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畅清新 低曲柔情——浅谈荀慧生的演唱艺术 尹廉钊

 江山携手 2019-03-08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派创始人——荀慧生,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在近六十年的舞台生活中,他付出了辛勤的、富有独创性的劳动,塑造了许多天真、活泼、勇敢、泼辣的妇女形象。创造出长于表演、长于刻画人物、声情并茂的荀派艺术,在京剧旦角表演上独树一帜,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

    荀慧生,字留香,1900年出生在河北省东光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因生活所迫,幼年被卖到天津“义顺和”科班,跟庞启发学河北梆子。梆子前辈艺术家“十三旦”侯俊山也曾教过他不少戏。后来他又向陈德霖、吴菱仙、孙逸云、路三宝、田桂凤、陈桐云等学习京剧。荀慧生还曾向王瑶卿学习,并且向和自己同台演出的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孙菊仙、何桂山、王长林等学到不少技艺。他求教的师友这么多,学习又非常虚心、刻苦,这就为他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荀慧生十三岁的时候,就以“白牡丹”的艺名活跃在京、津一带的戏曲舞台上。他在北京“正乐社”科班学习的时候,和尚小云、赵桐珊(芙蓉草)一起被称为“正乐三杰”。后来和尚小云、杨小楼、谭小培一起到上海演出时,又有“三小一白”的称誉。荀慧生学过梆子、昆曲、京剧的许多传统剧目。他的戏路很宽,能演青衣、花旦、闺门旦、玩笑旦、刀马旦的戏,而以花旦戏最为擅长。

    荀慧生很注意编演新戏。他和陈墨香等一起编写的新戏就有五十多出。荀慧生编演的著名的六大喜剧和六大悲剧,多数是表现对被迫害的下层妇女的浓厚同情,抒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的。

    荀派的艺术是又规格又自由的,既不脱离戏曲传统,又不受传统的束缚,自然洒脱,具有生活化和性格化的特点。熟悉荀慧生的观众,对于他那多彩多姿的表演艺术是非常赞赏的。至于他的演唱,我们从他留下的不多的录音资料中,可以听出他独具的特色来。

    荀慧生的演唱,吐字清晰真切,运腔柔媚;调门虽然不高,但能在曲折低回中另辟蹊径。他的演唱,板头灵活,尺寸变化多,讲究节奏和速度对比,对旧有的板腔规格,能够有所突破,唱来流畅清新。他唱的[四平调][南梆子][流水]就很有特色。荀慧生演唱的特点 更重要的还在于“唱情”。也就是说,他的唱能够很好地表达感情,富有感染力。

    《钗头凤》是荀慧生在1928年首演的一出爱情悲剧,深受观众喜爱,被称为荀派六大悲剧之一。这出戏写的是宋代诗人陆游和他表妹唐蕙仙之间的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陆游和唐蕙仙相爱,遭到母亲反对。陆游被逼进京赶考,在和唐蕙仙告别的时候,送给唐蕙仙一把题了诗的扇子。唐蕙仙被陆游的深情所感动,一面自叹身世凄凉,一面又感激表兄的情意。荀慧生把唐蕙仙当时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组成了一个[二六]唱段。

    这段唱表现唐蕙仙内心十分痛苦,但又不能痛痛快快地倾吐出来。因为唐蕙仙和陆游只是未婚夫妇,唐蕙仙又是被姑母赶出来的。当着兄嫂等人的面,他们虽有满腹的话要讲,但不能象一般戏里夫妻分别时那样倾诉衷肠。所以往往在低沉、曲折的行腔里,表现出人物压抑、沉痛的情绪。在“一点根芽种得深”、“你不比休妻汉黄允”等句里,借鉴了《哭灵牌》里老生[反西皮]唱腔。[西皮][反西皮]的交替使用,更加丰富了这种复杂的感情色彩。最后两句“但愿苍天知我意,何必再向别人云”,唱到“再向”两个字,最后几个音符都没有唱全,使我们感到此时此刻,这个少女的喉咙已经发紧,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了。

    《钗头凤》这出戏以唐蕙仙的病逝而告终。荀慧生当年每次演出,都能激起观众的同情和眼泪。荀慧生曾经说过:“我每次演出这个戏,总是被人物的那种起起伏伏的感情变化所感染;很多时候,我在场上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就如同我和唐蕙仙一起,经历了她的痛苦的爱情生活一样。”正因为荀慧生能够发掘人物内心的感情,所以他的演唱有着强烈的感人力量。

