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句挥毫乐此生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03-08
  •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唐·许浑诗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谭秉炎书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唐·许浑诗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谭秉炎书

      吕记国

      身形瘦高,握手有力,目光炯炯,语气谦和。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这是初次拜访谭秉炎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

      说他书生气十足,是指他一心埋头搞诗书画创作,不善宣传、炒作自己。正如他在自题诗《自画像》所言“应世无方性本呆,不歌不舞不摸牌,平生自适缘何事,翰墨丹青畅我怀”。他说,“虚与委蛇的应酬会使人缺失古典的心境,会让作品呈现一种焦躁虚浮之气。”

      他的日常生活状态是“读书养心,吟诗养情,作画养趣,写字养性”,不紧不慢,不温不火。谭秉炎有一印,曰“自适”,意为努力找寻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并让自己积极融入这种状态中。他说,“悦己解人”是最为和谐的相处之道,也是让自己气定神闲的最好哲学。

      谭秉炎说习书法者要取法乎上,择古善本而临之,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王羲之的《兰亭序》、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张旭的《古诗四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等皆为好范本。因为古代书法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体系,是被证实了的经典。而现当代书法则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尚缺少足够的历史定位。就当代书坛而言,很多书法家的艺术地位需要重新审视,尽管名声很大,价格很高。

      谭秉炎曾作对联:“对比古人知不足,交游同道学其长”,这正是他从艺心态的反映。在深入古人法帖的同时,他善于学习同时代人的长处,纵然别人技不如他,也总是能从别人那里发现可以吸收的优点。他始终要求自己保持“眼高手低”的状态,以便留出进步的空间。他画室的墙壁上总是贴着自己最新创作的书画作品,供自己品鉴、挑刺。

      在对拜师、临书、创作、风格等诸多方面,谭秉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识,特别提到学书与做人是不可分割的。他有诗《学书偶感》:“与墨相磨四十春,朝临暮写总怡神,至今心手难双畅,不是书家是学人。”谈创作有诗《论书二首》:“精微尚韵晋人书,纵有才情总不如,师古未容求脱早,宾虹此语不欺余。”“用笔求精习技能,出神入化也堪矜,性灵文气自然处,返朴归真是上乘。”关于风格,谭秉炎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认为个人风格不宜过早追求,更不妄谈“创新”。练习书法,不能着急,而是应该按照书法自身发展的规律,博取百家,融会贯通,到最后,自然而然就有了“新”,自然就会“功成”。倘若急于求成,急于创新,那么所创之“新”往往是经不住检验的,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谭秉炎认为,习书法贵在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他原来的书斋号为“积跬斋”,就是勉励自己时刻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态,不畏险途,勤学苦练。积累是书法达到一定境界的基础,在积累的基础上,他探寻着属于自己的书法之风。谭秉炎说:五十岁之前,主要精力在书法,五十岁后,作诗、画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孔子《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句,谭秉炎说,他现在作诗、写书、画画的心情便是“乐之者”,因此,诗、书、画皆因“乐”作,书斋号也改为“三乐堂”了。

      虽曾连任两届省书协副主席、连任三届长沙市书协主席,谭秉炎依然谦虚低调,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诗书画印未全能,觅句挥毫乐此生,性惰不堪圆处世,淡如秋水透如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