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大意:在看到你另寄来的信,描述到蜀地那里山山水水诸多奇景,感到扬雄的《蜀都赋》、左太冲的《三都赋》都不是太详备。蜀地确实多有奇妙之处,越加令人兴起想饱览景色、畅游意足的念头。若有去的结果,会告诉你派人来接,人数不要多,到的时候再详叙,等待这个日子的到来,真有度日如年之感。猜想你镇守蜀地,一时没有调动的道理。所以想借着您还在蜀地的机会,一起登汶岭、峨嵋而归,那诚然是件不朽之盛事。暂且只叙这些,但心已驰往蜀地了。 《游目帖》又称《蜀都帖》,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此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方孝孺称赞云:“《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仔细观察此帖中的“彼”字,可以发现右边的“皮”草书钩上去的时候用笔有一个“小过门”,笔路变得很细很委婉,上去下来的一根弧线,会变得越来越粗,这就是用笔中的“使转”。这种用笔也就是鉴别古今草书的一个手段,凡是写得肥肥的是晋唐手法,凡是一路下来细细的是宋元的书写方式。 在字帖第二行开头的“奇”字,下边的“口”一转是很有意思的,现代人写法就是一转下来,晋唐人写法中间有点小过程。接着看“蜀”字两个环下来以后,后边笔画突然很粗大,留的空白就显得更白了,运用了一点对比的手法。 仔细观察,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律:凡上面有一个十字架的都不喜欢和下面连牢,包括“都”、“者”等字,似乎有意识地把十字架独立出来。这种将字分割起来的方式在二王一脉的行草书中是很常见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可”字写的很帅,尤其是顶横的收笔,一折笔的小棱角,使这根线绷得很紧,又富有韵味,然后这根线转过去中间停的地方,再转过来停的地方,非常精彩,值得我们认真体会。 “得”字的一个核心技术,就是一点上去转换时留下一个类似鸡冠的东西,这是真正高手所为,表明写下面笔画的时候意志在这里己经出现,体现出书写的时间性。“真”字下面的两点,像两个腿,我们把想象成杨丽萍的两只脚,她的腰扭转劲而有力,两只脚顺势而出,稳而有力,接着“以”字和上面两点的关系,这是上下字连贯的重要方式。 仔细审视归纳,可见此帖“使转”的妙处。 字字析: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若侵联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