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爱牡丹,宋代尚梅花——唐宋文化转型和审美差异

 酌海庐主 2019-03-08

唐代以牡丹为“国花”,宋代崇尚梅花,而“国花”从唐到宋由牡丹更易为梅花的过程,成为唐宋文化转型的突出表征,从中还可以清晰地体察到两个朝代迥乎不同的时代气象和文人心态。

唐代咏牡丹

“尚花”风习是如此清楚地将时代气象的投射呈现出来,可以从中窥探到两种花的替代与被替代的事实背后蕴涵着的是唐宋的政治风云、历史文化、文人心灵……

北宋王岩叟画梅

从流传至今的咏花诗词中,我们读出了其中寄寓的唐宋文人对于精神传统、理想人格的追往与坚守,以及唐宋之际对于美的极致的崇尚与痴迷。这一切,都是中国文化精髓的最好解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中从“十代九变”的文学演变推导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必然规律,并认为导致文学演变的原因有六点:

刘勰《文心雕龙》

第一,政治教化的作用。他认为治世的歌不怨不淫,乱世的歌怒而且哀,是风动于上,波震于下。

第二,学术风气的影响。楚国辞赋受纵横家学派的影响。东汉提倡经学,所以创作渐靡儒风。东晋崇尚玄言,所以有玄言诗。

林逋赏梅

第三,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发展。屈原艳说则笼罩雅颂,西汉辞人祖述《楚辞》。

屈原《楚辞》

第四,君主的提倡。汉武帝润色鸿业,辞藻竞骛。魏武父子雅爱诗章,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第五,时代风气的影响。建安文学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徐枫重彩写意牡丹《雍容富贵》

第六,天才的杰出成就。刘邦《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

唐宋两代文学的盛衰和演变亦严格的遵循着刘勰总结的规律,而“尚花”风习中主角——“国花”的更易,以事实证明了政治教化、君主提倡、世情民风、学术风气、文人心态、创作的杰出成就等都与形成时代风格密切相关,而不同时代所尚之“国花”,则是所有这一切的绝妙缩影。

陆游赏梅图

唐朝“宁为百夫长”,宋代“乐作一书生”——唐宋文人个性特点

唐人热烈,宋人内敛。唐人喜欢画骏马、苍鹰和牡丹。因为这几种热烈、奔放、大气的意向正抒发了唐人性格中的慷慨和雄健,特别是牡丹。

宋扬无咎梅花图

宋代的文人画家却偏爱画梅兰竹菊,它们独处山中,低调含蓄,幽冷寂寞。唐瓷大气,宋瓷精致。唐瓷以雍容自然而取胜,宋瓷则精致而谨慎。唐诗热烈,宋诗沉思。

清代汪承霈牡丹图

宋代文物的风格则细腻而文雅。最有名的宋代雕塑是晋祠的侍女像,艺术评论家说它的特点是“流畅、秀丽,特别是在刻画性格、心理方面更有超越的成就”。

晋祠侍女像

唐朝文人们“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白“十五学剑术”、“一射两虎穿”;宋代文人却不再向往到边塞去领略风沙,习武从军在他们看来是卑贱的事业。

陈子昂画像

宋诗中很少出现边塞、骏马和战争。如果说唐诗体现的是少年精神,那么宋诗则充满了中年人的冷静和沉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