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这个称呼在中国应该是一种尊称,而且还不带有等级责践的区别。无论当官的还是老百姓,穷人或者富人,如果还被人叫做读书人,这个人肯定是个有知识、有洒养、懂礼貌、讲规位的人。为哈一定要叫读书人呢?也许因为大家认为知识,涵养还有礼貌、规矩都是通过读书得到的,因此书在中国是非常受重视的。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就是只要读了足够的书,就可以得到宣职聚上漂亮的太太。虽然大多数人并没有因为读书而混上一官半职,要的老婆也没有绿林好汉和山大王的压寨夫人那么漂亮,但读书仍然是老实人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人对书又如此重视,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保存和流传下来的书籍非常多,可谓浩如烟海。不过浩如烟海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到底怎么一个浩如烟海,确实值得考据训话一下。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书流传到了现在呢?这个数字似乎还没有人准确地统计过,而且也基本上无法统计。不过从一些图书馆公布的馆藏古籍数量中可以了解一个大致情况。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上这样说:'馆藏有27万余册中文善本古籍,其中宋元善本1600余部;164万余册普通古第',北京大学国书馆官方网站显示:'收藏古籍约150万册,其中善本约20万册',复旦大学图书馆是'善本书7000余种,近6万册'。好家伙!动不动就是十万、百万级,中国还有很多藏有古籍的图书馆,都加在一起看来也只能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了。 什么叫善本呢?想知道啥是善本也要稍微考证一下。从书抄写或者刻印时间来看(古时候没出版社,所以没有出版时间),善本古籍是从宋元一直到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存世之书,时间跨度大约800年。再有,善本是比较有价值的书、好书,残破的书不能称为善本。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书的呢?中国有近5000年的文明史,有记载的历史大约不到3000年。所谓有记载其实就是那会儿有了文字,后来又有了书。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书是哪一本,这件事似乎也没个准谱。我们今天看到的书是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的。前面说过,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甲骨文,那还不能叫做书。后来有了竹简,竹简应该算是最早的书了,因为竹简上已经可以刻上或者写上完整的文章了。接着出现了一种非常高级的书,那就是帛书。帛书有点儿像现在的豪华精装本,而且比豪华精装本还要昂贵,因为每个字都是写在贵重的丝绸上的。不过这些古代的文献由于太珍贵了,不可能放在图书馆让大伙借来睹翻。要想看完书,就要钻进博物馆恒温恒湿的地下藏书室,看的时候估计旁边还要站着个膀大腰圆的保安。 流传下来还能让大伙看到的最早一本书是《尚书》。《尚书》是'上代以来的书'。《尚书》有虞、夏、商、周四代的文献,一共58篇文章,是一本记载了1500多年历史的史书。这本书可能是上古时代的书记官给帝王们写的各种纪要。就像现在漂亮的女秘书把董事长、CEO、CFO等高层领导开会时说的话、发布的命令,给员工的训话,指示或者在大会上的发言(典、谟、训、诰、誓、命)等等记录下来一样。后来这些被孔老夫子统统编辑了一下,于是一本举世无双的《尚书》出炉了。这本书可是一件宝贝。当年那些书记官们万万没想到,几千年以后居然还有人会看他们这些纪要,悔不该当初没有写得通俗点。因为写得不够通俗,所以不是研究古文的行家,现在估计没几个能看明白。 还有一本没几个人能看明白的书就是《周易》,这本书可能出自比《尚书》稍微晚一点的时代。《周易》是一本算命的书,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八卦'就来自这本书。《周易》探讨了自然中的各种事物,而且认为这些事物都与人的生老病死、且夕祸福有关,所以'天垂象,见凶吉'。有人认为《周易》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还认为八卦就是数学中的二进制。这些说法是西方具有近代哲学和科学思想的人,比如菜布尼茨,经过科学的分析得到的,是近代人对《周易》的解读,而且确实也是《周易》算命以外的高妙之处。可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只是拿着《周易》,掐着手指头去算风水、命相和占卜,并不知道《易经》里还探讨过辩证法和二进制。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里还提到另外两本书:一本叫做《连山》,一本叫《归藏》。这两本书加上《周易》统称为'三易'。不过《连山》和《归藏》据说在唐代都失传了。1993年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县王家台的一座秦代墓葬里发现了大量竹简,其中有很多是关于《归藏》的,但因为保管不善,全都烂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