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是什么?

 圆角望 2016-03-17

◎ 王绍培

前不久周有光老先生在一篇访谈文章中说“国学”这两个字是不通的。他说学问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国家的。虽然周有光先生除此之外再无更周详的论述,但作为文化大家,他的话有一言九鼎的影响力,不能忽视。

不赞同周有光先生的意见并不困难。如果“国学”两个字不通,那么“兰学”这两个字也不通。所谓“兰学”,指的是江户时代的日本对来自欧洲荷兰的文化、技术、学术的总称。那个时代的日本人是通过“兰学”来学习欧洲文明的。

如果“国学”两个字不通,那么也不应该有“东方学”。生于耶路撒冷的美国学者萨义德写过一本《东方学》的书。按照周有光先生的说法,学问不分国家,那也应该不分东方西方,怎么可能有东方学呢?

以上两个简单的例子,大概可以证明周有光先生“国学”这两个字不通的说法其实才是不通。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国学”这个概念能不能成立不能商榷,“国学”被一些学者质疑也可以理解,就像萨义德的“东方学”也不受专家们的欢迎一样。

萨义德引述福柯的话语理论为“东方学”辩护,东方学是一整套庞大的话语,它描述的是一种这样的现象,每当“东方”这一特殊实体出现时,与其发生牵连的整个关系网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激活。照此办理,我们也可以说,“国学”是一整套话语,每当这一特殊实体出现时,与其发生牵连的关系网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激活。

但国学到底是什么不能因为有话语这个概念就成为无须论证的定案。据考察,现在流行的“国学”概念实则跟日本有关。日本江户时代一批学者把本国古典文献和固有文化冠之以“国学”这一名号,想来应该是跟“兰学”这一外来的文化适相映照。正因为有外来的崭新文化,所以本国的固有文化才有必要一起打包,以示区别。

20世纪初期中国的情形跟日本相当,也是欧洲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1902年,在日本的梁启超筹办《国学报》,希望有一个媒体来传播新学,改造旧学。梁启超就此事跟黄遵宪商量,黄遵宪建议“俟新学盛行,以中国固有之学,互相比较,互相竞争,而旧学之真精神乃愈出,真真理乃益明,届时而发挥之,彼新学者或弃或取,或招或拒,或调和或并行,固在我不在人也。”一般认为,这是用“国学”指称传统文化的最早的例证。

考察“国学”这一词语的用法,大致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以“国学”总括一国固有的文化。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故’。”这个“国学”的涵盖面最为广泛。

二是用“国学”之称一国固有之学术。这种观点以钱穆为代表,他说他所谓的“国学”指的是“两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学者多喜欢在这层含义上使用“国学”这个概念。这个涵盖面就收窄了不少。

三是用“国学”来指称一国固有学术当中的思想,比如马一浮和熊十力就指出“国学”当指“六艺之学”。马一浮说,“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所谓“六艺之学”指的是“六经之学”,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事实上,今天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学一点国学,常常指的也是学一点“六艺之学”。这其实没有什么错误,因为这几部经典确实是中国固有民族文化的“自性之源”。

说到“自性之源”,那么就不妨再说说中国人的主体性。美国学者亨廷顿在说到东方文明时,以儒教文明圈指称。换言之,儒教文明是我们的民族主体性,这应该是大体不错的。虽然这个概括不算十分精准,比如,儒释道三家也是我们的主体性文明所属。但是,说是儒教文明也大致不差。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温习“国学”,重温“四书五经”,实则是重新回顾、反思我们民族主体性最早的根源,借此反省主体性变迁的来龙去脉。

而学习“国学”还有一个方法论上的长处,那就是综合性。不难发现,“国学”之下,文史哲悉数收纳,没有现代学术体制下的文史哲之分门别类,它是亦文亦史亦哲,单只有一个方面的知识准备都不足以把“国学”学好,要学好“国学”就必须多管齐下,兼收并蓄,成为通才。如果深入进去,“国学”又岂止是一门学问,它实在包含着我们很多的安身立命之本。

正因为,在深圳,很多家长早就觉悟,要求自己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去学一点“国学”,具体来说,就是“四书五经”,回到我们古老文明的精神家园,去体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这实在是非常有远见的。

当然,“国学”跟我们现在的主流知识话语大相径庭,甚至很多地方从功能性的角度来说似乎“落后”于时代。但如果从人文价值的角度去考察,则“国学”的意义不可替代:作为中国人,我们很难用别国的文化或者文明来建构我们的主体性。六艺之学或者儒释道之学,虽然经过了断裂,但其精神内涵,早就如盐融之于水,深入到我们的血脉和骨髓当中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固有、古老、传统等等,都不是贬义词,它正彰显着“国学”超越时代的属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