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园二宝

 苏迷 2019-03-09

俞小红

  常熟城西有一座曾园,又称“虚廓园”,是小说家曾朴的故居。这个三百多年的园子,有两样吉祥宝物。

  第一宝,是一棵有着三百多年树龄的红豆树。当时曾园还是一所学校,我小时候溜进去玩耍,两个地方最喜欢了,一个是假山旁的桃园,那满树红白相间的盘桃,任你采来吃,也没有人吓唬你。还有一个就是红豆树,当初那棵红豆树是长在屋子里的。我第一眼看到它,在高高的屋脊尖顶,冒出一个巨大的绿色树冠,我吃了一惊:怎么屋顶上长了一棵大树?等到我走进了这一溜九开间的大屋时,才知道它是学校的大食堂。这棵粗大的红豆树,就在屋中央。它的底座被一圈砖石围着,学生端着搪瓷杯吃饭,有时就坐在树下大嚼大咽。我是小孩子,也没见过这奇怪的事物,有点担心下大雨怎么办,这大屋里的人不是要淋雨了吗?我很佩服曾家的人,为了大树而在屋顶开天窗。

  一个园子,无论多么精美秀丽,没有人的活动痕迹,它只能是个死园,唯有人的灵光宝气,才能给园子带来生机和活力。

  曾园的第二件宝贝,是曲曲弯弯长达百米的砖雕长廊,粉墙上嵌着数十块书法砖碑,这些书法墨宝,大都是晚清名人的题咏和信札,其中就有李鸿章、吴大徵、张之洞、翁同龢、张謇、夏同善等人的题词,显示了曾朴父亲和祖父一辈与当世名宿乡绅的交谊。保留这些碑帖,也有一段故事。据说,曾园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家的后人大部分留洋出国。看守园子的穷亲戚为了生活,便将园中值钱的东西纷纷变卖。房屋中的梁柱都被拆卖,镶嵌碑帖的长廊也被拆除了,大量砖碑被埋入地下。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园子被苏州地区师范征用,校长庞学渊便将这些碑帖重新嵌入墙中陈列起来。曾园成为公园后,碑廊逐年补充,终于成为园中最有文化价值的景象。

  沉郁含光的碑廊里,我特别注意到有一块残缺一角的碑帖,书法潇洒,是当代作家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的墨迹。据张爱玲小传称,张爱玲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张佩纶与常熟翁同龢很有交情,也是维新变法的一员,这在曾朴的小说《孽海花》中,有生动的描述。张佩纶与曾朴的父亲曾之撰在北京就有来往,否则,曾之撰不会将张佩纶的这封信镌刻于碑。

  张爱玲已经去世二十余年了,但她祖父的信札还静静躺在春花秋月的曾园。曾园之雅,正像美人蕉依依舒展的腰肢,一抹粉墙,一池春水,一树红豆,谁在守望曾园的雨夜歌声?媚丽的眼神灼灼发亮,谁在迎候曾园的明月花香?谈笑的风情是一缕烟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