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卢秀辉 原标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欲招致他,他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死。他父亲贵为湖南巡抚,他五个儿子全是响当当人物。 《书法家诗传·四五0·陈三立》 诗文/卢秀辉 为陈三立散原歌 晚清气数寒,陈氏凌霜雪。 经史精研磨,诗文更俊杰。 本存变革心,劫难维新诀。 散淡凭栏人,袖香赏月缺。 山林独舞徊,书案读生灭。 休却仕途程,与云闲处结。 东夷侵华难,拒为持时节。 中国岂狗彘?推琴死志绝。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欲招致他,他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死。他父亲贵为湖南巡抚,他五个儿子全是响当当人物。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陈三立的祖父陈伟琳为国子监生,通儒家经典要旨,攻王阳明之学。好学而不重功名,有经世之怀,无经世之机遇。 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是晚清维新派名臣。同治年间,陈宝箴为湘军将领席宝田建策。在他的帮助下,席宝田最终生擒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和大臣洪仁玕。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时,以“变法开新”为己任,推作新政。先后设矿务局、铸币局、官钱局,兴办电信、轮船及制造公司,创立南学会、算学堂、时务学堂,支持谭嗣同等刊行《湘学报》、《湘报》,湖南维新风气大开,生气领全国先。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5月,陈宝箴奏请力行新政,并提出兴事、练兵、筹款三策以挽救危亡,推动了维新变法。七月,保荐杨锐、刘光第参与新政。九月,奏请调湖广总督张之洞入京总理新政。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使戊戌变法遭受失败,慈禧幽禁光绪,通缉康、梁,杀“六君子”于京城菜市口。农历八月二十一(10月6日),惩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的上谕发出:“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着一并革职。”被罢免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携家眷,离开湖南巡抚任所,迁往江西老家。两年后,陈宝箴猝然去世。陈三立《庸庵同年赋诗见怀时眼中兵起先发袭击感而次》: 迹疏丛桂岭,待菊发华滋。 贪接高人躅,翻传幼妇词。 海霞辉寤寐,湖葑乱愁思。 辟世存杯酒,休论惠与夷。 陈三立年少博学,才识通敏,非刻板书呆子,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陈三立的父亲在外为官,多由祖父陈伟琳引导读书,陈三立于经史子集,无一不晓;其诗文也得祖父的亲自指导,得以长进且超群拔类。祖父陈伟琳对王阳明学说的青睐,对陈三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陈三立的文集中对王阳明学说的爱好和偏重多有述说。祖父陈伟琳通中医,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受其影响,皆通中医之学。中医既教人治病,更教人如何做人, 中医悬壶济世、推己及人的思想,是对人文情怀最朴素的表达。 陈三立青年时期,基本随父做幕僚,参与父亲的行政工作。光绪八年,陈三立入乡试,因恶八股时文,一时兴起,以不合规定的散文体作答,深得主考陈宝琛赏识,破例录他为举人。光绪十五年,中三甲四十五名进士,授吏部主事。旋去职,跟随父亲在湖北布政使任所做幕僚。期间,陈三立曾经接受张之洞邀请,为两湖书院校阅试卷。 光绪二十一年,甲午战争战败后,中国被日本所逼,签订《马关条约》,当李鸿章赴日签订消息传来时,陈三立正在陈宝箴湖南巡抚幕府,闻讯时激愤异常,拍电报给张之洞:“吁请诛合肥以谢天下。” ![]() 陈三立书法 陈宝箴湖南巡抚任内所有的维新活动,陈三立都是第一执行人。他为了湖南推行新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谋划到启动,乃至落实,陈三立都沤心沥血,效力尤多。他与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人,关系皆不同凡响,极为友善,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等四人一起被称为“维新四公子”。戊戌政变时,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职不用。随父返江西后,居西山“青庐”。陈三立《鸡鸣寺倚楼作》: 晴磴辉初眼,虚楼荡醉痕。 