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与规矩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3-10

过年与规矩

冬日的南方农村,一块块布满禾茬子的稻田,像渔网般撒开,笼住了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三两头悠闲自得的水牛,伴着冉冉的炊烟,缓缓地融进了这个美丽的村庄。

过年了,我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老家。跋涉千里,从干燥的北方一回到家,一下被温热的亲情、敦厚的传统所慰沁。

“宝宝,走,爸爸带你去看看咱家的老房子。”牵着三岁小宝的手走过村巷,来到我出生的老房子跟前。几十年的风吹日晒,曾经平滑的大门上,已经顺着木质条纹出现了许多的沟痕,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诉说着如歌岁月,也像父母刻印在我心上的规矩,走向清晰、条理分明。

在屋内柱子上,布满了层层叠叠贴对联的痕迹。小时候家里穷,对联都是父亲买来红纸自己裁,写好后刷稀饭汤张贴。过年时点长明灯,小木桶里装满白米,插上两支大红蜡烛。插蜡烛是有讲究的,要插得笔直,蜡油才不会往下淌。爸爸从小就教育我们,做人也要挺直腰、走正道,这样才能福满润家。

小时候,一到过年父亲就对我们讲,正月里拜年不能乱动筷子。他很认真地解释道,比如主家端上一条整鱼待客,劝得再热情,如果主家不动筷子,客人是不能先动的,动了就叫不懂事。因为这盘鱼可能要接待好几拨客人,如果夹了,那下次主家就不好再端出来待新客了。还有,别人请吃饭不能一叫就去,那时候人情厚,请第一次,说好好好,干完这点活马上来;请第二次,说马上马上,换件衣服就来;请第三次,那么可能就得连拉带拽着了。就是这样的一些规矩,构成了过年的温馨回忆,沉淀在我们内心深处,烙印成行止有度的性格底色。

身为客家人的妻子告诉我,她小时候是不喜欢过年的,这句话让我有些吃惊。原来,客家人最是好客热情,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各家各户就开始起床忙活,给小孩子洗漱之后穿上新衣服,然后早早地出门拜年。“我还睡得迷迷糊糊,就被我爸从被窝里拎起来了,从天刚亮走到日头偏西,真是又累又困。”后来有了自行车、摩托车,现在都是小汽车,拜年也方便多了。但是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贯穿其中的传统规矩却仍在绵延。

“差点我这个年都过不好哦!”前来拜年的堂叔在县纪委工作,快年底了,有个乡镇农经站的工作人员卷了几百万外逃了。因为涉及大量民生资金,领导拍了桌子,要求纪委牵头组织力量限期把人带回来。

万万没想到,这个人很狡猾,不用手机,也不和家里人联系。堂叔他们组成了专案小组,经过周密调查和大胆分析、小心求证,认定这个对象很可能逃到了广东的韶关市。堂叔他们马上派人到韶关和当地公安局联系,请求协助。经过侧面摸排,发现人确实藏身在当地寺庙,但是那几天跟着师父去深圳做法事了。专案组又迅速转战深圳,却没能摸到一点头绪。为免打草惊蛇,他们再次回到韶关,在寺庙附近守株待兔。

“前后18天,终于不负众望把这个家伙拿下,圆满完成了任务,也算是年关交账、债不过年。要不然,我哪还有心思来拜年哦!”了却职责所在的工作任务,才能安然享受过年带来的幸福和愉悦,这样的责任感也是规矩和传统教会我们的。

每一个年,都是岁月长河中的浪花,不断汇聚向前涌流,在我们的记忆中冲刷出成型的沙洲、河湾,让我们的生命朝着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姿态奔腾不息。

作 者:陈学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