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心理症状,包括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麻木刺痒或有蚁行样感、情志不宁、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这些证候三三两两,轻重不一,持续时间或长或短。严重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报道,在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90%的妇女有轻重不等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主要是伴随卵巢功能衰退,女性生殖内分泌发生一系列变化,由于体质、产育、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等不同,一部分女性不能很好的调节自身生理变化,使得阴阳平衡失调而出现绝经前后诸证。 【临床表现】 1、月经改变: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最后绝经;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大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断,然后逐渐减少而停止;月经突然停止。 2、血管舒缩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出汗。潮热起自前胸,涌向头颈部,然后波及全身,少数妇女仅局限在头、颈和乳房。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每天数次至30-50次,夜间及应激状态易促发。可历时1年、5年或更长。 3、精神神经症状:包括情绪、记忆及认知功能症状。如烦躁、焦虑、失眠、多疑、情绪低落、自信心降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4、泌尿生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萎缩症状,外阴瘙痒、阴道干燥疼痛、性交困难、子宫脱垂;膀胱、直肠膨出;排尿困难,尿急,压力性尿失禁,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 5、心血管疾病:绝经后妇女血压升高或血压波动伴心脏轻度供血不足;冠心病发生率及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也随年龄而增加。 6、骨质疏松:妇女从围绝经期开始,骨质吸收速度大于骨质生成,造成骨质丢失而骨质疏松。多出现于绝经后9-13年,约1/4的绝经后妇女患有骨质疏松。患者常主诉腰痛、四肢疼痛,出现驼背,严重者可发生骨折。 辅助检查:性激素测定:FSH>10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FSH>40U/L,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肾虚为本,故临床在调补、平衡肾阴肾阳同时,注意培补脾土,并注意调肝养肝,同时根据有无水湿、痰浊、瘀血等兼夹证而综合施治。 1、肾阴虚证 主证:①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②头晕目眩,耳鸣,头部面颊陈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疼,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2、肾阳虚证 主症:①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②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 舌脉: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3、肾阴阳俱虚证 主症:①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②乍寒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 舌脉:舌淡,苔薄,脉沉弱。 【中医药特色治疗】 根据辨证分型口服汤药及中成药制剂治疗; 中医外治法:耳穴治疗; 中医针灸治疗; 中药浴足治疗。 【预防与调摄】 1、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妇科检查、防癌检查、内分泌检查; 2、维持适度的性生活、调畅情志,防止心理早衰; 3、适当散步,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节阴阳气血; 4、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 5、饮食应适当限制高脂、高糖类物质的摄入,注意补充新鲜水果蔬菜及钙钾等矿物质。 【典型案例】 李某,51岁,已婚。初诊:2015年10月25日。患者绝经二年,近三个月自觉精神紧张,烘热汗出,心悸健忘,急躁易怒,夜寐欠安,纳可,口干、口苦,二便调,舌质暗红、舌苔黄燥,脉细数。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肝肾阴虚型)。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治拟滋肾养肝。药用:炙百合30g,生地黄20g,知母10g,黄柏10g,山药30g,山茱萸20g,牡丹皮15g,茯神15g,丹参30g,炙远志6g,炒枣仁30g,浮小麦30g,菟丝子15g,白芍30g,甘草6g,枸杞子15g。取7付,每天1剂煎服。 二诊:诉服上药后诸症减轻,烘热不汗出,睡眠改善,苔薄黄燥转白,脉细。继服上药5剂后,诸症消失。随访6月未见复发。 经断前后诸症多属虚证,尤以肾亏肝旺型多见。患者年逾七七,肾气衰退,水不涵木,木火偏旺,故精神紧张,烦躁易怒;阴虚阳亢则烘热汗出;肾阴亏损,水不济火,故心悸健忘,夜寐不安。治以滋水涵木为主,使肝肾得以滋养则虚火自平。临床常用百合地黄汤、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 策划:医疗管理处 文稿:妇 科 审核:卢 棣 图文编辑:赵 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