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金鹏十八变》到《橘中秘》

 率我真 2019-03-10
一、《金鹏十八变》是现存最早的象棋全局谱
       源远流长的中国象棋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园中的奇葩。在北宋末年象棋就已定型,经宋徽宗及宫女们大煽象棋之风后,市民性象棋活动家喻户晓,遍地开花,历百年左右的发展,到宋孝宗时进入象棋史上第一个灿烂的黄金时代,诞生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棋谱——《金鹏十八变》(以下简称《金》),这也是我国象棋史上留存至今的第一部全局谱。
        金鹏,即大鹏金翅鸟。《庄子·逍遥游》中说它是千变万化的神鸟,翅金色,两翼广三百六十万里。传说罗汉入定时出现十八神变,中国古代也以神变言其多。“金鹏十八变”盖取义于此。后世则往往以“金鹏”指明代刊印的各种棋书。明谢肇涮《五杂俎》云:“象戏……攻守救应之妙,亦有千变万化,不可言者,金鹏变势略备矣。”
       《金》问世的年代,众说纷纭。象棋史研究者大多持“明代说”。近年有人提出该谱系南宋时的产物,对此笔者深表赞同。
       理由之一:金国诗人耶律楚材《过闾局河四首·其二》诗:北方寒凛古来称,亲见阴山冻鼠冰。战斗檐楹翻铁马,穷通其势变金鹏。五车经史都无用,一鹗书章谁可凭。安得冲天畅予志,云舆六驭信天乘。
        耶律楚材作此诗于1218年(南宋孝宗嘉定十一年)。诗中“穷通其势变金鹏”句,用棋势的变幻莫测,比喻战斗形势的瞬息万变。“变金鹏”应是“金鹏十八变”,若指他谱,则“变”字无着落。此为<金>谱的首次文献记录。可见该谱在南宋孝宗时已相当流行,何况从中原传人金国,还有一个时间过程。
        理由之二:据明高儒《百川书志》(1540年)卷十一《子志五·杂艺》:“《象棋金鹏十八变》二卷(不著姓氏,起行变胜之局也,谱前述洪迈丞相论及行子指明)。”起行变胜之局,指全局的变化。可见高儒所见的《金鹏谱》乃全局谱,“洪迈丞相论”指明徐芝《适情雅趣》卷首所存的《棋经论》一篇。《棋经论》如为《金》谱的原序,那么《金》谱的成书该在1202年(南宋宁宗朝)之前。
      理由之三:图谱上的棋子按元朝以前分白黑两色(白先黑后,白棋相当于今之红棋),阳文者为黑,阴文者为白,黑白上下位置无一定规,似犹保留宋代遗制。
      《金》谱初只在坊何流传。高儒已称“不著姓氏”,谢肇潮更不详作者姓名,至明已濒于失传,幸《适情雅趣》收录。
       适情雅趣》十卷。金陵徐芝选,会稽陈学礼校正。扉页正中题“适情雅趣”,右上角题“金鹏十八变”五字,谱前有“棋经传”一篇,即高儒所谓“洪迈丞相论”。其中卷一至卷六为残局图式,共550局。卷七、卷八为前550局着法。卷九、卷十为全局谱,直接标明《金鹏十八变>。目录中,“金鹏十八变前集目录”自“得先顺炮横车破直车弃马局”至“得先顺炮横车破直车”,共21局,“金鹏十八变后集目录”自“饶先顺炮横车破直车局”至“饶双马破斗巡河炮局”,共30局。书中各局与目录相同,仅次序稍异。
       《金》谱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象棋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金》谱系统地阐述了斗炮局的各种变化,将顺手炮和列手炮作为主流战术来运用,形成了凌厉迅猛的攻杀型棋风出的《金鹏秘诀》、《自出洞来无敌手》、《橘中秘》等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金鹏谱系。
       第二,谱中介绍了多种开局。在当头炮主宰棋坛年代,《金》谱已意识到用马来与中炮抗衡,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在谱中已有所反映,屏风马初露端倪,受到了初步的注意。在此基础上,清代作家王再越在其所著<梅花谱>上有了高度的发挥,纠正了过去人们认为“炮方必胜”、“马方必败”的偏颇认识。
