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解剖生理学? 从中医遇见西医的那一天起,就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琢磨:谁是谁非?或者,谁是谁的一部分?又或者,将一中一西联手起来创造新医学? 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医的现代化研究如火如荼,但大多停留在以实证医学来验证古人理论的阶段;西医在钻牛角尖的深巷中走远后,开始尝试着回归整体;中西医结合,却是连医学院校的师生也讲不清楚的一个孩子,“中医诊治+西医诊治”之后,并未诞生出预期中“骨血交融”的生命力。 这时,一位台湾医师走进了我们的视线,他叫萧圣杨,20年来致力于整合中西医理与药理,让中医的阴阳五行更清晰、具体,让西医的纷纭学说生发出关联。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根,萧圣杨的根,扎在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上。站在这个立身点上,他左拥西医,右抱中医,最重要的,是他获得了一扇打通中西医的门。 打开门之后,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他说:“今天的年轻人学中医,问为什么要学三千年前的《黄帝内经》,难道《黄帝内经》到现代没有新的发展?其实是近代人不了解《黄帝内经》,如果了解的话,今天就没有《黄帝内经》了,已经把它变成我们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了。可是我们还是要去读前人传下的《黄帝内经》,为什么呢?因为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把《黄帝内经》100%地传下来。” 《黄帝内经》如何就成了解剖生理学呢?萧圣杨举了个例子,中药里的一个古方,十全大补丸,注明要用淡盐水和黄酒来送服。按中医的说法,黄酒温里,盐入肾,但在生理学角度,没有人去想过。一次诊疗中,一个病人跟他说:“我一吃地黄,胃就不舒服。”于是,萧圣杨想明白了,原来是因为她的胃酸不够,也就是中医说的脾胃虚寒,轻量的酒可以刺激胃酸分泌,让胃热起来;淡盐水呢,变成盐酸,盐酸就是胃酸的主要成分!“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就知道,当你吃熟地黄下去,胃会被粘滞,蠕动不了,所以叫你喝盐巴水来送。”这个原因清楚以后,就可以在开方时提前预防了。“我就会去找一个可以刺激胃酸分泌的中药,那就是砂仁,还有一个安中散,能治疗胃阳虚,蠕动不良。在方子里加上砂仁或者安中散,比盐巴水更到位。” 藉由此,古方得到了改良、新生。 我们暂且可以将萧圣杨的尝试称为“新中医”,它贯穿了中医的整体观,又很明晰,把生命的体征、一些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都给讲得很清楚,患者很容易明白,进而会明白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一个是物质性的,一个是功能性的,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黄帝内经》不是中国人的发明? 田原:之前你曾说起一个观点,《黄帝内经》是上一个人类文明的遗产。这个认识很有趣。 萧圣杨:今天我们这个地球啊,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厉害,冰川融化、海平面会持续上涨,科学家说要看今后的十年有没有办法预防。但在我看来,预防不怎么可能了。很多环保人士说,我们就叫大家不要制造二氧化碳嘛,过低碳生活。可是一个人不制造、一个人省没有用,只会有抱怨。 当气候灾难来的时候,整个地球会毁灭,可是有钱的人和懂高科技的人,那时候已经发明有飞碟了。照我们的飞机越做越大这趋势来看,将来会有人乘坐飞碟离开,美国太空总署前几天发布消息说火星可以住人,我们可以移民过去。 如果哪一天,有钱的、懂高科技的人坐飞碟走了,地球就会变成一个水世界,百分之八九十的表面被海水淹没了,还是会有人活下来的,就会变成野人,变成我们五千年前的中国人,古代的中国历史又开始了,那些移民走的人又坐着飞碟回来,教他们农耕、医疗、天文地理知识,就用老师教学生的方法,一问一答,一问一答…… 田原:(笑)又一部《黄帝内经》就这么出来了。 萧圣杨:对,就这么出来的。我认为,《黄帝内经》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如果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比以前笨得太厉害了。同样的,万里长城、金字塔,这些世界的遗物,我们现在都造不出来,那以前的人怎么做的?只能讲是那些懂高科技的人教你怎么做,但因为你地球上现有的条件很简陋啊,他教你的方法也就很简单。 