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梅花

 苏迷 2019-03-09

叶正亭

  光福太湖梅花节开幕那天,有朋友说,探梅、观梅、赏梅、画梅,可不可以食梅,感受一下舌尖上的梅花?我说应该可以有。于是,我就动起了梅花宴的脑筋。

  美丽的鲜花大多是可食的,中国人食花也是有历史了。白玉兰花瓣涂上稀面糊,在油锅里煎,便是玉兰片;杜鹃花可以凉拌,又清香又爽滑;槐花加入面粉,做成槐花饼,是北方的习俗;玫瑰花的食用,知道的人更多。云南的鲜花饼,已经做成了产业。说梅花吧,梅花家宴可是宋代的事,珍贵的志书里,就可读到宋代三道梅花菜的记载。

  太湖边有家酒店正有此意,他们向我抛出橄榄枝,于是,我们一起研发梅花宴。

  梅花宴是以梅花为主题,其中应包括菜肴造型、器皿、围边等,而不是在每道菜里去放几朵梅花,如是便大俗。梅花入菜并不是都要鲜活梅花,可以用到梅之干花、梅之果、梅之酱、梅之汁、梅之酒等。

  迎宾茶用的是苏州人的“元宝茶”,但略作改变。用干梅花与碧螺春一起泡茶,杯底沉一颗糖水青梅,用它取代青橄榄。这杯茶同样可以叫作“元宝茶”。因为有干梅花放香,可以漂一朵鲜梅花点缀,这杯茶可以叫“梅花元宝茶”,喝一口,梅香扑鼻。可以说,一口喝到梅花香。

  酒是梅子酒。苏州地产有两款梅子酒,一款偏红的是十二度的“花儿开了”,另一款偏绿的是“梅子醉了”,十三度。梅子酒开胃爽口。

  有几道菜是要请鲜梅花加盟的。一道叫“红梅虾仁”。很简单,苏州人请客,冷菜过后的头道菜必定是虾仁,“虾仁”用吴语表达,与“欢迎”音近。要大声说出来,苏州人用一道虾仁欢迎宾朋。同样一道虾仁,四季可变,跟着时令走。我曾设计过“虾仁一年十八变”,基本方法是虾仁与时令花果结合。早春的梅花、夏日的荷花、秋天的桂花、冬时的蜡梅。梅花宴上的一盘清炒虾仁,撒上红梅花瓣,放几朵全品相红梅即可。我们设计了一道“三白映梅”。梅花中不仅有红梅、绿梅、白梅,还有墨梅,墨梅属“骨里红”品种,花色深紫,往暗里走。可选用香菇,稍加修剪,组成一朵朵“墨梅”,香菇底朝上,堆起“三白肉酱”(太湖白鱼、白虾、银鱼),黑白分明,看着养眼,每朵墨梅中间点上金色鱼子酱,看似一朵梅,食是“三白”味。又设计了一道“梅子焖肉”,基本思路是苏州樱桃肉的升级版。樱桃肉之红用的是红曲米,那鲜亮的红色是十分抢眼的,做樱桃肉时可请糖水青梅入锅,一起烹,让梅子的酸甜徐徐渗入肉中。装盘选用白瓷盘,中间是通红的樱桃肉,周围一圈碧绿的青梅果,撒几片梅花瓣。所谓绿肥红瘦,此刻该改成红肥绿瘦了。还设计了一道“梅花三弄”,取农家咸肉、香肠和冬笋三料,咸肉和冬笋都切成薄片,沿盘边隔花排齐,中间是香肠,香肠要改刀,将一片片香肠演变成一朵朵梅花形。这是一道蒸菜,借用古代的曲名做了菜名,寓意高古。

  冬季的一棵大青菜,是苏州人的最爱,“三天不吃青,肚里冒金星”,是苏州人的食俗。梅花宴选用梅树下的青菜心,那青菜是长在梅树下的,菜根与梅树根相连,梅花盛开,飘飘洒洒的花瓣落在青菜上,使得这菜吃起来有淡淡的梅香。于是,将这道菜肴命名为“梅树菜心”。

  宋代的梅花宴留下三道菜点,其中有一道叫“梅花汤饼”,经苏州旅游学校解读,得以恢复。这其实是道点心,准确说是两个点心的组合,就是小馄饨+春卷。春卷馅自然是荠菜肉末,苏州人的最爱,造型复古为笔形。我们现在做春卷如做百叶包,两头是要包起来的,而在古代,春卷的两头是不包的,形如一支笔。在梅花宴上出现笔形春卷,更有文化气息。小馄饨的造型是一朵梅花,我觉得好难,但大厨们认为很简单,两张薄又薄的小馄饨皮子合起来,中间是红红的猪肉馅,馄饨的边裁出梅花五瓣。我在梅花宴上,看到、品到了复古又创新的梅花汤饼:一只很有情调的宽边碗盆,碗里是美味鸡汤,汤里浮着透着红蕊的梅花形馄饨。宽边上搁着一支笔,那就是荠菜春卷。一道点心如同一幅画,让人可以生发出许多画面,联想出诸多场景,也一定会令人回味无穷。

  我为梅花宴题了四个字:舌尖梅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