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讲评】各种场景下的对焦原则 第七百一十四讲?

 山南海北121 2019-03-07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现在的相机已经变得越来越智能,但无论它有多智能,也总有它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说,选择对焦位置。

对焦位置的选择,不是简单通过计算就能找出最优方案的,它和我们的拍摄意图和需求有关。不同的对焦位置,能创造出完全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

如何选择最恰当,最符合我们拍摄需求的对焦位置,是一个值得好好考虑的问题。

下面,要为您分享的正是在一些特定题材中选择对焦位置的基本原则,一起来看看吧~

1. 基本原则:对焦主体

如果一张照片里,同时存在清晰和模糊的部分,大部分人的都应该会更关注清晰的部分。事实上,清晰-模糊对比,正是区分画面主次,表达不同主题的常用手段:

所以呢,如果你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拍摄需求,或者不知该对哪儿好的时候,就对焦主体吧。让主体清晰些,总没什么大错。

2. 风光:三分之一法则

风光摄影可并不是“小光圈+三脚架+低 ISO”那么简单,对焦位置的选择也是需要讲究的。

而“三分之一法则”,就是风光摄影中一个久经考验,广受好评的一个对焦方案:当没有明确主体时,对焦景深三分之一处。

注意,是景深的三分之一,而不是画面宽度的三分之一,不要弄错啦!这样对焦会使前景、中景保持清晰,而背景略微模糊,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看着更舒服;同时,也会让画面更有纵深感。

当然,如果你的画面有明确的主体,还是优先对焦主体吧。

除了三分之一法则,拍大风光时还可以尝试另一种对焦方案:手动对焦无穷远。

3. 风光:手动对焦无穷远

对焦无穷远,也被称为泛焦技术或超焦距对焦,在拍大风光时也十分常用,可以使整个画面都位于清晰范围内。

具体操作也简单,切换到手动对焦模式,然后拧动对焦环到“无穷远”档,再使用小光圈拍摄就好了。虽说无穷远是最后一档,但并不是把对焦环“拧到底”,无穷远档一般在对焦环底部往回一点的位置,请务必确认自己是否对准了~

值得一提的是,“泛焦”之所以叫泛焦,就是因为它的清晰度不如精确合焦点处的清晰度。所谓“整体清晰”,实际上只是“人眼可以接受的模糊程度”。

用肉眼一眼看过去好像看不到画面上有什么模糊的地方,但如果您将泛焦区和精确合焦区景物放大对比,会发现前者的锐度要明显小于后者。但不管怎么说,泛焦毕竟能获得最大的清晰范围,拍摄下图这种“超大尺度”风光时还是很有用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焦无穷远时,并不是整个画面都处于清晰范围内。真正的清晰范围,是从近处的一个泛焦点到无穷远处。

泛焦点距离和焦距成正比,和光圈也有关。计算公式太复杂我们不用去记,只需要记住,短焦距镜头的泛焦点一般在 1 米左右。也就是说,在对焦无穷远时,极近处景物锐度会降低,在拍摄时应尽量避免再此处安排过多景物。

这一方法适合焦距较短的镜头使用,因为镜头焦距越长,近处的“景物不清晰范围”也会随之变大;如果中长焦头对焦无穷远,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得近处大片景物清晰度降低。

4. 人像:对焦脸和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能表达人物情感的区域,也是人像中最能引起关注度的部分。所以,当然要对焦眼睛啦!

不过,也别那么死板,如果拍全身、大半身像这种脸部比例较小的题材,对焦脸就可以了。

拍摄特写,脸部的画面比例较大,需要对焦双眼,使双眼更有神,更好地表达画面中人物的情绪:

这一对焦原则,在拍其它动物的时候也适用:小比例,对焦脸;大比例,对焦眼。

5. 长曝光:对焦静物

长曝光最常见的拍摄主题是流水和车流光轨,能拍出物体的运动轨迹,使画面具有动感。

而在这类题材中,为了进一步突出动感,往往要在画面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静止物体,创造动静对比。对焦这些静止物体,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只有静物才会需要清晰度。

6. 夜景:对焦明暗边缘

拍夜景的时候,时常会“拉风箱”,镜头一前一后地反复移动,半天对不上焦。这是因为环境对比度低,自动对焦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所以,寻找最亮处进行对焦吧。这样不仅比较容易合焦,也更符合拍摄需求——夜景,主要拍的就是华丽的灯火嘛!

对了,在选择亮处对焦时,对焦点不要对着光源的中心,而最好对准光源的边缘,明暗交界处。可以用实时取景放大功能,来进行辅助对焦。这是因为,大多数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还是采用对比检测来进行计算,选择对比度高的边缘,比选择光源的中心更容易合焦。

街头小姐姐,很有范

点评:小姐姐是挺有范儿的。如果让小姐姐看到这张照片,我觉得她抽你肯定更起范儿。

先说取景,这张照片唯一的一个亮点倒是出在了取景方面。就是你把这个小姐姐抓的确实挺有范儿的。但是背景非常乱,乱到我看了一眼小姐姐之后,眼神不自觉会去看背景中到底有啥。尤其是那个白衣小伙子,太扎眼了。

曝光方面,你是加了后期滤镜还是怎么的。画面为什么要形成这么大反差呢?虽然我认为单纯从姑娘的角度来说,这样大反差倒也不违和。但是实际的结果就是这个白衣服异常明显了。如果不是背影,我猜白衣小伙子才是主体吧?

