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入门⑤:诗的命题与立意

 Zhanjh1936 2019-03-08

命题和立意

【要点】:1.起承转合;2.练字锻意,语言的功夫;3.对仗。

这篇文章我们挑几首唐诗来讲一讲,让大家了解命题/立意的方法技巧。读诗是必要的,仔细讲诗也是必要的,只不过我们诗词入门系列的文章中,重心在格律理论,所以这方面讲得少一些。这篇文章主要针对命题与立意来说,希望对今后你们的写诗有所帮助。

其实写诗本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但学诗仍有必要方法门径,这个门径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可以通过读讲经典的唐诗,让大家领会到其中三昧。

为什么我们要求大家从五律写起呢?因为五律有固定的格式,有章法可循,从首联颔联颈联到尾联,每一步都可以按大致的格式来安排,就像初学书法的人要在米字格内临帖一样,一笔一划有法度可依,慢慢就能熟悉写诗的通则,以后就可以抛开这个米字格了。有的人以为绝句更短,字数更少,喜欢从绝句写起,但绝句是极难写好的,一般我们不提倡从绝句入门,而是从五言律诗开始。何况律诗当中还有对仗句,这也是极重要的训练。

今天选的五律,内容上跟我们的生活比较贴近,因为这些选题是可以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的。

先看第一首,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这首诗应该都比较熟悉了吧?

这首诗是游览之作,好比你出去旅游,到了一个古庙,怎么去写一首诗呢?可以从这里学到一些构思或者语言的经验。我们慢慢来讲。

题目很直白,就是游览禅院而题诗。破山寺应该是在常熟,这个且不管它,注释可以去参照相关的选本或者网络。题目规定了内容,后面就是如何展开这个内容的问题。恰如你自己有这么个诗意了,该如何去经营出来?按曲径通幽处来讲吧,诗歌有版本的差别,因此往往会有字词的出入。

常建是盛唐诗人,他的诗流传不多,但在当时很出名,诗风跟王维相似,山水风景之作都有名篇警句,这首诗就是代表。唐代的诗人喜欢游览寺庙,因为当时是佛教传播的盛期,而且禅宗开始流行起来,士大夫们都乐意去接受,写诗是也流露一些禅意,这首诗就是游览寺庙而写禅的。

第一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是游览的兴致,而且是紧扣题目来的。从游踪起兴,早晨进到古寺,看到初生的阳光照耀高深的林木。你看唐诗的语言是多么自然,没有一处别扭的。我们的诗在用字上,现在还与很大问题,这是语言关还没过,诗歌有诗歌的语言,我们一方面要锤炼我们白话文的思维,一方面要积累古诗中的语言和感觉。这是诗外的功夫。这一联是个引子,也就是“起”,因为后文就要从这个引子里来生发出主题,所以第一联不必写得那么精确,要给后文留有余地。红楼梦里宝黛联诗,让不懂写诗的王熙凤说了第一句:一夜北风紧。这句十分浅俗,但探春说,这句好,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是要联句写雪的,这第一句就给后文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所以你们要学会起句。还要注意的是,这首五律,首联是对仗的,反而第二联不那么对仗。

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的首联是对仗的,而且是流水对,也就是上下句意思相承而来的对仗句,反而第二联却是不那么严格的对仗。论诗者称之为移柱对。一般来说,律诗是要求中间两联的对仗。这里是特例。大家知道即可。

第二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是“承”,承接第一句来的,第一句写刚进寺门的所见,所以这一句承接而来,就详细写进寺之后所见的景致风光:随着脚步进入到曲径幽处,直到禅房之前,看到花木丛深。第二句是进入正题,因为诗人是来找和尚谈禅的,所以写到自己逐步深入到寺庙内部。这两联有很强的概括力,出句写路程所见,对句写终点所见,合起来就是进入到破山寺后禅院的全部感受,你看仍然是扣住题目来写,一点也不散乱。曲径通幽处,向来被人称道,这是一首诗的警句,诗人写作往往注意锤炼警句,警句既出,一首诗就有了中心,有了亮点,当然对仗句是难写的,看完文章,可以针对性专门强化。

