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盈视讲坛:学习传统文化的次第

 MAY的学习簿 2019-03-09

什么是国学呢?据我所知,大概一百年多前,西方的学问进入东亚,来到中国也来到了日本。将文化传进日本的是荷兰人,所以日本人管西方的文化叫“兰学”,这样,他们就要找到一种说法来表示原来根本不用表示的本国文化。于是,日本人发明了一个词儿就叫“日本国学”,后来干脆简称“国学”。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中国,中国人管西方的文化叫“西学”,管中国的文化叫“中学”,所以我们在历史书上见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但是后来,我们觉得“国学”二字表达得更好一些,于是就用了日本人发明的这个词儿。当然,近一百年,日语反哺汉语的现象很严重,流行于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大概有一千多个词。

那么,当中国的文化被称为“国学”之后,我们就要探讨一下“国学”究竟是什么了。有人说,“国学”就是一国之学的统称。这样的说法也对,但是,这个说法还是没说出“国学”究竟是什么。徐健顺老师曾经表示过,我们应该管中国古老的文化,叫“传统文化”,这样的说法用来区别于当今的文明。而在“传统文化”这张大纸上,画一个中心点,这个最核心的点就是“国学”,也就是中国的最高级的学问。除此之外的一切的学问,都围绕着这个学问展开,是这个学问的延展或者发展。你要是想做一个精英中国人,应该先知道这最核心的本国学问究竟是什么。

这最核心的本国学问究竟是什么呢?民国的马一浮先生曾经说过:“国学,惟六艺足以当之。”

“六艺”是什么呢?最开始是六本书。这六本书,按照《汉书·艺文志》的排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但是,到了汉朝,《乐》这本书就找不到了,所以剩下五本,我们叫它“五经”。可是,“六艺”已经成了一种核心文明的代名词,汉代在这五本书上加上了《论语》和《孝经》,也就是说,是七本书了,但是还叫“六艺”,并且,《乐》虽然找不到了,可是这不妨碍老师传递乐的精神。所以,“六艺”也不仅仅是六本书的意思,应该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的意思了。

我们粗略的说一下,《易》(后世称之为《周易》)的精神应该是“观天下万物之象,探事物发展之精微”。《书》(后世称之为《尚书》)的精神应该是“师上古之圣贤,理如今之天下”。《诗》(后世称之为《诗经》)的精神应该是“发心中之哀乐,现风俗之得失”。《礼》(后世称之为《仪礼》)的精神应该是“明举止之端正,知法度之威严”。《乐》的精神主要是“晓音律之精妙,趋人心而向和”。《春秋》的精神大概是“寓褒贬于详略,明善恶于细言。大致如此,我这样的总结还有许多没有阐明。总之,中国的一切文化都已包含在这最初的六本书里了。后来,唐朝又把五本书加入了这经书行列,变成十二经,南宋的时候,把《孟子》也加了进来,最终形成“十三经”。后世的太学,也就是国立大学里,必须学这十三本经书。这便是我们的核心文化了。

而我们所熟知的各个学派的学说,什么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那是下一步要学习的内容。

接下来才会学习诗赋,这主要是用于表达的。古人用诗歌来说话,也就是言语,语是说出去,言是回答,所以有个成语叫“来言去语”。正式场合的“来言去语”是要用诗赋的。

接下来要学兵书,也要学习武术。

之后才会学习数术,这不仅仅是数学学习,还有天文和占卜。

最后是方技,主要指中医,歌酒花香茶应该都在这里。

诸子百家说话的时候,总会引用《周易》或者《诗经》等经典里的话,还会用到《春秋》的典故;诗赋的创作,多用到《诗经》的典故,而且完全受诗经创作风格的影响;兵书里,到处都在运用《周易》的智慧,有些也在遵守《仪礼》的规则;而天文、星象、占卜就更与《周易》分不开了;中医处处在提《周易》的阴阳,我们今天听说的那些香事活动,茶事活动里所遵循的规则,往往是简化了的《仪礼》,又有许多《周易》的精神在其中……

