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小砖

 woeow 2019-03-08

汉代小砖

汉代陶砖之纹饰及铭刻

小砖多用于砖券墓,但也有与空心砖混合使用的。小砖尺寸在汉代种类较多,从体量上大致可分为大、小二种。较大之砖长35~48厘米,宽18~24厘米,厚5.5~10厚米。较小者长25~30厘米,宽12~19厘米,厚4~7厘米。其长、宽、厚之比大致为631这一比例的形成,应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砌砖方式,在长期实践后得出的结果。一般砖面平素,但也有砖面模印几何纹样,如斜方纹、三角纹……等。或印刻人物及动、植物图像,后者常见的有鱼、鹿、马,或模印造墓年月与吉祥文字。它们与画象砖的区别是图案均较小且为重复排列。而画象砖之图形内容则十分丰富,变化亦多,而且刻印都在砖的正面而非侧面,因此画面的面积也较大。

小砖亦用于铺地,具见地砖部分所述,但使用的均为素面砖,未见有用花纹小砖者。其用于砌墙壁,常在墙基处砌水平错缝之砖1~4层,然后竖砌丁头砖一层,上面砌顺砖12层,如此重复而上。在砌拱券时,最初用普通小砖,后来改用刀形砖或斧形砖,使拱券缝得以密合,斧形砖又称楔形砖,其长边一头宽另头窄。又有将砖两端作成一凸一凹之弧线形,则称为扇面砖。

早期以普通小砖砌成之筒券,其断面呈多边折线形,且每层相错,例见洛阳烧沟汉墓。发券最初起一道券,后来有砌二道券相叠的,如汉长安直城门及西安门下排水券道。另有三道券相叠的,例见河南密县打虎亭#1东汉画象石墓中室门券。也有在一道券上平砌12道“伏”的,如河南洛阳市东关东汉殉人墓及四川德阳县黄许镇东汉墓。

汊代地面建筑是否用砖,目前尚无实物可以证明,但个别汉陶楼明器中,发现其底层之门有施圆券,其墙面划出横竖线如砖缝之条纹,似为己使用砖砌体之迹象。

此外,建物室外之明沟与散水,地下之暗管排水沟及聚水井,供生产与生活所用水井之井壁,均有使用小砖砌造者。在某些建筑遗址中,又曾出土少数异形砖,如有多边之条形、曲尺形、条形、上面有圆孔之矩形砖……等,大部分别用于屋脊、门框或门槛、门臼等处。

个别的小砖还具有子母榫(或称阴阳榫),即砖之丁头各有一凸榫或凹榫,如山东泰安县旧县村汉墓所见。砖长34厘米,宽13厘米,厚5厘米,正面印粗绳纹,侧面印圆圈放射纹。另淄博市张庄亦出土类似之砖,唯侧面饰矩形及菱形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