    《红楼二尤》也是一出悲剧,是荀慧生在三十年代初期编演的。在这出戏里,荀慧生有意识地突破行当的局限,一个人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前部是花旦应工的爽朗活泼的尤三姐,后部是以闺门旦应工的善良柔弱的尤二姐。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因为那里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等分工界限很严,演青衣的就不能演花旦。《红楼二尤》的演出,就大胆地打破了陈规。

    这个戏曲通过两个不同性格妇女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里王公贵族的荒淫无耻、残暴凶恶。荀慧生对尤氏姐妹的唱腔,作了不同的设计:尤三姐的唱腔洒脱刚健,体现出她爽朗、活泼,感情奔放;尤二姐的唱腔则是缠绵悱恻,比较切合她善良、柔弱的性格。

    尤三姐回忆初见柳湘莲,沉浸在爱情的向往中的时候,有一段[四平调]。唱词是:

替人家守门户百无聊赖,

镇日里坐春闺愁上心来。

那一日看戏文把人恋爱,

你看他雄赳赳一表人才。

回家来引得我春云叆叇,

女儿家心腹事不能够解开。

也只好按心情机缘等待,

不如你聪明人遇事和谐。

这段唱主要是抒发尤三姐不满于环境的幽怨以及憧憬幸福生活的心情。在舞台演出时,配合身段和表演,很好地表达了尤三姐的苦闷、幽怨、羞涩等丰富的感情。

尤二姐在自悔受骗的时候,有一段[二黄原板]。这段[二黄原板][四平调]情调相差并不很大,但是由于尤二姐和尤三姐的性格不同,荀慧生的演唱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从这段[二黄原板]里,我们听到的是尤二姐对前途悲观绝望的痛苦呻吟。在“可怜我只落得有话难云,诉不尽心内苦珠泪滚滚”两句里,当唱到“珠泪滚滚”以及后面的几句[散板]的时候,那种哀怨和泣诉,深深地赢得人们的同情,从而激起人们对迫害她的恶势力的憎恨。

    《红娘》是荀派剧目里影响很大的一出喜剧。荀慧生塑造的热情、活泼、聪明而又富于正义感的红娘形象,至今仍活跃在京剧舞台上,受到人们的称赞。荀派表演风格的洒脱、自然,荀派唱腔的清新、流畅等特点,在《红娘》这出戏里,都得到很好的体现。红娘有一段[四平调]唱腔,唱得轻快、活泼、自然、流畅。唱腔节奏是紧的,但是并不显得慌乱。听起来象是有些脱“格”,其实是受音乐规律严格限制的。这也是荀派艺术又规格又自由的表现。荀慧生还善于用“滑音”,使曲调的旋律得到丰富,增加跳跃感。唱法流利而不落油滑,旋律跳跃而又不显得轻浮,荀慧生的演唱处理得恰到好处,这也是很见功夫的。

    荀慧生善于创造,但是这种创造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和其他有成就的艺术家一样,荀慧生是在继承前人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条件进行革新创造的。荀慧生早年灌制过不少正工青衣的唱片,从这些唱片里,可以听得出荀慧生在继承前人艺术方面功底的深厚。荀慧生不但早年刻苦学艺,基础打得好,而且能从多方面吸收营养来丰富京剧的唱腔。从他晚年整理的几出戏里可以看出,他从汉剧里就吸收了不少东西。解放后,他演出《红娘》,增加了一段[反汉调]——“听琴吟”,就是脱胎于汉剧的。这段唱词是:

我小姐红晕上粉面,

红娘心中这才了然。

只道她守礼无邪念,

款款的深情流露在眉宇间。

脉脉含羞在一旁立站,

这样的娇态我见犹怜。

罢罢罢哪顾得受牵连。

成全他们的好姻缘。

红娘对于张生的多情,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可是对于小姐莺莺的态度,一时还看不准,所以她才设计叫张生用琴音来探听莺莺内心的秘密。在听琴的过程中,当红娘看破莺莺的真情以后,一方面责怪莺莺以前假惺惺的矜持,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对这一对有情人的同情,最后决定成全他们。《红娘》这出戏是不是从元曲《西厢记》改编的,唱词尽量保留原来的词义,所以这段唱的唱词,不是规整的七字句和十字句,这就要求在唱腔上有新的设计。荀慧生在[四平调]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汉调]的唱法,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和原有的唱腔非常和谐,使它成为群众喜爱的一个著名唱段。