今天如果说我有幸坐飞碟出去了,等到几百年、几千年以后,地球冷却下来了,因为没有这么多人呼吸了,南极和北极的冰层又形成了,水又退掉了,开始有人类成长了。我坐飞碟回来的话,五大洲里只有亚洲的中国有足够的一年四季生长的植物,我回来了,就先到这儿来。 比如我知道麻黄素是从麻黄中提取出来的,但是野人的科技做不到提取麻黄素,那我就教你吃麻黄。他们就一个人传一个人,所以有神农氏,有黄帝。 为什么先教健康?因为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生死的问题。 《黄帝内经》把养生之道放在第一章,他先告诉你这个,可是很多人不看这个,觉得这跟看病无关。其实就是当时生存的需要,黄帝问歧伯的第一个问题就讲说:为什么以前的人寿命可以过百年,现在只能过半百?黄帝讲的“过百年”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可是五千年前的人怎么知道现在的生活呢?我就讲说,那是懂高科技的现代人离开地球,等到地球平稳了再回来时讲的现在的情况。 所以,我就始终认为,中医学啊,《黄帝内经》跟《神农本草经》,绝对不是远古中国人写的,如果是中国人写的话,怎么学了五千年还越来越笨了?所以啊,宋元明清的书就不要买了,这些都是从《黄帝内经》出来的,你只要读《黄帝内经》跟《神农本草经》就够了。 我在台湾教中医学以及监考特考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现代的中医师,中国文化的功底不够。我自己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就读《东周列国传》、《三国演义》,就看文言文,所以文言文底子很好。 人是怎么学中医的?中医的书本都是三岁启蒙,六岁开始学医,三十岁时已经学得很好,以前儒学的教育让孩子对文化了解得很深入,学起医学来很容易,也因此才有“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之说。我们现在的孩子读小学、中学,把中国文化的书本越丢越多,让他们看文言文,他们看不懂。 我今天看电视,里面请一个营养师讲豆腐乳,还有泡菜。他在里面就讲说,现代人只知道怕,而不去研究为什么要怕,所以不敢吃这东西,老祖宗的东西会统统被毁灭掉。 现在的年轻人,你跟他说:“来,你生火给我煮饭。”他说:“哦,我不会,我只会用电饭锅。”他不会点火了,连火都不会点了。甚至有些人看不起古代,他满脑子“科技先进”的观念。等到下一个时代,就是用料理包,现在台湾就有这个趋势,把料理包放进微波炉里加热一下就是一道菜。等到以后,来一场大水,陆地被淹没的时候,没有电饭锅,没有料理包,你怎么吃啊?就开始生吃了,慢慢地又从“古代”起来。 所以,“新旧”,有旧才有新,新又回到旧里面,它是一个循环。西方科学不会光讲西医,它讲求能量跟物质,那能量就是阳,功能性的,物质就属阴,也是阴阳两面。天地万物,不会只有单个东西出来的,都是一对一对地出来,这也是我们老祖宗所讲的阴阳互生的道理。 摘选自《中医人沙龙(第二辑)》(全九辑) ═════我是分割线(*^__^*) ══════ 【小二絮叨】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中的经典,不管内行外行,大多数人都知道有这么一本很厉害的书,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宇宙生命的运转,甚至是运气祸福都包含在其中。健康、养生、中医理论,不管衍生出多少枝叶,变出多少花儿,总能在这里边找到根儿。 但是,却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她。也会有人疑问,这么伟大的巨著,古人是怎么写出来的捏?是古人比现在的人更聪明吗?小二也时不时会想问这样的问题。 箫圣杨医师,从生理学通融中西医,对《黄帝内经》的做出了很有意思的特别解读,听上去就像一部科幻小说~~o(╯□╰)o~ 当然,这只是一家一人之观点,欢迎各位侠士发挥想象,给小二抛来不一样的观点。在有定论之前,就让我们用推测和想象的方式来脑补一下吧~~ ═════我是分割线(*^__^*) ══════ 【馆内高人】萧圣杨 萧圣杨,西医学本科出身的台湾中医师,历时三十多年致力于整合中西医理论,对西医生理学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深刻认识与独到见解,整合中西医理论来专研生理与病理机转的变化,探讨研究症状与疾病的发生病因与致病机转。现任台北台联联合诊所、台北天下中医诊所指导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内科研究院兼副主任医师,北京海峡两岸中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在台为现代生理学、中药学基础与临床进修班,现代伤寒论的解说研习班授予中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 ═════我是分割线(*^__^*)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