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素拍讯 | 佳士得欧洲显赫私人珍藏青铜礼器一览

 芝润斋 2019-03-09


钟鸣鼎食 - 欧洲显赫私人珍藏青铜礼器

拍卖地点:纽约

拍卖时间:20 Rockefeller Center

3月 22日 上午 10:00 (拍品 1501 - 1511)

预展时间:

3月 14日 上午 10:00 - 下午 5:00

3月 15日 上午 10:00 - 下午 5:00

3月 16日 上午 10:00 - 下午 5:00

3月 17日 下午 1:00 - 下午 5:00

3月 18日 上午 10:00 - 下午 5:00

3月 19日 上午 10:00 - 下午 5:00

3月 20日 上午 10:00 - 下午 2:00

1501 春秋早期 公元前八至七世紀 魯伯愈父鬲

估价:$200,000-300,000

來源

丁彥臣 (1829-1873) 收藏。

戴潤齋,紐約,1978年。

著錄

鄒安,《周金文存》,1916年,卷2,頁76。

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1930年,卷4,頁8。

劉承幹,《希古樓金石萃編》,1933年,卷3,頁6。

方濬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1935年,卷27,頁27。

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1935年,卷3,頁74。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1935年,圖錄:頁229,考釋:頁197。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卷5,頁33。

曾毅公,《山東金文集存》,1940年,魯:頁7-8。

嚴一萍,《金文總集》,台北,1983年,編號147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1984年,編號00693。

山東省博物館,《山東金文集成》,濟南,2007年,編號243。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2012年,編號02904。

1502 商晚期 安陽 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紀 父乙鬲鼎

估价:$120,000-180,000

來源

山中商會,京都,1971年。

本件鬲鼎内壁鑄有一個復合族徽,以及「父乙」兩字。父乙為受祭者的廟號,即此器為父乙的後人為他所作之意。商人以干支作為先祖的廟號,對應商代一個十日的旬(一周)中的一天。此擧或為對應先祖的生日,也有學者指出廟號的干支字對應的是先祖接受祭祀的日子。此器的族徽由「聑」以及一個長方形中間一橫的兩個圖形文字組成。「聑」字可單獨成爲族徽,此處與另一個圖形文字復合成爲一個新的族徽。一件商晚期的方彜與此器有完全一致的族徽,和「父乙」兩字,見黃濬,《鄴中片羽二集》,北平,1937年,上卷,頁11。

該方彜與本件鬲鼎應為同一人所做,都出自商晚期的首都安陽。此類器腹飾三個高浮雕大獸面紋的鬲鼎是商晚期到西周早期最流行的青銅器類之一。賽克勒收藏中有兩件近似的鬲鼎,著錄於R. Bagley,《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華盛頓特區, 1987年,頁486-91,編號93及94。在論及前述編號93賽克勒鬲鼎時,Bagley引用了七件同類的鬲鼎來論證此類器物在商晚期的廣大地域都非常流行,及其在西周早期持續的生産。

1503 商晚期 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紀 倗舟觶

估价:$150,000-250,000

來源

于省吾(1896-1984)收藏,入藏於1940年以前。

Nathanael Wessén收藏, 斯德哥爾摩, 入藏於1958年以前。

倫敦佳士得,1991年6月10日,拍品1號。

Bluett and Sons,倫敦,1991年。

著錄

劉體智,《善齋吉金錄》,1934年,卷5,頁49。

王辰,《續殷文存》,1935年,下卷,頁49。

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1935年,卷5,頁68。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卷14,頁32。

于省吾,《雙劍侈古器物圖錄》,1940年,上卷,頁75-6。

高本漢,‘Bronzes in the Wessén Collection,’《B.M.F.E.A.》,

卷30,斯德哥爾摩,1958年,頁177至79,編號6,圖版10及11。

高本漢、Wirgin,《Chinese Bronzes: The Natanael Wessén

Collection》,1969年,編號12,圖版16及17。

巴納、張光裕,《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彙編》,1978年,編號1266。

嚴一萍,《金文總集》,台北,1983年,編號6288。

林巳奈夫,《殷周青銅器綜覽》,卷一(圖版),東京,1984年,觶5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1984年,編號06189。