虚实来说,买个大光圈镜头吧。能多虚就多虚。

构图方面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了。首先就是姑娘被你拍摄的很矮,为啥呢?因为脑袋都跑画面下半部分。就算是脑袋压中线,一般都觉得人矮。这么被你拍,你是都不是想把姑娘拍矮了,是拍挫。

主体人物被安置在画面边缘,也不知道你咋想的。

然后人物脑袋上这么大空间做啥呢?很简单啊,作者给小姐姐脑袋上长了一个天线。对!留着长天线。

天线宝宝看到这么长的天线都惊了吧。

最后,整个画面都是歪的,应该能看出来吧。画面左低右高。

按理说取景有亮点,尤其是主体人物状态抓拍好的都不会太差。但是……兄弟,你颠覆了我认知。0分!熊猫拿去!

求宁校长点评,拍摄于大年初三,这个时候卖早点的摊子并不多,我在津湾广场路过的时候正好看到一群人在早餐车那边买早点(可惜,早晨起来很冷的,人们穿着棉袄耐心的在冷风里等待属于他们自己的早点,后期用了冷暖色,用太阳的暖红和冬天的冷蓝体现出当时的天气,也裁了图想让照片更主题更突出,我想请宁校长点评一下,指出缺点和不足

点评:咋说呢。咱们拍摄一张照片要考虑的就是照片的意义。就像你写作文一样的中心思想。小时候写作文流水账肯定是老师重点批评的。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去关注身边的日常生活,但是拍摄的就要是日常中的精彩瞬间。

记住,题材是日常,但是瞬间必须精彩。要不然就不值得拍摄。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看看这张照片。你觉得这个瞬间精彩在哪?

告诉我主题是什么?

2分。

参加了冰河老师和白一帆老师的加拿大外拍团,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天气在冰泡湖拍了一张自己比较满意的相片,我摄影基础其实不是很牢固,看了摄影笔记的书以及上了课以后还是有一些迷糊,经过实践还有老师的指导下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

点评:多看一些冰泡湖的照片,你会发现很多是用竖构图的。为啥呢?一个方面就是想要很近的近景——表达冰泡。另一方面还要有远景衬托。竖构图加上超广角比较够用。

主要是如果简简单单拍摄冰面其实没意思。须要把冰泡拍摄出来。而拍摄出来最好的就是离你近的冰泡,这样一来就需要有很大的前景范围才好表现。

不一定非要竖构图,但是竖构图更容易做到我说的这些。

那么我们看看你这张照片。发现没有,你的冰泡特别不明显。

此外,你也没赶上什么好天气。整个天没有光线,所以色彩方面就是一个高色温的结果。虽然说不难看,但是有光总会更好。

5分吧。后期增加一些对比度。

校长新年好

关注摄影笔记也将近半年了,期间一直在学习,这是第一次发自己的作品。

这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谷山宝宁寺,去的时候将近过年了,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这张照片是一进门的拍摄的一张,构图是居中构图,因为寺庙为拍摄主题特别大,拍摄的时候基本保持了水平,为了突出寺庙红色后期提亮了一些,同时将天空和地面也压暗了并去掉了原来停在左下面摆放的面包车。最重要的是等到了一个僧人的出现按下了快门,算是作为这张画面的着眼点吧(美中不足僧人的个子不是很高)

求校长点评!!!

点评:第一眼看过去我觉得挺好看的一张照片。取景工整,色彩处理的也挺个性的,挺好看。

然后我就想,可惜了,可惜了。如果画面中有个人作为点睛之笔就好了。结果发现,真的有个人。

但是太不明显了。这就是这张照片最大的问题。

我们突出人物有很多办法。比如把人取很大……在这张不合适。比如颜色或者明暗的反差……这张运气太不好了衣服和石阶色彩太一致了。比如虚实结合,这张这么大场景这么远对焦,光圈你开豁了都没戏。或者构图放在显要位置,这张是这样的,但是于事无补。

怎么办?

你等人物以红色的建筑为背景的时候,就明显了。

6分吧。最多了。

希望校长来帮我挑挑毛病,劳烦点评下呗

拍摄于新西兰的灯塔nugget point,日落之后银河升起,拍摄下了这张照片。iso1600,f1.8,14mm。

三分构图吧?

前面因为大光圈的原因虚了,所以后期加了渐变滤镜减曝光,减少了前景的视觉焦点

点评:先说取景,我觉得这个地方真的是很不错。如果银河能够在画面中间就好了。这个你看看什么日期去拍摄能拍摄到。

再说曝光。银河不错,不过灯塔有点过曝了。如果说能忍。那么你近景又太黑了。

你说近景因为大光圈虚了,所以减少了近景的曝光。

其实曝光和虚实方面,你都可以用合成。一个是多张曝光合成,一个是多张景深合成。拍摄风景嘛,你有大把时间慢慢拍摄的。

构图方面如果你蹲下的话,我觉得给天空多一点会更好。这时候水平线就别压三分了,继续往下压。

6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