第三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第三联要开始“转”了。第二联已经写了景,再接着写景,就重复了,就是呆笔,怎么办?必须转。转到什么题目上去?就从禅字着眼。诗人到寺,是来谈禅的,谈禅却不写跟和尚说了什么,却仍从景物上去说。第二联的景物是实写自己的感受,营造清幽的氛围,这是入禅的心理准备。第三联写景呢,则是虚写景而实写心绪,因为已经进入到禅定的状态了,所以看到的景物就跟禅定的感悟相通。这里山光很好,连飞鸟也似乎濡染了佛性,潭水清澈,似乎要涤荡了自己的心灵,进入空的状态。这样就把整体的诗意从游览转到禅悟的内容上来了。这样写景诗就不仅是写景了,而是富有禅意的景。这一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这个”空“字,因为当作动词来用,一般理解为读成去声。汉字中有很多类似的声音变读的情况。

第四联: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是“合”,就是收束诗意,怎么收,也有讲究。第三联写到了禅悟,所以结尾要从这里命意。因为进入禅定的状态后,一切烦嚣都退去了,只剩下寂静,所以说“万籁此俱寂”。有的是个版本说是“万籁此都寂”,意思是一样的。注意,此俱寂,仍然是仄平仄,俱字的古音是平声,这可以从平水韵里查到。对句写“但余钟磬音”,是说寂静之中,只有寺院的钟声在回响。钟声是常见的意象,它常与禅悟的体验是相连的,唐诗中写钟声的很多,比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余音袅袅之中,诗歌结尾了,留下的却是不尽的余韵,令人回味不已。这就是结句精于锤炼的好处。

我们再来看整首诗,四联之间的意脉是多么连贯的,而且有递进,有转折,多么鲜明。我们写诗,往往东一句西一句,拘牵于字面的意思,随意安放几个词语意象,结果整首诗看起来是散乱的,没有内在逻辑的。我今天精讲这首诗,就是要大家体会五律的作法,这首诗可作为一个经典的模板,可供学习。你们自己读诗的时候,是不是也能这样仔细揣摩,把诗读得深入进去呢?有没有相关的问题?

这首诗写的是参禅与山水风光,要体会中国诗在面对自然风景时的态度,不是油画式的再现客观的自然,而是禅意的心灵感受中的自然,所以山水风光才富有特别的灵性,山水的美感也就在这些诗中显示出来了。再看一首,杜甫《春夜喜雨》,也是大家都熟悉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的也是平凡景物,拿这个题目给你,现代人也可以来写,要怎么写得好?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诗中获得一些启示。还是先看题目,春夜喜雨,内容是春天夜间的雨,题眼是一个喜字。为什么春天的雨可喜?因为万物化生,生生不已,这是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的基本感知与态度,由于雨水的滋润,才有万物的生长,生命的活力,这才是根本的”喜“,这个喜字就是题眼,是诗歌着意要突出的,且看杜甫是怎么来写这个情感的。

第一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即是”喜“,雨水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是带有人情美感的,颇有灵性,雨水也知道赶着好时节而来,春天万物萌生,一切展示着新生的力量,这一句已经暗含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了。你们看,诗歌的语言潜藏着无限的丰富性,仔细咀嚼,有无穷的意味绵绵而出。我们现在写诗,语言太苍白了,不用吮吸,已经没了味道。古诗的好处,往往都在这些细节之处,让你回味无穷。一字一句都没有浮词废话的。

第二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承续第一联来正面也雨,而且紧扣了题目中的“夜”,通过听觉来描写雨的。春天的雨水,代表的是孕育生机,涵养万物,它本身是轻柔/潜藏/蕴蓄,所以不是眼下刮台风的狂风暴雨,不是带有摧毁/狂暴/愤怒的雨。潜入夜,细无声,就是点睛之处。要刻画事物,用赋体铺陈,就要抓住最根本的性质,练字锻意,这是语言的功夫。

第三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是转头用视觉来写雨夜的自然场景。突出的是宁静的氛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春夜听雨的感受,那种细细沉沉,广阔无边的夜雨,会把人的思绪包裹在极明晰的感觉中,当第二联正面写了夜雨之后,第三联就要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来扩展这种感觉。杜诗是从明暗对比的视觉来写的。因为他流寓在成都草堂,看到的是蜀地的春夜场景,野径的幽暗,与渔火的明亮,都笼罩在夜雨的氛围之下,而且这个氛围给人以身心宁定的安顿感,安息感。中间两联没有明确表露这个”喜“字,但意味是潜含在诗句当中。

