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演唱秘诀——通俗声乐定位训练法 前 言 提起世界各国演艺圈的“天王巨星”、“天皇歌后”,人们一定会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如演唱英文歌曲的世界级歌星:约翰.丹佛、鲍勃.迪伦迈科尔.杰克逊、麦当娜、惠尼.休斯顿、玛丽娅.凯瑞、麦克.波顿、塞琳.迪昂、李察.马克妮、瑞奇.马丁、布莱尔.亚当斯;演唱日文歌曲的亚洲歌星山口百惠、滨琦布;韩国歌星李贞贤;演唱华语歌曲的港、台“四大天王”、“四小天王”,及戴有各种璀璨桂冠的“歌王”、“歌后”邓丽君、苏芮、齐秦、王菲、林忆莲、张信哲、张惠妹、李汶等等;及中国大陆一些成名歌星。据保守估计,世界上热爱、迷恋、追随这些大牌“歌星”的人们数以亿计。 1.增强文艺修养,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自娱自乐,提高人生品质。 2.做为一种自然有效的社交手段,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宴请宾客,能手持话筒动情地演唱几首流行歌曲,会令大家对你产生好感,可以在进一步的交往中较快地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有许多合作意向与各种业务的洽谈都是在夜总会或是卡拉.OK 厅进行的。 3.如果你的文化水平有限,又不具备从事较好工作的技术能力,那麽你至少可以做为一名“业余歌手”,用“唱歌“做为谋生手段,其演出收入肯定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因为不论是大都市或乡镇农村,都有各式各样的娱乐场所为你提供就业机会,只是你比大部分“自娱自乐者”稍微多一点“演唱技巧”而已。 4.如果你有较好的“音乐天赋”,就不妨进一步刻苦训练,努力提高演唱水平,并且勇于实践,等待或寻找机会,成功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你。请记住一句话:哪怕是文盲也可以成为“大歌星”,只要你“唱得好”! 5.不要因为自己的“形象欠佳”而发愁,只要你“唱得好”,照样可以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上人”。娱乐圈的商业化包装模式,可以将你那“优美动听的歌声制品”送给万户千家。音像市场那无尽的潜力,有可能使你变成“百万富翁”、“千万款姐”,这绝不是“天方夜谭”。 6.你可以逐渐成为公众崇拜与关注的偶像,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精英”。 但是,要想唱好通俗歌曲,做歌手,当“歌星”,还必须经过正确、艰苦、系统的“纯通俗唱法”的声乐训练。 要想唱好通俗歌曲,首先要了解什麽是“流行唱法“。 概 论 在这不长的阶段,大陆的歌手们总是在虔诚地、执着地、不知疲倦地崇拜、模仿着海外大牌歌星,紧紧追随着他们的脚步,然而还是望尘莫及。这并不能说明大陆的歌手的智慧及体能方面存在着多大的差异,而是中国的社会状态的影响力使然。大陆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与商品市场繁荣时期,近些年虽然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但经济基础还不很稳定。随着对外开放,海外的文化模式不可阻挡地渗透进来,有的文化公司虽然“照猫画虎”似的签了一些歌手,但“包装体制”不健全,运做模式不规范,又没有强力的资金投入做保障,因此他们不会,也不想好好培养与训练自己的歌手,而是急功近利,想用歌手们尽快地去赚钱;某些歌手的自身素质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公司与歌手之间的关系杂乱无章,存在着许多隐患,因而造成了纠纷不断,随意解约的必然结局。那些没有签约的歌手,大多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由此形成了大陆演艺圈长期不景气的尴尬局面。 综 述 通俗歌曲演唱简明易懂,所表达的情感贴近人们的生活,因而深受大家的喜爱,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或高兴,或忧郁,唱歌都可以使心情放松,逐渐的唱歌发展演变成一种大家共同享受的娱乐项目。唱歌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大部分人唱歌虽然能使自己快乐,却不一定能给旁人带来愉悦,甚至令人无法容忍。这是为什麽呢?