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6 商晚期 安阳勺方鼎(100-150万) 高20.7厘米 来源: 黄濬(1880-1951),尊古斋,北平,于1942年以前 冯洛侯(1902-1989),铙斋收藏,北平,入藏于1943年前后 仇焱之(1910-1980)收藏 伦敦苏富比,1980年12月16日,拍品339号 赵氏山海楼收藏,入藏于1988年以前 埃斯卡纳齐,伦敦,1996年 著录: 黄濬,《邺中片羽三集》,北平,1942年,上卷,页13 艾克,《铙斋吉金录》,北平,1943年,图版Va-d 高本汉,‘Notes on the Grammar of Early Bronze Decor’,《B.M.F.E.A.》,卷23,斯德哥尔摩,1951年,图版14,编号288(细节) Speiser,Werner、Erich Köllmann,《Ostasiatische Kunst und Chinoiserie, Ausstellung der Stat Köln》,科隆,1953年,编号75 林巳奈夫,《殷周青铜器综览》,卷一(图版),东京,1984年,方鼎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1984年,编号01193 J. Rawson,《赵氏山海楼所藏古代青铜器》,香港1988年,编号8 锺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编,《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彙编》,台北,2006年, 编号1924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2012年,编号00185 1508 西周早期 戈祖己簋(50-70万) 宽38厘米 来源: 安思远,纽约,1998年 此器内底铸有族徽「戈」,以及「祖己」两字,是为戈族的一位名己的祖辈所作之意。 戈族为商周时期最古老、分佈最广的氏族之一。带有戈族徽的青铜器最早见于安阳武官村出土的例子,可追溯至殷墟第二期早段,约公元前十三世纪初。 1505 商晚期/西周早期 冉父丙盉(50-70万) 高33厘米 来源: Anthony Carter,伦敦,于1998年 此盉鋬下及盖内对铭,各铸有一族徽「冉」,以及「父丙」两字,表明此盉是为冉族一位叫丙的父辈所製。 1509 西周早期 戈作从彝方鼎(50-70万) 高21.5厘米 来源: 贺柏诺 (Henri Hoppenot, 1891-1977) 收藏 , 法国 Michel Beurdeley, 巴黎 , 于1978年 奥普诺为法国外交官,曾任多个重要职位,包括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蒙得维的亚全权代表,以及法国驻伯尔尼大使,他在伯尔尼的任上还曾任伯尔尼美术馆的容誉会员。他于1955至1956年间出任最后一任法属印度支那总督。 著录: D. Lion-Goldschmidt及J.-C. Moreau-Gobard,《Chinese Art: Bronzes, Jades, Sculpture, Ceramics》,纽约,1966年,页28,编号8 本件方鼎内壁铸有一族徽「戈」,以及 「作从彝」三字, 可译为「戈族(之一员)製此礼器」。这件方鼎颈部饰S形蛇纹,十分罕见。 (此处请横屏/侧屏欣赏) 1504 商晚期 聑竹觚一对(40-60万) 高31厘米 来源: 伦敦苏富比,1949年7月19日,拍品97号 R.E.R. Luff伉俪收藏,伦敦 Bluett and Sons,伦敦,1982年 展览: 伦敦,东方古陶瓷学会,《The Exhibition of Early Chinese Bronzes》,1951年11月7日至12月15日 著录: 东方古陶瓷协会,《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1950-1951》,伦敦,1953年,页80,编号54及55 1511 西周早期 夹方壶(35-50万) 高26.6厘米 来源: 刘体智 (1879-1962) 收藏,入藏于1934年以前 戴润斋,纽约,1980年 著录: 刘体智,《善斋吉金录》,1934年,卷4,页45 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1934年,中卷,页11 王辰,《续殷文存》,1935年,上卷,页64 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1935年,卷4,页73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卷12,页4 严一萍,《金文总集》,台北,1983年,编号564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1984年,编号09533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2012年,编号12108 1501 春秋早期 鲁伯愈父鬲(20-30万) 直径16.2厘米 来源: 丁彦臣 (1829-1873) 收藏 戴润斋,纽约,1978年 著录: 邹安,《周金文存》,1916年,卷2,页76 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1930年,卷4,页8 刘承干,《希古楼金石萃编》,1933年,卷3,页6 方濬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1935年,卷27,页27 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1935年,卷3,页74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935年,图录:页229,考释:页197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卷5,页33 曾毅公,《山东金文集存》,1940年,鲁:页7-8 严一萍,《金文总集》,台北,1983年,编号147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1984年,编号00693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金文集成》,济南,2007年,编号243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2012年,编号02904 1503 商晚期 倗舟觯(15-25万) 高13.8厘米 来源: 于省吾(1896-1984)收藏,入藏于1940年以前 Nathanael Wessén收藏, 斯德哥尔摩, 入藏于1958年以前 伦敦佳士得,1991年6月10日,拍品1号 Bluett and Sons,伦敦,1991年 著录: 刘体智,《善斋吉金录》,1934年,卷5,页49 王辰,《续殷文存》,1935年,下卷,页49 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1935年,卷5,页68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卷14,页32 于省吾,《双剑侈古器物图录》,1940年,上卷,页75-6 高本汉,‘Bronzes in the Wessén Collection,’《B.M.F.E.A.》,卷30,斯德哥尔摩,1958年,页177至79,编号6,图版10及11 高本汉、Wirgin,《Chinese Bronzes: The Natanael Wessén Collection》,1969年,编号12,图版16及17 巴纳、张光裕,《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彙编》,1978年,编号1266 严一萍,《金文总集》,台北,1983年,编号6288 林巳奈夫,《殷周青铜器综览》,卷一(图版),东京,1984年,觯5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1984年,编号06189 王献唐,《国史金石志稿》,青岛,2004年,编号1027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2012年,编号10224 本件倗舟觯为于省吾(1896-1984)旧藏,著录于其收藏图录《双剑誃古器物图录》。于省吾,字思泊,号双剑誃主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古器物学家、收藏家。他曾先后于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古文字和古器物学,1955年后任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学者收藏家,他不仅能辨别藏品时代、定其名称,更能称辨其文字,收藏注重于考据之学意义重大者,鑑别精当。 1502 商晚期 安阳父乙鬲鼎(12-18万) 高21厘米 来源: 山中商会,京都,1971年 本件鬲鼎内壁铸有一个复合族徽,以及「父乙」两字。父乙为受祭者的庙号,即此器为父乙的后人为他所作之意。商人以干支作为先祖的庙号,对应商代一个十日的旬(一周)中的一天。此擧或为对应先祖的生日,也有学者指出庙号的干支字对应的是先祖接受祭祀的日子。 1507 商晚期 父己鬲鼎(12-18万) 高21.5厘米 来源: A. F. Philips博士(1874-1951)收藏,荷兰 伦敦苏富比, 1978年3月30日, 拍品9号 纽约佳士得, 1991年11月27日, 拍品241号 本件鬲鼎内壁铸有一字族徽,以及「父己」两字,是为该族的一位名己的父辈所作之意。此族徽十分罕见,已知仅见两例。 著录: H.F.E. Visser,《Asiatic Art in Private Collections of Holland and Belgium》,阿姆斯特丹,1948年,图版2,编号2 刘雨、汪涛,《流散欧美殷周有铭青铜器集录》,上海,2007年,编号157 1510 商晚期 史觚(10-15万) 高31厘米 来源: |
|
来自: 天宇楼33 > 《临时文件拍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