王獻唐,《國史金石志稿》,青島,2004年,編號1027。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2012年,編號10224。

本器族徽倗舟作一人肩荷一朋貝立於舟上,舊釋為「子荷貝」,亦有釋作「嬰舟」者。帶有倗舟族徽的器物亦可見R. Bagley在《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中列舉的數例,華盛頓,1987年,頁459。其中也包括賽克勒舊藏的一件倗舟鼎,著錄於前揭書,編號83,後於2017年3月17日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拍品1006號。

本件倗舟觶為于省吾(1896-1984)舊藏,著錄於其收藏圖錄《雙劍誃古器物圖錄》。于省吾,字思泊,

號雙劍誃主人,著名古文字學家、古器物學家、收藏家。他曾先後於輔仁大學、燕京大學教授古文字和古器物學,1955年後任吉林大學歷史系教授。作為學者收藏家,他不僅能辨別藏品時代、定其名稱,更能稱辨其文字,收藏注重於考據之學意義重大者,鑑別精當。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史觶,器形、紋飾與本器幾乎別無二致,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展覽圖錄,汪濤,《Mirroring China’s Past: Emperors, Scholars, and Their Bronzes》,2018年,頁64,編號32。

1504 商晚期 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紀 聑竹觚一對

估价:$400,000-600,000

來源

倫敦蘇富比,1949年7月19日,拍品97號。

R.E.R. Luff伉儷收藏,倫敦。

Bluett and Sons,倫敦,1982年。

展覽

倫敦,東方古陶瓷學會,《The Exhibition of Early Chinese Bronzes》

,1951年11月7日至12月15日。

著錄

東方古陶瓷協會,《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1950-1951》,倫敦,1953年,頁80,編號54及55。

此對觚的圈足内各鑄有兩字族徽,「聑」、「竹」。這二字皆有單獨出現作爲族徽的例子,在這對觚上則組合作爲一個復合族徽。

觚是商代青銅禮器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器形。觚和爵、角一般等量配對出現,一觚和一爵或角形成一個基本的禮器組合,供貴族進行祭祀。當貴族的身份提高,他/她們所擁有的觚、爵/角組合也更多。安陽郭家莊M160出土有一組十套方觚和角,皆鑄有亞址族徽,見岳洪斌編著《殷墟新出土青銅器》,昆明,2008年,頁240-1,編號119。然而在考古發現以外,如此對聑竹觚這樣帶有相同銘文成對或成組出現的觚則十分珍罕。

此對聑竹觚的另一個罕見之処在於突出口沿以外的扉棱。大多數觚的器物上段喇叭形口外都沒有扉棱,而扉棱從喇叭口直上超出口沿以外的更是鳳毛麟角。這一做法多見於更高等級的器物如前述亞址方觚,以及2017年3月15日在紐約佳士得拍賣的籐田美術館藏方尊,拍品523號。僅有少數幾件觚的扉棱採用這一做法,如安陽西區M2508出土的一件子圍觚,載於《故宮商代青銅禮器圖錄》,台北,1998年,頁291,圖43:2;以及弗利爾美術館藏一例,見John Alexander Pope及Rutherford J. Gettens,《The FreerChinese Bronzes》,卷1,華盛頓,1967年,頁68-73,編號10。 (圖一)這些器物上的扉棱除了強調紋飾分隔佈局以外更加強了觚充滿張力和建築美感的輪廓,使之富有陽剛之氣。

1505 商晚期/西周早期 公元前十一世紀 冉父丙盉

估价:$500,000-700,000

來源

Anthony Carter,倫敦,於1998年。

此盉鋬下及蓋內對銘,各鑄有一族徽「冉」,以及「父丙」兩字,表明此盉是為冉族一位叫丙的父輩所製。青銅禮器在祭祀中被用於向祖先供奉酒、食,其上往往鑄有某一祖先的名字以示尊崇,這類銘文有時帶有族徽,偶爾也會註明所作的器形。

