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派佛寺园林的造园特点(五)

 浙派园林 2019-03-08

五、意境营造

       佛教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的本意为“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即于境而不着境,离境而不舍境。意与境合在一起,表示心在一定的界域之内游履,由心而造并统摄于心。正所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佛寺园林作为传统园林中的一部分,借助自然山水,在建筑布局和植物配置上,让自然的灵逸之气充溢内心,抚平不宁,使之高拔,超脱尘俗,以实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大我”。使其与惟我独尊的皇家园林、文人墨客创造的私家园林相比更添一层宗教意境。

       佛寺园林环境既有宗教功能,又有公共旅游功能。它的双重功能,使佛寺园林景观不但具有旅游的观赏游乐内容,同时也具有宗教内容。佛寺园林在意境营造上,一方面要体现宗教的特征,营造出肃穆神秘、佛法无边的宗教意境;另一方面,佛寺园林具有公共游览功能,浙江山水多胜境,浙派佛寺园林也注重山水景观意境的营造。

       1.浙派佛寺园林宗教意境的营造

       佛寺园林宗教意境营造通常是通过规整的建筑布局,佛像、佛塔、经幢、摩崖造像、碑刻等佛教小品及佛教植物参与构景,楹联匾额直接点题等方式来实现。

       佛教有“七堂伽蓝”之制,即一座寺院须基本具备七种主要堂宇: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殿、罗汉堂和库房。我国建筑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安置在寺院的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摆放于东西两侧。中国建筑将轴线理解为宇宙万物的主宰。寺院的配置也遵此法,通常由南往北,佛寺主体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这些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正殿,在一中轴线上。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轴在佛教中被认为是生命无休止地轮回的极轴,它上接天堂,下达地狱,象征宇宙的秩序。

       从诸佛、菩萨、天王、韦驮、诸天的组合安排上,很明显体现了佛教普度一切众生,利乐有情的广大胸怀。为了教化众生,诸佛菩萨应众生之根机而应现无量之化身,其形象肃穆庄严,慈祥可亲。有的佛像富于汉文化内容,如疯僧、济公、布袋和尚等,使参观者感到亲切、生动,富有地方特色,而具魅力。每一尊佛像都是弘法的艺术化教育,都有无限深广的佛法意蕴。佛寺内遍布的佛塔、经幢、摩崖造像、碑刻等宗教小品和佛教植物如七叶树、莲花等也引人进入佛的境界,为佛寺园林深化了宗教氛围、营造了宗教意境。

       佛寺园林还通过对匾额、楹联文字的点题,引发天地悠悠的怀古幽思,产生“刹那成就永恒”的佛境,园林意境深远。楹联既能状物咏史,又能阐发佛理禅意,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的能从心灵感悟而印证眼前之物,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如杭州云栖寺楹联:“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声共玄机。”有的楹联从幽静环境中引入佛道,如杭州虎跑寺楹联:“石涧泉喧仍定静,松荫路转入清凉。”

       2.浙派佛寺园林山水景观意境的营造

       (1)以诗词点题

       清代文人尤侗在《百城烟水·序》中说到:“夫人情莫不好山水,而山水亦自爱文章。文章藉山水而发,山水得文章而传,交相须也。”诗词的题引增大了景观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内涵,而且这些诗词对于揭示景观的意境所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成为了欣赏者与山水环境景观之间对话的载体,而且将题引者的某种情绪以文字的形式传承了下来,使穿越时空的情怀得以保存,故景观中的诗词又可以被视为是人文环境中传统人文意识在景观中的流动与承载。

       浙江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山水风景为佛寺园林意境创作提供了众多的灵感和源泉。文人的诗词颂咏,秀丽的景色,幽深的意境相互辉映,不少浙派佛寺园林景点成为了“名因景成,景借名传”的佳例。如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述了净慈寺外西湖的秀丽风景,诗文脍炙人口,千古传唱。又如唐代宋之问《灵隐寺》一诗,是颂吟灵隐寺风景的名篇,为灵隐寺风景增添了无穷魅力,其诗云:“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去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2)以匾额、楹联点题

       风景园林的意境往往是含蓄、朦胧的,它所蕴含的象征意味和寓意,一般游赏者难以把握和领悟,而匾额、楹联是将风景园林意蕴传达给游赏者的良好途径。浙派佛寺园林的匾额、楹联一部分是表达佛境、禅意,更多的是吟诵浙江山水的秀美风光。如净慈寺有楹联:“云开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描绘泉、竹的风景。如灵隐寺有楹联:“山水多奇踪,二涧春涂一灵鹫;天地无凋换,百顷西湖十里源”。如宁波天童寺有楹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将“万重山抱一天童”如诗如画般美景展现在世人面前。

       (3)历史遗迹与文化传说丰富园林意境

       浙江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还有丰富多采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和文化传说,为佛寺园林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构景条件。众多的历史遗迹与文化传说丰富了浙派佛寺园林的意境,拓展了佛寺园林的景观空间。众多的历史遗迹引起游人幽幽的怀古情思,扩展了园林的意境。如南宋高僧济公(1148~1209),原名李修缘,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济公懂中医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诤,救人之命。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流传下很多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

       (连载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