因为人生下来不久即会说话,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但唱歌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很小,只有那些音乐天赋特别好,或经过歌唱专门训练的人才能将歌唱得轻松自如,优美动听。 什么是“流行唱法”? 定义: 1.演唱时必须有“电子扩音系统设备” 的支持; 2.演唱时不需要人为地“制造共鸣”; 3.演唱时声音要有“必要的张力” 和“个性化的音色与音质”; 一.气息定位训练 要想掌握唱歌的“气息技巧”,首先要了解唱歌时使用“气息技巧”的身体器官的生理构造。 呼吸系统,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软肋、腹肌等器官组成。空气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保存到左右肺叶,一般情况一秒钟多一点,再经由支气管、气管、咽喉、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自然的呼吸,还是说话时或进行一般运动时的呼吸,都是使用的“胸式呼吸”,也就是将空气吸入到胸的水平线,肺的上半部,这是一种很浅的呼吸方式,即便有些人(只要是没有进行运动员的专业训练的人)进行大运动锻炼以后所谓的“深呼吸”——两肩向上耸起,胸部向前上方突出,“气息”向喉咙处“提起”,这样只是一种误解和错觉,充其量只是空气的吸入量略微多了一点而已,还是一种很浅的呼吸。只有使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才能称之为“深的呼吸方式”。 在静止时是向上凸起的弧形,吸气时,由向上的弧形变成向下的弧形,即吸气时下降,呼气时上升。 要 点: 1.两肩自然下垂; 2.胸部不突出、不塌陷、不紧张,在练习演唱的任何阶段,胸部始终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两肋及后腰迅速扩张,将空气瞬间吸入肺部,并调整、控制、保持在两肺的下半部分; 4.小腹及臀部向上收紧; 5.“横隔膜”迅速下降,在腰部“水平线”稍上处托住两肺; 6.发音时要平稳、轻柔,尽量长的保持所发音的时间,发音时腰部自始至终都要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身体体验像是做“仰卧起坐”起到一半时的感觉),给肺部的压力先是向上、向下同时用力,当发音持续了若干秒以后,气压感觉有些不足时,向上、向下的压力继续加力,前后、左右同时向肺部施加压力,即便感觉到上、下、前、后、左、右向肺部施加的压力快到极限了,也要再坚持几秒钟,直到将肺部的空气挤压干净,此时发音停止; 练习1 上述状态准备好后,以四拍为一小节,心里数 | 一二三四在数四的同时,将空气瞬间吸如(空气吸入不能过满),在下一小节的第一拍发“ s ”音(国际音标的“轻辅音”,声带不振动),在发音的过程中,身体灵活自如、意识积极,肌肉不僵硬,富有弹性、神经不紧张,不松懈。发音时:呼吸的相关肌体组织上、下挤压肺部,当挤压到极限时,左右前后继续全方位向内挤压肺部。向上的气流要细而稳、集中而有力。练习曲的每个乐句,气息和声音都不能间断,时间保持越长越好。肺部的空气始终保持在肺的下半部分。 二.声带定位训练 发声系统,包括喉头、声室、声带。喉头里面是声室,声室里面是声带,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位于声室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对称的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韧。声带的中间称声门,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 当肺部呼气时,空气经过声带,发生磨擦产生震动,再由气管的空气,传到肺部的空气,使得肺部四周的肌肉发生震动,产生共鸣作用而将声音扩大。这一比较使我们完全了解到了歌唱发音的基本原理。 “打哈欠”的状态 “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所以在唱歌时,咽喉不要闭塞,要使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在平时练习时,还可以用闭嘴的“打哈欠”,闭口打哈欠的时候,里边的状态也是开的、抬的,如果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那你的声音就会变得有“张力”、有“质感”了。 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下颌关节同时打开,面部两边的笑肌(颧骨)呈微笑状,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可以使你获得高位置的声音。