        第三,《金》谱初步构思了中国象棋艺术理论体系,出现了较为完整、生动的象棋术语,对各种局势的优劣得失作了扼要精当的评述,指明了攻防要点,这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总结。置于谱首的《棋经》后收入《橘中秘》,作为该书的“全旨”,被古代象棋艺人视为金科玉律,奉为经典。
        当然,由于是初创,《金》谱难免有粗疏之处,例如为了突出作者匠心独运、巧夺天工的许多精彩杀法,在着法上多有牵强附会,但这也是本书鲜明的特点和引人人胜的优点,非如此读者是无法学到这些对局中最为实用的手段。如果双方均走正着,初学者会感到索然寡味。近年象坛“和风劲吹”,棋手们深沟壁垒,推崇“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的策略,致使对局冗长、平淡,缺少观赏性,正是缺少古谱这种刺刀见红的拼杀风格。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谱的出现,在中国象棋史上犹如一座凌云摩霄的丰碑,“辑”往开来,烁古震今,是象棋艺术第一部从实战到理论的总结;又好像暗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布局研究的方向和道路。在以后的<橘中秘>、<梅花谱>中,我们随处可见她那绰约的风姿,即令在现代的流行布局中,我们也偶尔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例如,顺炮直车先上七路马对横车,棋国人士一般认为是近年的新创,殊不知在《金》谱中早已聊备一格。溯本推源,我们实在不能不承认《金》谱所起的开先河作用,没有这一最先出墙的红杏,哪来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一些古谱也以《金》谱为蓝本,如《自出洞来无敌手》《橘中秘》等均脱胎于此,至于清道光年间问世的《满盘象棋谱》更是依样画葫芦的翻版。
       《金》谱的成就尚不止于此。它不但盛行中原,流传辽金甚至跨洋过海,远涉异域,传播到日本,深受欢迎。迄今日本对现行中国象棋犹称“金鹏”,足见《金》谱影响之深远。
       二、《橘中秘》是流传量广、影响量大的象棋谱
        明代对象棋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象棋谱中名气最大的是明崇祯五年(1632)刊印的《橘中秘》(以下简称《橘》)。象棋与橘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二者如何结合在一起呢?原来,象棋又名橘中戏。其说源于唐牛僧孺撰写的《玄怪录》中的《巴邛人》。大致说:巴邛某人家的橘园中,有一棵橘树长得异常高大,上面结了两个硕大无朋的橘子。主人剖开橘子,每橘各有两个老人“相对象戏”。一个说:“你输给我瀛洲玉尘九斛,龙缟袜八缅,以后我们在青城草堂见面时再给我吧。说完几人倏然不见。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给这本书增添了神秘迷人的色彩。
      《橘》谱的编者朱晋桢,字进之,江苏东海人,明末第一高手,棋艺号称“无敌”。校阅者朱尔邺、朱景萧乃他的两个侄儿作者辑书的动机,有感于弈贵象贱,“弈谱充栋,象谱寥寥”;认为“弈固玄微,而象尤深奥”,“故表而出之,以为象塑枉”。良苦用心,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橘》谱书分四卷,扉页题“橘中秘”三个大字,右上角有“金鹏十八变”五字;前二卷为全局,分为得先、饶先、饶左马饶双马;后二卷系实用残局,共137局,多取自《适情雅趣》。卷首《全旨》系据洪迈《棋经论》修琢而成,另有序文、凡例、歌诀残局说等,全书可称集明代全局和残局的大成。