三足盉的器形源於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最早可追溯至二里頭文化(公元前十九世紀至十七世紀),青銅盉則出現於二里崗文化(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十四世紀)。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有一件盉,長卵身,帶小蓋,載於J. Rawson,《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卷 IIB,劍橋,1990年,頁664,圖版112.1。本件冉父丙盉則為商晚期/西周早期的代表作,其渾圓的袋腹和蓋以一雙環形鏈相連,流與C形鋬相對而置。進入西周早期至中期,盉器形有所改變,腿變短、袋腹分隔明顯且變寬、口外侈較甚。

器身三袋腹均飾饕餮紋之青銅盉,視覺效果突出,然較為罕見。紐約佳士得於2001年9月21日拍賣一件與

本件冉父丙盉尺寸(高31.7公分)、器形及紋飾相似一例,拍品149號,該盉鑄有族徽「山」以及「父丁」兩字 。另有兩件近似例見諸出版,一為尺寸較小的父丁盉(高22.8公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載於《故宮商代青銅禮器圖錄》,1998年,頁164-67,編號11; 另一件為Avery Brundage所藏,飾相

似紋飾,載於René-Yvon Lefebvre d’Argencé ,《Ancient Chinese Bronzes in the AveryBrundage Collection》,舊金山,1977年,頁22-23,圖版 VI。賽克勒舊藏一件商晚期/西周早期之盉,器形與本盉相似,但紋飾較簡單,僅於頸部和蓋飾龍紋窄帶一周,見J. Rawson,《Western Zhou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卷IIB ,劍橋,1990年,頁662-63,編號112。

1506 商晚期 安陽 公元前十一世紀 勺方鼎

估价:$1,000,000-1,500,000

來源

黃濬(1880-1951),尊古齋,北平,於1942年以前。

馮洛侯(1902-1989),鐃齋收藏,北平,入藏於1943年前後。

仇焱之(1910-1980)收藏。

倫敦蘇富比,1980年12月16日,拍品339號。

趙氏山海樓收藏,入藏於1988年以前。

埃斯卡納齊,倫敦,1996年。

著錄

黃濬,《鄴中片羽三集》,北平,1942年,上卷,頁13。

艾克,《鐃齋吉金錄》,北平,1943年,圖版Va-d。

高本漢,‘Notes on the Grammar of Early Bronze Decor’,

《B.M.F.E.A.》,卷23,斯德哥爾摩,1951年,圖版14,編號288(細節)。

Speiser,Werner、Erich Köllmann,《Ostasiatische Kunst und

Chinoiserie, Ausstellung der Stat Köln》,科隆,1953年,編號75。

林巳奈夫,《殷周青銅器綜覽》,卷一(圖版),東京,1984年,方鼎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1984年,編號01193。

J. Rawson,《趙氏山海樓所藏古代青銅器》,香港1988年,編號8。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編,《新收殷周青铜器銘文暨器影彙編》,

台北,2006年, 編號1924。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2012年,編號00185。

本件勺方鼎流傳有緒,最早著錄於黃濬《鄴中片羽三集》。黃濬(1880-1951),字伯川,畢業於清末官辦外語學校京師同文館,通曉德、英、法三國語言,畢業后入德國洋行做譯員,同時在其叔父創辦的尊古齋兼職,后成爲尊古齋經理。黃氏精於鑑賞、善於經營,對青銅、古玉尤其精通,在其任上尊古齋成爲了琉璃廠最重要的古玩店之一。其經手重器無數,更爲難得的是他將這些器物著錄出版,著有《鄴中片羽》系列初、二、三集,《尊古齋所見吉金圖》,《古玉圖錄初集》等重要著作。《鄴中片羽》系列因其明確指出所載器物來自安陽而具有格外重要的學術意義,三集所收一百三十三件青銅禮器目前大多藏於各大博物館,僅有少量仍在私人手中。黃濬之後,勺方鼎進入了鐃齋收藏。鐃齋收藏為旅居北京的德國人馮洛侯 (1902–1989)所建立,並由同在北京的德國學者艾克編寫圖錄,勺方鼎信為黃濬於1943年前後售予鐃齋。鐃齋歸國之後將大部分藏品則捐贈給了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亦有少部分藏品流入市場。其後勺方鼎又經多位海外鑑藏大家遞藏。