“歌唱状态就是里边的哈欠,外头的微笑”,这话很精辟。 延续第一讲气息定位训练的技术,发“ s ”时的状态、感觉不变,舌尖稍向后移,声带立即振动,发出一个近似国际音标(浊辅音)“z”的母音,发该音时,注意力集中在声带上,练习曲的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带”,并要配合已练习过的气息方法。 要 点: 1.无论何种唱法,要想唱出“乐音(优美动听的声音)”,就必须要求“声带”正常、积极地“振动”起来; 2.此训练“气息”着力点一定在“声带”上,在训练前一个时期,发声一定要“轻柔”、自然,不追求“音量大”,不要随意添加任何“人为的混响”效果; 3.练习曲的每一个音都要唱得位置稳定、音色统一、气息连贯; 4.发声练习时,一定要时刻注意控制、调整对“气息源”上、下、前、后、左、右的压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胸部向下的压力不能大于小腹向上的托力”; 5.“气息源”要保持在稳定的位置上,向上的“气息通道”越细、越集中越好,可以将“肺部”比喻成一个富有弹性的“橡皮气囊”,并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位置上,向上的出气口有一个“阀门”,把出气口调协的小而集中,要时刻产生“气息压力”, “阀门”以上是一条“气息运行通道”,像是一条很细的、富有弹性的“橡胶管道”,发声时音唱得越高,这条“橡胶管道”拉的越细、越长,从而使“气息”和“声音”更集中,更有表现力、更有爆发力、更有穿透力; 6.气息从“横隔膜”发源,除了向上通过“声带”与之“摩擦”发时,“声带”保持适度的“张力”、“声室”保持“充盈”及相关的“韧带”、肌肉群、骨骼做些辅助的恰当动作外,“气息的运行路线”不能有任何阻挡,“气息”从下之上、自始至终都不能受到任何干扰与阻挡,要做到“声气合一”,“气息”和“声音”要有循环感、流动感; 7.在演唱中,“喉咙口”始终处于“打开”状态,但绝不能过分的“撑开”,更不能“挤压喉咙”; 8.气息的发源点在“横隔膜”,称为“气息支点”; 9.练习曲中的每一个音,无论高或底,都好象是在胸骨最高点处“唱出”,这就是“声音支点”; 10.发声时,声带闭合一定要主动、积极,气息在声带以下时刻准备,气息通过声带立即发声; 练习2 1 = C (F)4/4 |1232 1-|2343 2 -|3454 3 -|4565 4 -|5676 5 -|6717 6 - || 三.共振与泛音定位训练 “声带”发出的声音有质感,是歌声的核心,专业术语称“基音”(人声基础音)但音响微弱、单纯,必须加上自身各部位协调制造出的“混响效果”,才能使歌声优美动听、打动人心。 要想正确、充分的控制、使用共振来美化“基音”,先要了解什么是共振系统。 要点: 1.口腔共振:“口腔共振”在演唱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因为一首歌曲的旋律主要在“中音区”进行,所以可以说:“口腔共振”在一般的歌曲演唱中的比重占8成,“胸腔共振”与“头腔共振”各占2成; 2.胸腔共振:在演唱时,胸腔正中的部位应形成“共振点”,这是唱歌发声的基础,称为“声音支点”,不论是在那个音区发声,所发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音支点”,在训练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地会感觉到演唱时发出的每一个音都在胸部“声音支点”处形成“回声”,这样,“歌声”就会产生立体感,增加“艺术感染力”。低音区以“胸腔共振”为主,“口腔共振”次之,“头腔共振”再次之; 3 .头腔共振:中音区的较高几个音和高音区的所有音,必须调动、调整“头腔共振”; 4 .歌唱是3个“共振区”一定要上下贯通,比例适度,不管是在哪个音区演唱,都要同时调动3个“共振区” ,以使歌唱更加动听,更加“艺术化”; 5. 三个“共振区”调配好以后,还要调动、激发“共振区”上方的“泛音束”,这样可以更加美化歌声,使歌声听起来“余音缭绕、韵味无穷、优美动听、撩动人心”; 6 .“泛音”是“基音”与“共振”形成的“原始乐音”的“头部回声”,这于“胸部回声”的性质有些相似; 7 .每一个“标准乐音”的完美组合应该是——“声带基音”﹢各区域的“共振”﹢“胸部的回声” ﹢头部的“泛音” ,这些基本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缺少一个因素都不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 8 .人的身体就像是一架“钢琴”,每一个部位都要积极配合,参与“发音”,人体的所有“发声器官”好象是乐器的部件一样产生“共振”与“回声”; 9 .