第四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每一个元素都已经写完了,诗歌也渐进收束,怎么收?杜诗是以想象明日的春光来作结的,而且又进一步点名”喜“。前面说了,春雨跟生命的孕育相关,所以诗人的喜,是爱物体仁的自然流露,都说杜甫是诗圣,这个圣不是神,仁也不是纯粹的道德,他就融化在生活与情感中,仁者爱人的情怀与亲近自然,体察万物是相通的,这才是根本的喜。所以想象第二天满城的春光,受到夜雨的恩赐,就是红湿,花重的景象了。

大家去想象春雨滋润之后繁花盛开的景象,那些鲜花开放饱含雨露的画面,就知道杜甫的用字是多么传神,而且情感有如盐化水的包融在其中的

这么来讲,不知可有一点点的体会,下回你再去写春夜的听雨,或者夏夜的听雨,就知道怎么安排这四联诗的语句了

所以说中国诗不可轻易读过,要反复玩味,没有那厚实的传统文化的理解,如何读懂这小诗中的深意?即便我们来写一个雨景,不过是个人的单薄的感受

野径这一句,要展开来说,是很有意思的,不要看到有个云俱黑,就扯到月黑风高方面去了,其实不是的,这一句写出了个体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中的那种恬安之感。这也是喜。

野径无人,云雾笼罩,万物归息,这是夜的特征,但这夜却并非恐怖,死寂,仍有人的活动在其中,所以有江船的明火。中国诗对待自然,对一草一木,风云烟雨,都是那样亲切有味,视作生命的馈赠与交流的,所以绝不有恐怖,敌对,惊惧,神怪的情绪,他只是一个礼赞而已

人在这里并非万物的主宰,他跟那些事物一样,也受到春雨的滋润,人的感觉,也如同受到大自然的仁爱一样,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所以末句才那样欣喜地想象明朝的春光。整首诗的喜是题眼线索,首尾明显,中间则含蓄,整体的情感是一致的,如果说云俱黑让你想到盗匪出没,岂不是破坏了这个一致的情感氛围,那是多么突兀啊

黑的色彩,正如前面说的,是感受到自然的博大,深邃,雨夜的深广与安谧,人可以放置自身到自然之中,获得安顿,获得最终的归宿。自然就是中国人的神,可以说成为一种信仰。这跟西方人的宗教功能类似。

现代人对于自然的感触太迟钝了,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本身就割断了人与自然的生命联系,只有古诗中,还显示着人的本真状态,所以诗不可不体味着读,把自己放在那个情景中去读。平时也要留心观察

最后再简单说一首,仍是杜甫的《后游》

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这里选的诗,都是极平实常见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贴近的。这里所写的《后游》,也就是重游的意思,写的景物,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景物。@婉清,你不是问我该怎么从景物中写出今昔的对比吗?看这诗的第二联,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是说自己重新来游玩此地,山水“如”同从前一样等待着我的到来,鲜花绿柳“更”毫无私心的与我亲近,如,更这两个副词就把重游的感受烘托出来。有时虚字的运用可以包罗更丰富的感情的,不是非得实打实地平铺白描。

最后简单说一说对仗。写律诗需要对仗,对仗的规则,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实词中,主要是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虚词中主要是副词,连词,介词等要一一相对。对仗是一首诗的精华部分,是诗眼所在,很多苦吟诗人往往在这些联句上花费苦心,力图写出工整又符合诗意的对仗句,因此这类诗句也就千古流传。

对仗的更细致的要求,是要求词性在意义门类上的对应,比如说山对水,西对东,大陆对长空等等。古人都有这类的对语总结,方便人们去写对子,大家有兴趣去看《笠翁对韵》之类的就可以了。好的对仗句,不仅要求在字面上保持工整相对,还要嵌在诗歌里保持意脉的流转接续,这样才是好诗句。因此写对仗句十分不易。我们平时应该多练习。

练习

大家可以做这样一个练习,就是写对仗句。对仗的训练,有助于我们写律诗。下面有一些诗句,大家对出来就好了。余下的时间,也可以继续写律诗。

写出下面句子的对仗句,注意声调平仄、词性字义的对应,以及上下句意思的连贯。看谁对得精彩。

1、秦楼月

2、登高望秋月

3、西山敛夕照

4、帘卷潇潇雨

5、窗外海棠开寂寂

6、三春容易轻抛去

7、啼鸟一声白云外

8、对面青山多妩媚

9、读书听彻风吹雨

10、画里看山山亦老

试试吧,可以将自己写的作品发在留言区哟

上一篇:诗词入门④:格律(格律(孤平、三平尾、拗救))

下一篇:诗词入门⑥:五言绝句写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