鼎作爲青銅禮器是被用來「明尊卑,別上下」的權力象徵。方鼎的鑄造難度較圓鼎為大,數量也遠少於圓鼎,在商周時期有著重要的禮制含義。目前發現最大的商代青銅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該鼎高133公分,重875公斤,圖見《中國青銅器全集:商2》,卷2,北京,1997年,頁48,編號47。大方鼎是王權的象徵,而一般尺寸的方鼎也只有高級貴族才能使用。勺方鼎比例敦實,鑄工精湛,特別是在雙耳外側一般無紋的位置也鑄有龍紋,體現了商晚期首都安陽發達的青銅製造技藝。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藏有一件近似的商晚期方鼎,尺寸稍小(高18.7公分),載於R. Bagley,《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M. Sackler Collections》,華盛頓特區,1987年,頁475。值得一提的是納爾遜阿特金斯方鼎亦經黃濬之手,著錄於《鄴中片羽二集》,北平,1937年,上卷,頁3。前揭Bagley《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書中載有另一件商晚期方鼎,尺寸、器形與勺方鼎近似,唯其足上沒有浮雕獸面紋,見該書472至474頁,編號88。Pillsbury收藏中有一件較大的近似例(高26公分),載於B.Karlgren,《A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Bronzes in the Alfred R. Pillsbury Collection》,明尼阿波利斯,1952年,圖版1,編號1。亦可比紐約佳士得2017年9月14至15日拍賣的亞矣方鼎,拍品907號。上述幾件方鼎的饕餮角皆作C形,相比之下勺方鼎上的龍角形獸面更爲罕見。

1507 商晚期 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紀 父己鬲鼎

估价:$120,000-180,000

來源

A. F. Philips博士(1874-1951)收藏,荷蘭。

倫敦蘇富比, 1978年3月30日, 拍品9號。

紐約佳士得, 1991年11月27日, 拍品241號。

著錄

H.F.E. Visser,《Asiatic Art in Private Collections of Holland and

Belgium》,阿姆斯特丹,1948年,圖版2,編號2。

劉雨、汪濤,《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上海,2007年,編號157。

本件鬲鼎内壁鑄有一字族徽,以及「父己」兩字,是為該族的一位名己的父輩所作之意。此族徽十分罕見,已知僅見兩例。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有一件鼎,鑄有和此器一樣的族徽和銘文,應為同一人所作,唯銘文磨損較甚,著錄於巴納、張光裕,《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彙編》,台北,1978年,第八卷,頁 692-93。東京出光美術館藏有一件與此器十分近似的鬲鼎, 所鑄銘文不同,見《開館十五周年紀念展圖錄》,1981年,頁235,編號1009。其它近似例可見Nathanael Wessén舊藏一件,載於Karlgren及Wirgin著《ChineseBronzes》,斯德哥爾摩, 1969年,圖版 2,以及賽克勒舊藏例,曾展出並載於《Selections of Chinese Artfrom Private Collections》,華美協進社,1966年11月15日至1967年2月15日, 圖錄編號 3。陝西省長武縣棗園村西周遺址出土有一件似例的鬲鼎,載於《陝西出土商周青銅器》,第四冊,圖版 160。

1508 西周早期 公元前十一至十世紀 戈祖己簋

估价:$500,000-700,000

來源

安思遠,紐約,1998年。

此器內底鑄有族徽「戈」,以及「祖己」兩字,是為戈族的一位名己的祖輩所作之意。 戈族為商周時期最古老、分佈最廣的氏族之一。帶有戈族徽的青銅器最早見於安陽武官村出土的例子,可追溯至殷墟第二期早段,約公元前十三世紀初。

簋是盛食器,此類無地紋的簋流行於西周初期,其器身通常飾一大獸面紋,圈足飾一較窄的龍、蛇或鳥紋帶,同樣的窄紋飾帶有時也在口沿下重復一圈。此類簋的雙耳上部通常為獸首形,兩側長有大角,側面則為作鳥翼狀,鳥爪和捲曲的尾則鑄於下方垂珥上,整體作獸頭鳥身形。此器雖為典型西周早期簋的形制,但其尺寸碩大,有別於一般器物 。賽克勒舊藏有一件尺寸與本器相近並有類似高圈足之西周早期簋(寬37.5公分),載於J. Rawson,《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Sackler Collection》,卷IIB,頁346-349,編號34。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數件紋飾與此器相似,但尺寸較小之西周早期簋,見《商周青銅粢盛器特展圖錄》,台北,1985年,頁234-245,圖版32- 37。紐約佳士得於2013年9月19日拍賣的一尺寸較小(寬29公分)的近似例,拍品1104號,其足飾龍紋,口沿下則光素無紋。