每个音要集中沉稳、有始有终; 10 .声音与气息的混合、调配要恰当适度、自然舒服,唱出的歌声应该有“长笛吹出的质感”; 中声区是唱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中声区,就谈不到其他的一切。我们应当重视中声区的练习,多在中声区下功夫,不要急于唱很高的音。练习时,我们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练习开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高音,反而会毁坏声带。中声区应该靠前,明亮,轻松流畅,不费力,这样才能往上发展,为演唱高音打开通路。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而是要自然自如,要求音色优美和声音的灵活性。每个声部的重要音区都是中声区。中声区要做到吸气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弹性,积极向上,有支持点,喉头稳定松驰,不论唱高、低不同的音,喉头的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声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声音从头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我们常比喻说“声音要像穿珍珠一样,把每个音穿在一条线上”等等,就是说声音要连贯、统一、圆润。 关于换声区当你从低音往上唱时,唱到一定的地方,就会感到困难,容易卡壳,这就是到了换声区,这时,你必须运用某种方法才能继续入上唱。歌唱者首先应基本掌握了虽声区的唱法,然后因人而异地作具体调整。有几种方法大家可以实践一下: 1)“倒抽一口气”的动作就是歌者在唱到换声的音时,做一个倒抽一口气的动作,好像“吓一跳”的生理状态,让喉头稍向下,向后退让,以使口咽腔充分打开,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着逐渐张开,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向更远的前方发送。这时声音就自然地进入了换声区。 2)母音转换手法就是在唱到换声区的时候提前让声音掩盖一点,声音暗一点,出气量小一点。在碰到换声点时,有一点必须强调指出,就是你感到声音唱上去困难时,甚至声音感到要出现破音时,千万不要变化发声器官的形态,不要乱动,乱使劲,一定要坚持唱下去就可以了。其实换声点就是一个“混声”的问题,就是真假声结合的问题。掩盖一些的声音就是有了假声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须与真声混合在一起,声音的衔接才不会有痕迹,声音才不会虚和空。所以学会换声点的过渡也就学会了假声的唱法,而假声位置对唱歌、解决声音的统一是大有好处的。 5、 高音区的练习 高音区常常在作品的高潮中出现,有着激发听众情绪、振奋人心的力量。唱好了高音,会给整个演唱增添光彩。因此,具有响亮的、金属般的高音对歌唱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在找到了自然声区,打好了中声区的基础,又掌握了换声区的技巧后就可以进行高音的练习。唱高音时,两颧骨要更积极开放,整个歌唱状态要更加积极向上,兴奋。随着音高向上,下颌需要松弛地向下,向两侧向后拉;小舌头提起如打哈欠似地吸住气,使喉咙更加打开,喉头不可随音高往上移动,而是相反,逐步下降,保持在吸气的状态,当然这个状态必须有气息的支持。唱高音的方法是训练中的一个难点,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也已经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每一种方法都要因人而宜,采取适合自己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练习3。 1 = C ( F )4/3 135153|1--|724742|7--|613631|6--|572527|5--|613631|6--|724742|7-|135153|1--|246264|2--|357375|3--|246264|2--|135153|1--|| 注:练习3用“le”、“la”、“li”、“me”、“ma”、“mi”反复练习。 四.咬字与归韵定位训练 比起“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的咬字与归韵训练尤为重要。