化知识基础愈深厚,对信息的感受愈敏锐,对事物的判断则愈准确。

      备考中关键是夯实基础。所谓基础知识,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三个学科(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及其相互联系。复习基础知识,要根据考纲,调整复习的标高。可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循序渐进地把握。首先是要把握每一个考点的主体内容,从微观上弄清考点;其次是要把握主要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搞好专题复习,从中观上构建知识体系;再次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把握学科知识,理解学科的基本思想,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最后还应把握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相互联系,做到基础知识识记、理解与运用的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