1509 西周早期 公元前十一至十世紀 戈作從彜方鼎

估价:$500,000-700,000

來源

賀柏諾 (Henri Hoppenot, 1891-1977) 收藏 , 法國。

Michel Beurdeley, 巴黎 , 於1978年。

著錄

D. Lion-Goldschmidt及J.-C. Moreau-Gobard,《Chinese Art:

Bronzes, Jades, Sculpture, Ceramics》,紐約,1966年,頁28,編號8。 

本件方鼎內壁鑄有一族徽「戈」,以及 「作從彜」三字, 可譯為「戈族(之一員)製此禮器」。彜為所有青銅禮器的總稱。 在青銅銘文中,有時會將寶、旅和從等形容詞與彜結合。寶彜即為珍貴的禮器,其意甚明,是標準說法,而旅彜和從彜的確切含義則不甚明確。一些學者試圖將這些名稱與禮器的功能聯係起來:旅彜多鑄於卣上,而從彜幾乎只出現在食器上,相關討論可參見朱鳳瀚,《中國古代青銅器》,天津,1995年,頁 59。這件方鼎頸部飾S形蛇紋,十分罕見。飾蛇紋和乳釘的方鼎流行於商晚期至

西周早期 。這類方鼎中多數都飾一頭兩身的蛇紋,頭居中,長身向兩側逶迤伸展,例如賽克勒舊藏的一件西周早期方鼎,載於J. Rawson,《Western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卷IIB,劍橋,1990年,頁234-39,編號6,其内文又收錄了十四件此類方鼎。如

此件方鼎這樣在頸部飾一周造型方折的小蛇紋的例子較爲罕見。上海博物館藏所藏的員方鼎其内有西周昭王時期的銘文,頸部飾與本器相同的蛇紋帶,唯其蛇紋為兩條一組,見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2004年,卷3,頁15-17,編號199。(圖一)戈作從彜方鼎曾為賀柏諾(Henri Hoppenot ,1891-1977)舊藏。奧普諾為法國外交官,曾任多個重要職位,包括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蒙得維的亞全權代表,以及法國駐伯爾尼大使,他在伯爾尼的任上還曾任伯爾尼美術館的容譽會員。他於1955至1956年間出任最後一任法属印度支那总督。 1951年,賀柏諾與他的攝影師妻子海倫娜(Hélène)共同出版了《Extrême-Orient》一書,其中包含東亞宗教建築遺址和民族志場景的照片。

1510 商晚期 安陽 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紀 史觚

估价:$100,000-150,000

來源

Nathanael Wessén收藏,斯德哥爾摩, 入藏於1930 至1940年代。

埃斯卡納齊,倫敦,1975年。

展覽

威尼斯總督宮,《Mostra d’Arte Cinese, Settimo Centenario di

Marco Polo》,1954年。

埃斯卡納齊,倫敦,《Ancient 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Stoclet

and Wessén collections》,1975年6月11日至7月12日。

著錄

《Mostra d’Arte Cinese, Settimo Centenario di Marco Polo》,

威尼斯,1954年,編號5。

高本漢,‘Bronzes in the Wessén Collection,’《B.M.F.E.A.》,

卷30,斯德哥爾摩,1958年,圖版7及8,編號4。

高本漢、Wirgin,‘Chinese Bronzes: The Natanael Wessén

Collection’,《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Monograph Series》,斯德哥爾摩,1969年,彩版4,圖版21-22,