因为“美声唱法”的咬字与归韵是建立在“共鸣”的基础上的,“民族唱法”的咬字与归韵始终要求声音的“明亮度”,而“通俗唱法”的咬字与归韵则更接近“自然的说话”。 果断地发出“基音”,“气息”带着“基音”折射到“硬腭”,在此形成“演唱乐音”,此后,整首歌曲的每个“音(也就是说歌词的每一个“字”)”都要相对控制在该位置; 第一个就是支点提法:在唱歌的时候好像声带不长在喉咙里,而长在了胸口,唱每一个字都不要离开这个支点。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几个问题:如果唱高音喉头容易上提的话,你一想到胸口就不想喉头了,支点一低,喉头也自然放松,下放,喉头放下以后,喉咙自然打开。还有声带都有长在胸口处,气息当然就不能超过声带,那一定在胸口的下面,气息也就往下沉了,稳定了。这基本是找到了正确的发声方法。 要点: 1.“字”的着力点要相对固定在舌头的中部和上下齿之间,形成舌头与牙齿的“对抗力”; 2.不管是“唇音”、“舌音”、“齿音”,还是“喉音”、“鼻音”,都要尽量向MU母音“ei”靠拢; 3.演唱“华语歌曲”时的“咬字”,不能因为“声母与”韵母“发音原则的差异而使歌声”过于靠前”“或”过于靠后”,更不能“过于向上”或“过于向下” ; 4.“气息”要保持沉稳、通畅,有“流动感”和“循环感; 5.“气息”始终在“声带”下方“备用”,随时都可以果断、迅速地“发声”。“声带”的“基础发音”始终在喉部“声室”里,“咬字”的“着力点”在牙齿后方,“归韵点”在“硬腭”处,“泛音”的形成一定是在“头的顶部”; 6.“咬字”时的“音头(声母)”发声要果断有力,有质感。演唱时所发音的时间长短,一定是在“音腹(韵母)”上保持,因此要求“声母”向“韵母”转化要迅速、流畅、自然,“韵母”一旦形成,口腔里的状态就基本上不能改变,“发声”结束 时,沿“水平线”方向“归韵”,“>”形收尾; 7.演唱时“下颌关节”一定要始终保持必要的间隙“牙关”不能“”咬死; 8.“声母”与“韵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声带”; 9.演唱最高音区时,一定要“爆发出”激情,在演唱技巧不变形的前提下,要敢于果断用力。演唱最底音区时,不要怕音量“弱”,只要让“声带” 积极震动起来,并稳定的保持住就可以了,“气息”用力不能过猛; 10.在演唱你自己“有效音区”的任何一个音时,要有绝对的“自信心”,坚信自己唱任何音都没有问题,“再高的音”或“再低的音”,只要你张嘴、用力,肯定能“唱出来”; 11.当基本上掌握了“歌曲演唱技巧”以后,唱歌时(包括:正式演出与平时训练),就不要再想着“气息”、“声带”、“共振”、“咬字”、“归韵”等等技术问题了,意识上应该只想着“旋律”与“歌词”及音乐表现力; 练习5。 1=C /F 4/4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a e i o u a e i o u a e i o u a e i o u la le li lo lu ma me mi mo mu ba be bi bo bu pa pe pi po pu “声线统一”的概念就是——用通俗唱法完整地演唱同一首歌曲。绝不能容易演唱的音区用“通俗唱法”,有些难度的音区用“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使得一首歌“支离破碎、缺少韵味”。 要点:1=C /F 4/4 1.气息的发源(气息支点)始终是在“横膈膜”。在歌唱时,主要是“横膈膜” 积极、持续不断地给肺部施加压力,形成发音的“动力源”; 2.发出的声音(声音支点)始终不能脱离“声带”。 “声带”震动时,“声室(包裹“声带”的“环状软骨”,位置在“喉结”水平线处)”一定要充满空气,生理感觉是——喉部不撑开,不紧逼,但“喉咙口”始终处于打开、畅通状态,并积极参与歌唱动作,“声室”饱满了,就能很好地控制音色与音质,使得发出的声音柔美润泽、稳定连贯、有质感、有张力; 3.对“声线”的要求是:音色、音质相对统一,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需上下贯通。中音区声音频率适中,高音区声音频率稍窄,低音区声音频率稍宽,高低声音频率呈“A”字形,就像法国埃菲尔铁塔的形状一样; 4.首先做母音(“a”、“ yi”、“ei”)练习:发母音“a”时,近似“打喷嚏”时前半部分发出的“啊”的母音,发母音“ yi”时,近似“打喷嚏”时后半部分发出的“嚏”的韵母,发元音“ei ”时,近似向远处喊人时发出的“喂”的韵母“ei”; 5.歌唱时发的母音不能像说话时发出的母音那样标准、规范。歌唱时发母音的原则是:开口音(如“a”)与闭口音(如“i”)均向半开口音(如“ei”)靠拢。母音“a”口型不要过大,母音“i”口型不要过扁,都要类似发母音“ei”的状态,发撮口音(如“u”)或半撮口音(如“o”)口型不要太圆,而是要扁一些; 6.