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概念:自证预言。 你预言自己怎样,你的情绪行为就会顺应预言,自己就会变成那样,完成你的预言。 你预言对方怎样,你的情绪行为就会顺应预言,对方看到你的反应,会作出对应反应,证实你的预言。 客观现实——认知——情绪——行为——客观现实。 这个次序,像一个圆,闭合你的预言。 如果我预言拿光鸡蛋的女孩自私自利,没素质没教养,如果我预言自己做不到拿出诚意,打破僵局——接下来,我会在心里暗暗嘀咕,郁闷一顿早餐时间,甚至破坏一天的心情。 而那个女孩也不会轻易放下防卫,并且继续坚信自己有理。 当我预言她没那么不堪,只是想法欠妥、做法不当,当我预言我可以用最好的态度去讨要一个鸡蛋,给孩子做一个人际交往的示范——于是林恳吃到了鸡蛋,明白这个世界还有友善,大家都很愉快。 重要的是,后一种做法,每个人都会变得更好。 这世上,到处都是人。 人人,都有差异,有分歧。 当你认为别人是错的、坏的、无理的、恶意的,这种认知会左右你的情绪,进一步影响你的行为,而你的言行态度,会造成他人的“镜像”。 反过来,你也可以假定别人没那么糟,难免事出有因,往往情有可原,因人而异,立场不同,进而创造出另一种镜像。 新结识一个沉默的人,你预感他不好相处,于是你避免与他接近,他见你疏远他,也不乐意主动和你交往…… 最终你的预言实现了:我早就知道他不好相处。 面对说谎的伴侣,你认定他品质不良,于是你严厉谴责他,不接受任何解释,他见你无法理解,从此不再说真话…… 最终你的预言实现了:我早就知道他满嘴谎言。 看到不上进的孩子,你断言他没有前途,于是分分钟不入眼,时刻要敲打,他心里不平,但渐渐认定自己不可能好,一面缺乏成就动机,一面自卑自责、自暴自弃…… 最终你的预言实现了:我早就知道他没出息。 我从小不喝荤汤,我妈妈从我记事起,就说“不喝白(荤)汤的人不孝顺”,年幼的我无法理解,也无力反驳,只烙印下纠结的记忆和灰暗的自我认知。 妈妈很惯我,但这话我一直听到四十岁。 我很爱妈妈,但直到她去世,似乎我都很难做一个表面孝顺的孩子。 我,实现了妈妈的预言。 这是我至今没能完全化解的创伤和愧疚,我还没有强大到可以预言自己更好。 我能做的,是努力管理自己,尽量不让林恳承受同样无谓的沉重。 “林恳,你对妈妈真好。” “妈妈,你对我更好。” 你预言的所有不好,都可能慢慢的,一一成真。 拜托你,作为你人生最灵验的预言家,不要预言得那么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