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大计”

 江山携手 2019-03-08

                                       明清两朝“大计”

   “大计”成词很早,先秦典籍中就有这两个字。现在人常说的“百年大计”主要指重大谋略计划,不算特定语汇。“大计”的另一层语义是专用词,指官吏考核制度。古代文武百官一年一述职,三年一大考,君王据此决定官员奖惩。三年期的考核即称作“大计”。

    中国对官员履职情况予以考核的制度相当悠久。《尚书.虞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上古时,舜帝任用官员满三年后则考其功绩,经过“三考”即九年后,明者升迁,暗者降黜。三年考核之“大计”另见于《周礼.天官.大宰》:“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大计”作为官吏考核制度普行于明清两朝。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尤其重视对官吏的考评奖惩。明洪武十一年(1378),太祖令吏部考排朝觐官员“殿最”(古代考课评比,上等为最,下等为殿)。吏部奉旨在内廷设宴,官员按考核等级入席。上等称职无过错者赐坐而食;中等有过错而尚能称职者不赐坐站着吃;下等有过错不称职者不许入席也不许走,于门外列队候立,等宴席散尽方可随后而退。明代“大计”即始于该年。

   “大计”是对外官的考核,不含中央六部九卿之京官。外官包括各省督、抚、道及省辖的府、州、县在籍官员。《明史.选举志》载:“至三岁,抚、按通核其属事状,造册具报,丽以八法。而处分察例有四,与京官同。明初行之,相沿不废,谓之大计。”

    每逢三年期满,先由督抚对本省所辖官员按“才、守、政、年”分四个方面注考,此即所谓察例有四。才,指才学才能。注考须写明该人的“才”或长、或平、或短。守,指操守。注考写明或廉、或平、或贪。政,指政务政绩。注考或勤、或平、或怠。年,指年龄。注考或青、或平、或老。

    所谓丽以八法,即根据官吏履职情况施以八种结论处罚。八法是: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疲)、不谨。各省督抚将治下官员考语报吏部考功司吏科,详核官员去留,按“八法”明令处分,分别是:贪酷者革职拿问;罢软不谨者革职;年老有疾者休致;才力不及浮躁者降职调离。凡行文处分之官员,一律不准复职。

    洪武十八年(1385)吏部报称:天下布政使、按察使、府、州、县朝觐官共四千一百一十七人,称职者十分之一,平常者十分之七,不称职者十分之一,贪酷不法者十分之一。太祖皇帝谕旨,称职者升迁,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墨者交法司拿问。明弘治六年(1493)“大计”,吏部考察结论,请旨罢官者一千四百名。

    清代的“大计” 始于顺治二年(1645)。这年御史张濩上了道折子,历数官员只顾伺候长官,不知体恤百姓。建议施行“大计”,并请于顺治四年举行。皇上诏曰:“有司则贪婪成习,小民之疾痛谁怜?虽婪墨间有纠弹,而奸猾每多贿脱,朕甚愤之。兹当大计。”顺治四年,定“大计”三年一举,计处官不许还职。《清史稿.选举志.考绩》:“三载考绩之法,昉自《唐》、《虞》。清沿明制,而品式略殊。京官曰京察,外官曰大计,吏部考功司掌之。”(笔者注:昉,起始意。《唐》、《虞》为上古“五典”二,即尧、舜之书)

    清代“大计”逢寅、巳、申、亥年(每相隔三年)举行。先期由藩、臬、道、府递次考察各自属下官员贤能与否,并报本省督、抚。督抚核实写明注考,装订成册送吏部复核。吏部考评以德、能、才、守具优者为“卓异”。劣者,劾以六法。六法即:不谨、罢(疲)软者革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调;年老、有疾者休致。此外,不优亦不劣者为平常,不举也不劾,原地不动。知县以上官获“卓异”考评者,候旨朝觐。能得皇上召见面询,当算殊荣。

    清初“大计”对上等卓异者有明确比例,外官道、府、州、县十五人选一。同时规定,未及年限者,革职留任者或钱粮未完者,满族官员不射布靶、不懂满语者不得参加“大计”考评。

    顺治十三年(1656)“大计”,黜降休致官员二百九十二名。十八年(1661),给事中雷一龙上疏云:“大计勿得遗大吏而摘微员,惩去位而宽现任。并请令藩臬赴部面同指实。”雷某这道折子提出“大计”的重点应是现任高官,而且由地方省级官员与中央吏部当面核实。

    康雍两朝照行“大计”。乾隆朝,皇帝提出务农当是为政之道。农事政绩虽不及听断、捕盗等显而有据,却是吏治根本,本举而末随。嘉道以后,“大计”一循旧例。咸同间南方战事平定后,地方有待抚绥。皇上敕令各督抚留心存记廉能干员,列上考,备擢用。南方诸省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一度暂停“大计”常例。  

    光绪间,人才既衰,吏治日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颁诏,令各省设立“课吏馆”,限半年具奏一次。三十一年(1905),定考核州县分最优等、优等、平等、次等四级。宣统二年(1910)吏部设宪政筹备处,考功司改为考绩科。宪政处疏请考核州县分列为学堂、巡警、工艺、种植、命盗、词讼、监押、钱漕等事项,由主管衙门制定考核章程。如此较之古代“大计”偏于花哨,名目繁多,新旧杂糅,徒饰耳目,并无益官吏黜陟奖惩。

   “大计”关乎吏治,吏治关乎古代君王社稷江山能否长治久安,如此“大计”亦可谓大计。国之大计不止一项,或惟以“大计”当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