演唱一句“旋律”,声带要像一条“橡皮筋”一样有张力,有弹性;“低音区”也绝对不能松懈,唱到“高音区”时,声带的“紧张度”要更高,即便是唱到你的“极限音”时,也一定有—坚持、坚持、再坚持!无论如何也要尽量做到“声音不变形” ; 7.歌唱时,“声带发声点”的意识要明确,唱“中音区”时,“声带”的“基音发声点”在声带的二分之一处,如果“旋律”下行,则“声带发声点”稍向“声带”后方做水平移动,“旋律”上行,“声带发声点”稍向“声带”前方做水平移动; 8.演唱较高音区时,上唇与“硬腭”(口腔上牙后方部分)稍微向上后方提起,“软腭(喉咙口前方部分)”不要错误的加大向上方提起的幅度,口腔里呈“>”状(“硬腭”>“软腭”),鼻子后部尽量有意识的“撑开”,调整有效的“共振”空间;同时加大肺上部向下的压力与腹部肌肉及“横膈膜”向上的“托力”。这种感觉好象是“气息源”与“声带”距离拉远了,但这只是一种“感觉”,其实际动作绝不是把“气息”生硬的挤压在”腹部“,最终的“气息走向”是向上的,向前的,向外的; 9.演唱高音时,不能将“气息”盲目地、不加控制的向上、向前、向外“冲击”,这样发出的声音将是粗糟的、僵硬的、甚至是野蛮的,而是随着“乐音”的向上升高,头腔的“共振点”逐渐向上额后方移动,上、下、前、后的“着力点”要恰当、适度;特别是训练初期,不要急于追求“音量”,只要“音准”正确,“声线”通畅即可,随着训练程度的加强,技巧的掌握与熟练,音量的强弱自然而然就会控制自如的; 10.演唱时一定要纠正一个误区:没有什麽“真声唱法”或“假声唱法”之分,演唱时的“乐音”,一定要使用“混合音色”,台湾称之为“半声唱法”。只有使用“混合音色”演唱,才能被称为“声乐艺术”。简要来说就是:中音区“真假声”比例适中,高音区“假声成分”多一些,低音区“真声成分”多一些; 11.演唱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技巧”——控制“声带”的能力。发声时“声带”不能大面积地“震动”,而是要通过有效的相关器官的控制,使“声带”随时的处于演唱所需要的“调节状态,也就是使“声带”局部震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声线”上下贯通,高、中、低各音区“音色”同一,才能制造出一个“广阔的音域; 12.训练初期,声音可能会软弱无力,此时,不要疑惑,坚持下去,你肯定会掌握“通俗歌曲演唱”的“秘诀”。 练习4。 1=C /F 4/4 |5 – 54 32 17 65 43 21 76 5 - - - 用以下音标做练习4。的练习: la le li lo lu lao luo lou lan len lin lang leng long 1=C /F 4/41=C /F 4/4 ma me mi mo mu mao muo mou man men min mang meng ming 六.合成定位训练 唱高音时利用软腭提起带动咽壁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拉力作用,使高音具备穿透能力,产生振撼的感觉。但是,如果适度地运用咽音是关键。全部拉紧咽壁演唱,声音会过硬过亮,缺少歌唱性。用少了咽音的力量,声音会空洞,没有支点和拉力的感觉。 流行歌曲的演唱讲求个性,歌星们在声音上的差异之大,演唱风格之多样,使得我们无法像在“美声唱法”中那样将其划分为几个声部(男高音、女中音等), 要点: 1.在训练之前,先反复听一些被认为是符合自身歌唱发展定位而且是自己的“偶像”的原声录音,心中默默跟唱,在自己大脑相关反射区域建立“声线意识”; 2.结合已经训练过的方法与技巧深入分析辨别自己拟选练习歌曲的音色、音质、气息、声线、共振、咬字归韵以及强弱音的控制与高低音的技术处理能力、水准; 3.演唱时,在不脱离“声线”的前提下,越唱到高音区声音频率越窄,越唱到低音区声音频率越宽,这是唱歌时的生理与物理的必然形态; 4.演唱时要注意旋律的轻重强弱、抑扬顿挫、咬字归韵、共振泛音的细微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控制自如; 5.“通俗唱法”的实际演唱,一定要有电子扩音系统的支持, 6. 4/4拍的歌曲每小节的强弱规律是「强 弱次强弱」,2/4拍歌曲每小节的强弱规律是「强 弱」强弱」,3/4拍歌曲每小节的强弱规律是「强 弱弱」,这一音乐的基本存在规律对于增强歌曲演唱的表现力至关重要; 7.演唱时的“颤音”一定要在“归韵后”完成; 8.每一句“旋律”要在关键的“字”上使用适量的滑音及“装饰音”,用多了会显得“油腔滑调”,用少了又会使人感到“生硬呆板”; 9.结合“咬字”与“归韵训练”,将演唱时歌词。。。。。。 练习6 完成以上训练后,只是掌握了“通俗唱法”的基本演唱技巧,要想成为“专业歌手”或“歌星”,还必须在“通俗声乐老师”的正确指导下,继续刻苦训练与钻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