不过,以上所说的都是古代的大学教育。那么,很小的小朋友是不是就要学习这些呢?也不是的。

一个人,幼年的时期,应该受到的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的老师应该是“三母”,也就是母亲、婶母和伯母。男人们都在外工作,女人们是家中的实际管理者。所以下一代的教育自然是家族中的女性承担的责任。我们听说过“孟母三迁”、“曾母杀猪”等等故事,都是“三母教育”的展现。“三母”教的是怎么生活,还有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比如,古人说六岁要认识东南西北,要会数数;七岁要知道男女有别;八岁要懂得谦让等等。到了宋代,估计社会上的“三母教育”没那么好了,朱熹干脆做了本书——《朱子童蒙须知》,里面写了要把鞋带系紧,要叠好衣服再睡觉,不能往桌子上乱写乱画,说话慢慢说,远离火等琐碎的事情,这就是典型的“三母教育”内容。

小朋友大概八岁入蒙馆,才开始正式学习。如果古人都是虚两岁的话,那也是六岁入蒙馆,与我们今天上小学的年龄差不多。这之前是不读书的,主要是放纵天性,但是学一些生活礼仪。入了蒙馆,开始系统学习规矩,也学习文化。我们可以概括为幼仪教育和通识教育。

明代的著名学者方孝孺写过《幼仪杂箴》,清代的陈宏谋曾把古代各个朝代的幼仪规矩整理成了一本合集,这就是《养正遗规》。

而我们所熟悉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养蒙针度》等书就是通识教育的教材了。这些教材主要的任务是“识字”和“识音”,不仅要认字还要了解声音的价值。但与此同时,还知道了文化的精神,历史的典故以及诗歌的创作特点。这个时候的学生也会使用工具书来自学,《说文解字》、《虚子说》等工具书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书包里的常用工具书。

大概十几岁以后,孩子们才会学习经典的内容。有能力的孩子才会考入设在首都的国立大学,继续深造经典的内容,最终成为官员。而并不想走仕途的人,往往进过蒙馆后,就会去走专科教育的路线了。比如跟着长辈去务农,或者做个手工业者。

如此看来,我们古人的学习次第是不是相当科学呢?但这还没完。以上说的这些全都可以算作是精英教育。这些教育,除了“三母教育”外,主要的教学地点是“学堂”。放在今天,我们可以称之为学校教育。那么古代有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呢?也就是普及教育呢?

有的,这便是家风与民俗了。

大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都在传递着自己家族的风格,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忠厚传家久”这样的对联挂在大家族的楹柱上。这些是最为通俗易懂的“六艺”精神在一个家庭里的体现。至今我们还在流传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歌谣,这就是《朱柏庐治家格言》里的话。还有《曾国藩家书》等书籍大行于世,都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体现。古代家庭教育的传递方式,除了家训、家书之外,最突出的就是“家族祭祀”。每家都会祭祀自己的祖先,到了皇帝那里,除了祭祀自己的祖先,还会祭祀全国人的祖先——天地。所以故宫里有“奉先殿”,听名字就明白了,是祭祀皇帝他们家祖先的地方。而祭祀天下人的祖先——皇天后土的地方,则要在天坛、地坛了。普通人就别祭祀天地了,有造反的嫌疑。我们看看这些家训里的话,还有祭祀的仪式,这不是《诗经》、《仪礼》这些书籍的家庭版体现吗?

而社会上会流传着各种民俗。比如节日的时候吃什么。饺子的特点就是阴包阳,这是冬天吃的食物,这与《周易》的精神密切相关。但是吃饺子的人不会觉得我在学《周易》,却也不知不觉间接受了这种精神。这就是社会教育的特点了。还有,中国人总有许多俗语,我们爱说“俗话说得好”,你要认真研究这些俗话,有些干脆就来自“六艺”。比如五福临门,这五福是富、寿、康宁、好德行和无疾而终,这五福哪里来的呢?《尚书》。但是没人会往自家的门板上写《尚书》里的话,却会画上五只蝙蝠,借蝙蝠的谐音。这就是民俗了。

有人说,中国自古没有逻辑,因为逻辑这个词是清末的严复先生发明的。以此,我们就认为中国的古代文化也是毫无逻辑的,这真是深深的误解。

古人的学习,次第晓达,明澈精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