    荀慧生幼年学过河北梆子,梆子腔那种泼辣、细腻、朴实、激昂的风格,对荀派唱腔也有很大影响。在他重新整理、设计的全部《玉堂春》和从河北梆子移植的《香罗带》等剧目里,可以找到很多的例子。只是这种吸收已经经过了消化,完全融化成京剧的味道。《辛安驿》里有一段[南梆子],也可证明这一点。

    周凤英和她的母亲在辛安驿开了一所店房,赵美容和丫环罗燕来投宿。罗雁是女扮男装的,“他”饮了蒙汗药酒,正在昏睡当中,周凤英进来了。她一看罗雁少年英俊,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动了爱慕之心。这段[南梆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唱的。《辛安驿》这出戏也是荀慧生从河北梆子改编成京剧的,所以这段[南梆子]就吸收了梆子花腔的唱法。在第二句“不由我笑盈盈脸泛红霞”和第三句“适才间性卤莽你休要惊诧”里,我们可以明显地听出这个特点来。这段[南梆子]唱得流畅、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也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荀慧生不仅向其他剧种吸收营养,还向本剧种的其他行当学习,这在《卓文君》里可以找到例子。

    《卓文君》是描写汉代卓王孙的女儿文君反抗父母包办婚姻,毅然和司马相如一起出走,最后获得幸福的故事。在“闺怨”这声戏里,有一个唱段吸收了京剧老生的唱腔。为了把问题说得清楚一点,我们把这场戏里的两段唱对比一下。这场戏的开始,卓文君闷坐闺房,窗外已经是柳绿花红、春色融融了,可是卓文君对父母给她订下的窦府这门亲事很不如意,所以心情抑郁不展。这时候有一段[西皮原板]唱腔,唱词是:

绿柳丝丝映画楼,

燕子双双语帘钩。

自叹人瘦如花瘦,

莺声不住唤人愁。

在这段唱里,荀慧生用了一些比较轻柔、委婉的滑音,使人鲜明地感到卓文君的满腹忧愁。后来,当卓文君听到父亲告诉她窦圭得病死了的消息以后,她好象突然脱离了樊笼一样,心情豁然开朗,不由得迸发出一种喜悦。这种异常喜悦的情绪,用旦角的原有唱腔来唱,很难尽情发挥。所以荀慧生在另外一段唱里,吸收了《辕门斩子》里杨延昭听到穆桂英模进献降龙木时唱的“听罢言来笑开怀”那句老生唱腔,按照旦角唱腔规格加以变革,来表达人物当时的强烈感情。这段唱词是:

窦圭一死双眉展放,

霎时间化却了万种愁肠。

好一似更残漏尽天明亮,

雾散云收露出了朝阳。

荀慧生在表现穆桂英、荀灌娘这类巾帼英雄的时候,还吸收和运用了一些小生的唱腔。

    《荀灌娘》,是荀慧生二十年代演出过的一出喜剧。1959年,他又进行了整理,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荀灌娘》是根据东晋的一段历史故事编成的。杜曾造反,兵围襄阳。襄阳太守荀崧无计可施。这时他年仅十三岁的女儿荀灌娘挺身而出,突围到荆州气搬请救兵。

    荀灌娘的扮演者需要兼演花旦、刀马旦、并反串小生。荀灌娘突围时女扮男装,唱的一段[娃娃调],表现了她少年有为的英雄气概。但是这段[娃娃调]不宜唱得太火炽。因为此时的荀灌娘是处在乱军之中脱险突围搬取救兵,能不能完成任务还是个问题,心情是不安的。所以这段[娃娃调]要唱得低沉一些,这样才能赋唱腔以确切的感情。

    荀派艺术多彩多姿。作为一个重要流派的创始人,荀慧生对京剧艺术的发展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荀派艺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他的学生遍于全国,不仅京剧,一些地方剧种的旦角演员也向他学习。荀慧生还写过很多戏曲表演的理论文章。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艺事日记》,对于京剧艺术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对于京剧改革,京剧演出现代戏,他是满腔热情的赞助和支持我。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期间,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几乎每出戏都看,而且还提出过很多宝贵的意见。这位前辈艺术家虽然没能亲身参加演出现代戏的实践,但是,他那种关心京剧艺术的发展和对革命事业的责任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