划洲如线水,卫郭落钟村。 逐鹜旗边合,群峰雪后尊。 留窥巢底月,井口出啼魂。 父亲丧后,陈三立移居南京,于金陵青溪畔构屋十楹,号“散原精舍”。“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从此,不问政事,办家学一所,潜心育人。柳诒徵创办思益小学堂时,他让出住宅作课堂,帮助延聘外国教师,开设英语及数、理、化新课目。提倡德、智、体、美全面教育,废除“八股文”、跪拜礼节,禁止死背课文及体罚学生,创新式学校的先例。 光绪三十二年,湖南工商界追念陈宝箴父子推行新政,奏请为陈三立重授宫职,被陈三立断然拒绝。同年夏,江西南昌义宁州一带发生荒灾,义宁州铜鼓双坑饥民往宜丰天宝购买粮食,以度荒年。被富商何大毛诬称饥民购粮是“匪徒抢劫”,“宁州遍地是匪”,挑起不知情的民人斗殴,双坑饥民被杀死57人。然而,双坑饥民控诉无门,不得上达,乃求助陈三立。陈三立果断援手,将真正情况具陈上疏,终于,引起刑部高度重视,派人详察。在了解了正相后,使正义得到了伸张,严惩了主犯及当地知县,双坑饥民冤案大白。 光绪三十三年,清廷授袁世凯行君主立宪,袁世凯委派陈三立任参政议员,陈三立未肯就职。1929年11月,陈三立乘轮溯江而上,卜居于庐山牯岭新宅“松门别墅”,决心“息影松林径,洗梦涧瀑流”。年近八十的他,游遍匡庐,所作寄情咏物的诗篇,辑为《匡庐山居诗》,石印成册,馈赠亲友。蒋介石在牯岭避暑时,听说陈三立也在邻近,很想见他,特意派专人登门联系。陈三立不愿与当政者交往,他委婉的对来人说:“我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已经不知世事好久了,我们会晤了,聊什么呢?无话可说吧,不如还是不见吧。”陈三立《清道人卜葬金陵哭以此诗》: 楼壁车厢反复看,海云写影一黄冠。 围城余痛支离骨,辟地偷生共肺肝。 中外声名归把笔,烦冤岁月了移棺。 带陴新冢寻蔾杖,滴泪应连碧血寒。 1932年,“一二八事变”暴发,日军侵占上海闸北,陈三立当时居牯岭修《庐山志》,为此日夕不宁,无心修书。此心一直在上海前线。天天焦急的等待订阅的航空沪报,了解情况。一个年交八十之人,在睡梦中喊出“杀日本人”!1933年,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与溥仪共奔关外,建立了伪满政权,陈三立气得痛骂郑孝胥:“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散原精舍诗》时,删去了郑孝胥序文,公开与之断交。1934年,陈三立寓居北平,赴西山八大处目睹了遭八国联军破坏的残桓断壁,愤然道:“国耻”!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对华全面进攻。众人劝他离开北平,被他严词拒绝:“这是我中国地方,我决不他遁!”有朋友给他分析形势,言论中“中国必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他怒斥道:“呸!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山河玉碎,华北危急也。日本人欲招致陈三立出山维持,百般游说,许以各种好处。陈三立不为所动,严词拒绝,皆不应许。日本人派出侦探,二十四小时守在他家门前屋后,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陈三立大怒,呼喊佣人拿扫帚将他们逐出门庭。为了绝日本人念想,陈三立五日不食,在忧愤中绝食而死,享年八十五岁。 陈三立著《散原精舍诗文集》其《续集》、《别集》,身后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陈三立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中国近代史上诸多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他对湖南维新,多所赞划,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 他的原配武宁罗氏生子陈衡恪;继配俞明诗,生子:隆恪、寅恪、方恪、登恪。长子陈衡恪,字师曾,近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次子陈隆恪为著名诗人;三子陈寅恪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四子陈方恪为著名编辑、诗人;幼子陈登恪为著名词人。 陈三立书法古拙浑朴,凝练生涩,游移于碑帖之间。显然,他在帖学下过很大的功夫,以应科举。但是,他受时风影响,于碑学经营良多。不可否定,陈三立在碑帖之间也有过徘徊,终生在做碑帖融合的事。他的碑体书法,出入魏晋南北朝,章法自然,气格宏阔,实非寻常俗手可比。他的行楷书法,取法欧颜与苏黄,但他并不拘泥于唐楷法度,于六朝碑版也多有雕琢,落笔清刚,沉着生涩而又跌宕自如。书如其文,文如其人,心中的格局决定着创作的雅与俗。陈三立境界超脱,诗风高标清峻。萧然物外,不染尘氛。他自己评价道:“书法第一,文章第二,诗为第三”。文人矫情,自评未必适当,天下人以为他作诗当为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