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的墨梅画:《四梅图》

 泊木沐 2023-11-08 发布于辽宁

《四梅图》的作者扬无咎,大约生活在北宋哲宗到南宋孝宗皇帝期间,一般被认为是南宋画家。

扬无咎是个有个性、有脾气的人。明朝的解缙在《跋王侍郎所藏杨补之梅》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我的同乡前辈扬补之(扬无咎),世代居住在清江,居所处有一棵大到有几间屋子般的梅树,老树斑驳,繁花如簇。扬无咎每天画这棵梅树,很有心得。

后来他将自己所画的梅花进献给宋徽宗,被徽宗开玩笑地称为“村梅”。

自此,扬无咎常常在自己的画上署名“奉敕村梅”。

被皇帝笑话之后,他索性以此为名,可见其个性之孤傲。

今天,就扬无咎的这幅《四梅图》,我们也来感受一下这“村梅”的风姿。

四梅图

根据卷尾处作者的自述,这幅画是他应范端伯的邀约,画的四枝梅花,分别是:未来、欲开、盛开、将残。

我们看这四枝梅花,都是稀疏的枝叶和花朵,显得清寒而空灵;两边的枝条都向中间聚拢,使画面具有一种内敛的力量。

我们再单看每一幅画。

第一幅画:未开。

四梅图:未开

未开的梅花都是抱着的花苞;枝条也是细长的新枝,直直的向前,也呈微微闭合的状态。

画家在卷后题辞中,说它“渐近青春”,给人的感觉是:“小立风前,恍然初见,情如相识。”原来是把未开之梅花,比喻成一个大约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文苑》为综合文化类杂志,本刊为旬刊,其国际刊号:1672-9404,国内刊号:15-1336/G0,创刊于1992年。本刊紧密贴近读者,以寻求心灵共鸣、展现人性光辉为办刊理念,欢迎作者参考投稿。
书画投稿邮箱:bjwenyuan@163.com
关注“人文苑景”公众号,尽享好书画

然后是第二幅:欲开。

四梅图:欲开

这时的梅花,枝条开始舒展,有一种向上伸展的青春力量。花苞微微打开,花蕊似露未露。

画家在辞中,称它为“粉面微红,檀唇羞启,忍笑含香。”

小姑娘长大了一些了,开始显露出些微青春的样子。

再看第三幅:盛开。

四梅图:盛开

这时花枝已完全打开,姿态曲线妖娆;花朵也饱满地绽开,露出里面的花蕊。

此刻这位花中美女“一夜幽香,恼人无寐,可堪开匝。”正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仔细看,花瓣饱满、厚润,花蕊纤细舒张;老的枝条以干笔画出飞白的效果,而新的枝条则细润有力,形成对比。

盛开·局部

再看最后一幅:将残。

四梅图:将残

这时苍老的粗干已占据主体,即便是细枝也缺乏水份,失去了那份内在的勃勃生机。

画家用干笔充分地表现出了枝干的这一特征。

将残:局部

细看花瓣,已然失去了当初的饱满,许多梅花残缺不全,有的甚至只剩下了花蕊和花托。

在看那花蕊,气息奄奄,不复当年模样。

美人迟暮,连画家也不免暗自悲伤:“雨浥风欺,雪侵霜妒,却恨离披。”

看了这幅画,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宋徽宗会称它为“村梅”了:这分明就是山间村野自然生长的梅花,没有刻意的修剪,没有精心的浇水施肥,它们保持着一棵梅树在天地生长的本来模样。

让徽宗皇帝想不到的是,这种他看不起的“村梅”,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了君子的象征,代表了不畏霜寒的品格精神,并逐渐占据了中国花鸟画的重要地位。

而扬无咎呢,坚持自己的画梅观念,创造了新的墨梅艺术手法:以水墨画出花瓣,不着一点颜色,“变黑为白”,更加突出梅花洁白清丽的特征与品格。

扬无咎的这一理念和技法也影响了后世很多画梅的画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