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韧素质方法、手段:拉伸法(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 基本方式:主动练习和被动练习。 基本要素:控制柔韧素质发展水平;注意主要及相关部位柔韧素质练习;柔韧素质练习要经常持久;柔韧训练与力量训练相结合;注意外界温度和练习时间。 灵敏素质方法、手段:注意培养多种能力;练习时间应适当;休息时间应充分;结合专项特点进行训练;手段应多样与多变;消除紧张心理;合理安排训练顺序。 基本要求:采用多样化的协调能力的训练;要有针对地发展各种协调能力;增加运动技能储备;应与其他素质训练结合;在技战术训练中注意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克服不合理的肌肉紧张;考虑运动员的年龄特征;根据专项需要发展协调能力。 (四)运动解剖学 1.掌握人体躯干、四肢骨骼、六大关节和主要骨骼肌的名称、位置、运动特点以及锻炼方法。 人体躯干及四肢骨骼:成人的骨有206块,除6块听小骨属于感觉器外,按骨的部位可以分为中轴骨和四肢骨。中轴骨包括颅骨和躯干骨,共有80块;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共有126块。 六大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肩关节结构: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的肱骨头构成,也称盂肱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特点:是个多轴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一个关节,但也是稳定性最差的一个关节,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助于增强关节的辅助结构和周围肌肉的力量,使关节既灵活又牢固。 肘关节结构:有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构成的关节,包括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 特点:上述三个关节只能绕两个运动轴运动,即绕额状轴做屈伸运动为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参与绕垂直轴做旋内和旋外运动为肽桡关节和桡尺关节。 桡腕关节结构:由桡骨的桡腕关节面和关节盘组成的关节窝与近侧顽固的手舟骨,手骨和三角骨组成的关节头构成。 特点:桡腕关节是典型的椭圆关节,可绕两个运动轴运动,绕额状轴做屈伸运动,绕矢状轴可作内收和外展运动,还可以做环绕运动。 髋关节结构:由股骨头和髋臼构成的球窝关节。 特点:支持体重和适应走,跑,跳;有较深的关节窝,厚而紧的关节囊;强有力的韧带,周围发达的肌肉。 膝关节结构: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由股胫关节和股髋关节构成,属于椭圆关节。 特点: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半月板一缓冲震动和保护膝关节的功能。 踝关节结构: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 特点:是单轴关节,可绕冠状轴做屈伸运动,轻度的外展和内收运动。 臀大肌:仰卧上举腿、后蹬跑、跑斜坡、蛙跳等,正压腿。 股二头肌:俯卧腿弯举,正压腿。 半腱肌:俯卧腿弯举 股四头肌:人体最大、最有力的肌肉之一,包括四大块肌肉-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中间肌。悬挂直腿上举,负重深蹲。 斜方肌:负重上举,提杠铃耸肩,持哑铃护胸。 前锯肌:俯卧撑,双人背握上提(伸展)。 胸大肌:双杠支撑摆动臂屈伸,持哑铃仰卧飞鸟,臂上举后振,肋木压肩。 背阔肌:单杠引体向上,向后拉拉力器,爬岩爬杆,臂上举后振,肋木压肩。 三角肌:负重直臂侧上举,负重颈前推举,提前双臂交叉。 肱二头肌:负重屈肘,引体向上,双杠支撑摆动。 喙肱肌:负重屈肘,引体向上 肱三头肌:负重上举,卧推,毛巾擦背(伸展) 髂腰肌:负重高抬腿,悬重举腿,前踢腿,仰卧举腿,跪撑后,后摆腿,前后劈叉后腿 小腿三头肌:负重提踵,负重后蹬跑,跳绳,勾脚伸压腿。 腹直肌:双膝跪撑下拉屈体,屈膝仰卧起坐。 2.知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包括肝、胰和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功能:①消化食物,即摄取、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②为机体提供能量、构筑细胞和组织,最后排出食物残渣; ③口腔、咽等还与呼吸、发音和语言活动有关。 呼吸系统组成: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肺气泡和各级支气管) 功能:传送气;容纳气体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喉还是发音器官。 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的脑、位于椎管的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成分,躯体伸进和内脏神经) 功能:①不仅是人体运动的指挥调节机构,还直接或间接的指挥和调节着人的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排泄等其他器官及系统的活动,通过调节作用,人体可以对各种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使有机体内部各个系统与外界环境保持相对平衡,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②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3.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组成: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功能:①心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枢纽,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并且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心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不停地将血液由动脉射出,由静脉纳入,保证血液在心血管内连续不断地做定向流动; ②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心的管道; ③静脉是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 ④毛细血管是连接动、静脉末梢间的管道。 体育运动对心的影响: ①对心宏观结构的影响,可使心的重量和体积增大。 ②微观结构的影响。心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组织是由实质成分(心肌细胞)和间质成分(心肌胶原纤维及毛细血管等结构)组成。实质影响,运动训练可导致心肌细胞的体积增大,直径增粗,收缩蛋白和肌蛋白数量增多。间质影响,运动训练可使心肌组织中毛细血管数量增多,毛细血管分支吻合丰富,弯曲度加大,心肌毛细血管扩张,管内皮和心腔心内膜皮发生适应性改变,心肌的微循环功能改善。 ③对心肌细胞钙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负荷身体条件下心肌肌浆网和线粒体钙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用运动负荷条件下心肌肌浆网和线粒体钙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心肌细胞游离钙基值的显著性变化,并具有可复性。有氧运动训练可显著增加心肌细胞核游离钙的变化水平。 ④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说明适度的运动训练可可有效的防止心肌细胞凋亡;而长期超负荷运动则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力竭运动和过度训练可引起细胞凋亡。 体育运动对血管的影响: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对微循环血管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五)体育保健学 1. 了解营养素的概念和三大营养素的主要功能;懂得小学生的合理膳食。 营养素: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蛋白质生理功能:维持细胞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补;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氧化供能。 脂肪营养功能:供给能量;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脂浓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增加饱腹感。 碳水化合物生理功能:供给能量;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节约蛋白质;抗生酮的作用;糖原有保肝解毒作用 2.知道体育课、早锻炼、课间操(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医务监督的要求。 体育课监督: ①看体育课的健康分组是否符合医务监督的要求; ②对体育课的全过程进行医学观察; 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看体育课教案中生理负担量的安排是否符合医务监督的要求。 早锻炼: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运动负荷也不宜过大,以130~160次每分钟为宜,并避免做一些剧烈的运动或比赛,早锻炼后应及时擦干汗水,冬天在室外进行早锻炼时应有御寒用品,早锻炼后至早餐前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课间操:应集体进行,并在体育教师直接领操下进行,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组织纪律性。做广播操时,要求姿势正确,动作到位,如安排一些其他活动内容,则运动负荷不宜过大,最高心率应控制在150次/min一下。 课外活动:体育教师应事先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程度,做器械练习时,要安排人员保护帮助,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对课外活动时间的安排,应与体育课的时间间隔开来,以利于体质的增强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课余体育训练: ①健身运动必须在健身运动价值阀的强度内进行心率180次每分钟; ②健身运动的特点是具有运动项目的多样性; ③要针对发育不良和其些处于伤、病恢复期的学生,开展一些医疗体育活动。 |
|
来自: 昵称6265406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