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玉峰老师的课,有两个意外,一是提前通知的课题是高二年级的《朦胧诗赏析》,正式开课,讲的却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临时换题,学生有没有预习到位?能否讲深讲透?第二他是校长,学校的行政领导,该管的事千头万绪,他怎么可能有时间做普通教师的功课呢? 但,结果大大出人意料,他不是大夫,却会把脉,而且,把得还特准。一堂《边城》阅读指导课,脉像有三,“寸关尺”三脉俱全,黄老师不偏不宜,把得恰到好处。 先说“寸”脉 中医学讲,六腑消化谷物,津液沿着经络流泻,交会在气口,五脏六腑气口成寸,用来判断生死。微妙在脉,不可不仔细研究。 那么一部小说的“寸口”在哪里?解析一部作品,跟把脉人体脉象道理大抵是相通的,找准“寸口”是关键。小说的“寸口”或者说“寸脉”是什么?听完黄玉峰老师的课,我先前的不解,瞬间化成了无比的敬意。黄老师用了85张投影,竟有一半是裁剪书中的文字,他贴“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他贴“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他贴“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他贴“爷爷,我决定不去,要去让船去,我替船陪你!”他贴“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开始我以为,黄先生是没的讲了,临时裁剪些文字,应应景。听着听着,我竟然身不由己地陶醉,陶醉到翠翠的爱情悲剧里,不能自拨。同黄老师一道跟着沈从文的文字,走进了一副图画,一副纯朴自然清新优美的世外桃园,走进了诗情浓郁的湘西农家,走进了翠翠和二老“回头大鱼来咬你”的戏语中,走进了“你听我吹,你唱”的祖孙情谊里……听着听着,我突然地顿悟,这些裁剪的话语,其实没有一句是多余,小说的“寸口”在哪里?不就在这些灵动的文字里吗?我们只要读懂了这些文字,就能读懂湘西淳朴的民风,就能和翠翠一道,爱着她的爱,恨着她的恨,就能理解,爷爷最后编制的十四双草鞋的真正用意。 再说“关”脉 正常人就是身体运作正常,无关乎是否生病。我始终认为,中医是教人养生的,不是出了问题如何去医治的,小说也是,我们本来没病,结果看多了打打杀杀、恩恩怨怨的文字,心底里便结了愁怨,便“病”了起来,忧心忡忡,虑不得解的时刻,黄老师借沈从文先生的文字提醒了我们,我们应该像老船夫一样,一样地写字,一样地生活:老船夫十分高兴,把葫芦取出,推给城中来的那一个。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那人却在岩石上为烧酒醉倒了……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把脉《边城》,观照现代,黄老师通过沈从文先生的小说,告诉我们,人到底应该怎么生活。回归于民间,回归于宇宙,上下通融,与一切万物相融合,对一切人与物都那样充满着爱与好奇,怀一颗朴素的心,过一种朴素日子,南山悠悠,菊花朵朵,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又何尝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 最后说一说“尺”脉 黄老师在课的最后,给学生带来了几把“尺子”,他引用了张新颖老师《沈从文九讲》中的语句,告诉我们“明白了什么?”,把《桃花源》与《芙蓉镇》相提并论,引用了刘再复先生的《双典批判》中的内容,引用了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精辟论述,引用了《大道之行》的原文,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等内容。黄老师用鲁迅笔下的乡村生活与边城作比较,他说:“鲁迅看见的他想看见的,写出的他想写出的。而沈从文描绘了他的理想,在他生命里的最后呼唤翠翠的名字,就是在呼唤一个合理的社会。他说,生命是有常,而生活又是无常。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常”与“不常”不是天地有意安排,但天命又是难测的。所以说,理想的社会并非没有悲剧,其实,重塑社会的理想与人生悲剧的现实并存!但黄老师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常”与“无常”,是让学生辩证地来看待人生,而不是消极地对待人生。相信“命运不能把握,但幸福是可以追求的”这句话带给学生及所有参会老师的是更深远更恒久的思考与震撼!意在提醒同学们,对于文学的批评,使用不同的“尺子”,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不拘泥,不唯书,不唯上,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敢于立论,才是青年人的本色,才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最强音。 一堂课,三处“脉”,“脉”力无穷,脉脉相连,脉脉载道。始信“效田之外,未始无春。都市之内,学者比比。” 阅读,如一道盛宴,只有亲自咀嚼,才能品出个中滋味。黄老师的《边城》整本书阅读课研,让学生走近边城,走近翠翠,碰撞出人间至情至性。 泗水县教育和体育局教学研究中心 乔海坤 泗水县华村初级中学 张 枫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