圖1-2,編號15。

埃斯卡納齊,《Ancient 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Stoclet and

Wessén collections》,倫敦,1975年,編號1。

埃斯卡納齊,《中國藝術品經眼錄:埃斯卡納齊的回憶》,倫敦,2012年,

頁184,圖22。

此器足內所鑄族徽,象一手執竹簡之形,意為專門紀錄和編撰歷史之人,是商周時期的一個官職。此族徽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而史族可能為世襲的史官家族。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商晚期鼎,口內亦鑄史族徽,見《商代金文圖錄:三千年前中國文字特展》,台北,1995年,頁 48-49,編號 6。此觚鑄工精湛,屬安陽時期(公元前十三世紀至十一世紀初)的“成熟”風格,這一時期的器物紋飾結構清晰、組合有序,富有秩序美感。觚為商代禮器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類,婦好墓青銅器群便含有53件觚。B. Kalgren和J. Wirgin曾探討此器來自安陽,更指出「此觚的工藝為頂級之作」見‘ChineseBronzes,The Nathanael Wessén Collection‘,《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MonographSeries》,斯德哥爾摩,1969年,頁 74。Van der Mandele收藏中有一件與本件拍品相似的觚,尺寸亦相近(高31.5公分),載於H.F.E. Visser,《Asiatic Art in Private Collections of Holland and Belgium, Amsterdam》,1948年,圖版5,編號 6 。 思源堂舊藏有另一件與此器近似且尺寸相同的觚,鑄有一復合族徽, 2010年9月16日於紐約佳士得拍賣,拍品809號。

1511 西周早期 公元前十一至十世紀 夾方壺

估价:$350,000-500,000

來源

劉体智 (1879-1962) 收藏,入藏於1934年以前。

戴潤齋,紐約,1980年。

著錄

劉體智,《善齋吉金錄》,1934年,卷4,頁45。

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續編》,1934年,中卷,頁11。

王辰,《續殷文存》,1935年,上卷,頁64。

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1935年,卷4,頁73。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卷12,頁4。

嚴一萍,《金文總集》,台北,1983年,編號564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1984年,編號09533。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2012年,編號12108。

此器蓋、器内所鑄四字對銘的前三字「夾作彜」含義明確,指明作器人爲夾,所作爲一件禮器。第四字為「�」字下加一橫,具體含義尚不明確。夾方壺為劉体智(1879-1962)小校經閣舊藏,歷經《善齋吉金錄》,《小校經閣金文拓本》,《國史金石志稿》等書著錄。劉体智,字晦之,晚號善齋老人,安徽盧江人,乃晚清重臣四川總督劉秉璋(1826-1905)第四子,大學士、帝師孫家鼐(1827-1909)之婿。劉氏收藏極其廣博,尤以甲骨﹑青銅和古籍著稱。容庚(1894-1983)在其《商周彜器通考》中評價到:「近年國人收藏吉金之富,首推盧江劉氏。」劉氏所藏甲骨和古籍於1950年代由文化部接收,現分別藏於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得以完整保存。而其青銅器收藏則流轉頗繁,先後有經李鴻章長子李經方售予瑞典王子古斯塔夫.阿道夫(即日後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1882-1973)者,歸於容希白頌齋者,以及由傅斯年代表國民政府收購,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者。《善齋吉金錄》為圖錄形式,記載尺寸,繪畫圖象,橅拓銘文。此器亦不例外,除銘文拓片外,亦有綫描圖傳世。夾方壺器身上的皮帶狀紋飾取材於當時皮質包袋或扁壺上的用鉚釘固定的皮帶。這一紋飾最早出現於西周早期,及至西周中期、春秋早期則成爲了青銅壺上的一種標準紋樣。皮帶紋在裝飾的同時又把器腹分成了八個小格,在晚期的銅壺上這八個小格往往會飾以龍紋或者鳳鳥紋。陝西長安張家坡出土有一件類似的壺,失蓋,器形較大(36.5公分高),載於林巳奈夫,《殷周青銅器綜覽》,卷一(圖版),東京,1984年,頁301,壺55。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周奓壺(48.3公分高)亦是此种形制,失蓋,見前揭書壺52。張家坡壺和周奓壺年代皆為西周中期,兩壺頸部飾鳳鳥紋一周,周奓壺的皮帶紋上更加飾蟬紋。亦可比一件皮帶紋界格區域内飾大鳳鳥紋的西周中期壺,2008年9月7日於紐約佳士得拍賣,拍品555號。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资料来源佳士得官网  古玩元素网整理编辑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