       其一,全局部分基本径袭《金》谱,但绝非《金》谱的简单翻版,而是更上一层楼,有所改进,更精密更系统化。中国象棋发展到晚明,各种布局都略具规律,尤其是斗炮局更有比较完整的法度,作为斗炮时代殿后的名著《橘》谱,对宋元明以来斗炮战术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至此,存世的古谱以《金》谱始,又以《金》谱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鹏体系。明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卷四十《庄岳委谈》上说“金鹏等谱,往往有数十卷者”。所谓“数十卷”当指金鹏系统而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斗炮时代就是金鹏时代。
        其二,无论得先或让先都以当头炮为中心。《橘》谱歌诀首二句即开宗明义地道出:“起炮在中宫,比诸局较雄。”全书所列当头炮对相局、左右单提马、缠角马等所用的战略战术,基本上是以急冲中卒、配合连环夹马,采取中线突破取胜,可以看出当头炮在当时布局上居于“管领春风第一枝”的地位。明人重当头炮的影响十分深远,乃至棋艺发展到今天,在全国性比赛中,当头炮布局依然是布阵作战的主流。
       应当指出的是,《橘》谱对屏风马布局虽未加以发挥和系统化,辑录的流行歌诀中也没有给马局以相应的地位,但收入的两局却颇发人深省。作者匠心独运地把它们分别置于第一卷的末一局和第二卷的末一局,是否有压卷之意呢?再衡量以其余各局应对当头炮的结果,顺手炮、列手炮是互有胜负,相局、正反单提马、缠角马等则溃不成军,惟独屏风马无论得先让先均操胜券。据此蠡测,当时可能在战略思想上已认为,屏风马可破当头炮,而以质量内容尚不及当头炮成熟,故作“引而不发,跃如下”的安排吧。
      《橘》谱所收残局不多,但其实用性显然胜过在其之前久享盛名的《梦入神机》、《适情雅趣》等巨著。朱晋桢选录宋明以来无数的实用残局,归为双车、双马、车马等15类,“伸其说者十之五,订其谬者十之三,间亦有窃附云”。所谓“窃附”,即自己所创作的残局。这些残局经整理归类,剖析切中肯綮,凝聚着宋明象棋艺人的心血结晶。
      《橘》谱的《象棋说》一篇是明代象棋理论的可喜收获,也是我国象棋史上第一篇残局专著,全文虽仅寥寥180字,却是字字珠玑,它不仅高瞻远瞩地指出残局的重要性和规律性,而且精辟入微地阐明了胜负和要点。这与“优则固胜,劣则谋和,均势应立于不败之地,创造战机”的现代残局理论不谋而合。欲窥象艺堂噢,须从残局人手,“得其一诀,便可触类引申,其于全盘所裨实倍至”。诚为学棋之金玉良言。
       书中还提到“以象战克之”,这是把军事学原理运用到象棋中的典范。后世由此开发出“三十六计与象棋”、“孙子兵法与象棋”等课题。
       《橘》谱在编排形式上也煞费心机,作了诸多的革故鼎新,为后来的棋谱家称道效法。正如清代《心武残篇》的作者薛丙在该谱<凡例>所云:“旧谱接变之法,朱进之先生<橘中秘>最善,可使阅者易于参变,是编亦仿朱法。”《橘》谱还创立了一整套的符号系统。今天所广泛使用的精警妙着用“!”、纰漏之着用“?”,亦是受到朱氏的启发。
       在《橘》谱行世之前明代当时流行的象棋谱有数十种上百卷,这些棋谱往往粗制滥造,错误百出,令“阅者兴趣毫无,昏然欲睡”,“无价值可言”。《橘》谱问世后,它们均销声匿迹,即使一些名谱也成了孤本、珍本,惟有《橘》谱一版再版,广为流传,成为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版本最多的一部古谱。在清代翻印的有“江左书林”、“静乐斋”、“万元斋”、“味根斋”、“本衙藏版”等木版本,后来石印和铅印本也不少。近现代的一些名家又根据各自的体会,编写了各种《橘》谱的校注、改编本,使这部古谱在今天仍有勃勃的生命力,被公认为象棋爱好者必读的名著。众多版本中又以杨官磷注解的《橘中秘新注》(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和刘剑青、刘健父子合著的《橘中秘详解》(成都时代出版社,2001年)最受欢迎和好评。后人有诗赞日:
         三百年来一卷奇,橘中玄秘只君知。
          官为何物奚堪恋,我爱枰中十万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