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永新心中理想的学生

 三驾马车1966 2019-03-08

 一、理想的学生,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

二、理想的学生,应该是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的学生。

三、理想的学生,应该是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学生。

四、理想的学生,应该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的学生。

五、理想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善于和人合作,善于和人相处,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欢迎的“人缘儿”。

六、理想的学生,应该是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有丰富的想像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用最少的时间赢得最高学习效率的学生。

 

附今日小录:

昨晚与老婆视频耗时比较长,说起来原因倒是可乐,开始时她与同事聊天,顾不上我,待到我时,她又发现了好玩的QQ表情——一个散步的海狸和一个跳舞的小猫,立即给我发过来,还要我给她再找一些。看着这些表情,觉得确实挺好玩的。难得她那么开心,我赶紧在网上狂搜一通,但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到下线的时候,才发现在网上呆了两个小时了。临睡前的一个多小时里,泛读了《跟大师学文化》,这是一些或者是名家写的,或者是写名家的中外散文集。我又多认识了几位名家。

今天从不到五点继续晨读,内容是《解读沈从文经典》,本书选择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只有两篇散文还放在了最后,没有收录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我读了“萧萧”、“灯”、“丈夫”、“八骏图”等几篇小说。读小说真的需要投入,不能粗粗的读,只有这样到最后才能体验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我读这些加起来都不到80页的文章,居然用了三个小时。但是每部小说读的时候,脑海里都有画面,很生动。像“萧萧”,以前看过电影,应该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读的时候好像在看电影。其他几部,虽然没看过影视作品,但是脑海依然浮想联翩,与看电影一样。

需要说明一下,前两天,在说到梁实秋的时候,我搞错了一件事情。我把梁实秋和弄混了,来了个张冠李戴。那个性格内向,初次给学生上课时异常紧张并且搞师生恋最后经胡适撮合成功的人不是梁实秋而是沈从文。当时我就有些疑心,但是没有去查证,今天查证的结果是,梁实秋写了一篇怀念沈从文的文章,里面提到沈从文的那些往事。我则大意地把这篇文章记成梁实秋的自传了,以后有多多注意了。

今天有一个收获,我大概又弄明白一个概念。这段日子,读书中总遇到一个词叫“六朝文学”, 大抵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底是哪六朝,我查了好多书也没找到一个准确的说法。今天到网上查了一下,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的迷惘。在国学论坛里查到一个询问的帖子,发现答案五花八门。我比较倾向的一种说法是指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建都南京(那时有好几个名称)的政权的统称,泛指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文学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