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式思考 案例: 在一家网购公司,虽然公司内部为员工准备了解决顾客投诉的操作手册,但由于有些电话客服人员缺乏应对技巧,每个月仍有至少10例电话协商不顺利的投诉发生。对此,普通管理者与优秀管理者采取了不同的行动。 优秀管理者:将顾客投诉事件的处理分为一次处理和二次处理,并且提出在第一次处理中,需要尽快地向顾客赔礼道歉,以及解决顾客提出的问题;对于二次处理,需要将事件记入投诉手册中,不仅要描写具体情况,而且要将其分类,并记入可能想象到的事态。例如,由于顾客对商品的使用方法产生误会而导致使用不当,向公司提出投诉,那么就应该以“错误的使用方法”作为一种分类情况,进而找出所有发生类似投诉问题的商品,按原因分类汇总后,将处理对策数据化,同时将意见反馈给商品采购者。 普通管理者:将投诉事件按个别事件处理,在从负责人那里了解详细情况后,对每个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必要时,他还会亲自上门向顾客赔礼道歉。问题解决完毕后,指导下属将事件作为典型案例补充到投诉处理操作手册中。 以上案例中,优秀管理者具有概念式思考,而普通管理者则缺乏概念式思考的能力。前者能够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而后者只是在具体的世界中分析问题,类似的问题还会如“打地鼠游戏”一般层出不穷。 概念式思考由达特茅斯学院副教授罗伯特·卡茨基于能力学说提出,其相关论文发表在1955年《哈佛商业评论》1、2月的期刊中。卡茨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以及概念技能,而且,层级越高的管理者对概念技能的要求就越高。他定义概念式思考是一种看清问题、把握事物本质并将其活用的思考方式。其围绕五个轴心进行“思维的反复切换”,这五个轴心即全局的/分析的;抽象的/具体的;主观的/客观的;直观的/逻辑的;长期的/短期的。概念式思考的三要素:把握看不见的事物、判断价值、描绘整体(时间和空间)。 如何提高概念技能?(注:概念技能即在概念思考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的能力,不同职业采取的行动不同,因此,本文重点以概念式思考为核心进行说明阐述。) 首先,要想把握看不见的事物,需要进行抽象的思考,即在头脑中想象抽象的事物,然后还需要刻画出具体的形象。 其次在判断价值部分,针对无形事物的价值进行主观和直观的判断,再进行逻辑的验证,确认其合理性或者听取各方意见,以保证其客观性。 最后,描绘整体,从长期的角度,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 综上所述,若想贯彻执行这三种要素,需要在五个轴心上自如切换。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