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4号桥山崩塌方区,跨过几个小型的崩石塌方,开始围着山体的绝壁悬崖路前行。在阳面,气温高达23℃,急上急下的山路使大家大汗淋漓,如同穿着保暖衣服进桑拿;阴面,冷风嗖嗖,如进冰窖。 山路不时出现湿滑的地面,但比干燥的碎石路安全得多。 吭嗲的下坡路,不到10米的距离,下降10米以上,找一个踩脚的点有时要换几个位置。 破败的5号桥,两边本应对称的钢绳吊索,居然每边不对称地缺上一、二根,走上桥,桥面基本靠底部的三根拉索维持。走在桥面上,晃着身子斜向摆动,要走在中间竖版必须跳秧歌。 桥面的木板很多处已经破损。 微风吹起,落叶悠悠,峡谷上空飘出点点金光,这样的景色让人感叹。 没完没了的上下坡,每个人都气喘吁吁。 一段2公里左右的绝壁路,虽然离江面并不很高,大约5、60米左右,却是异常的凶险,危险不在于绝壁,而是来自于脚下容易打滑的碎石路。据多玛介绍,以前村里骡子跑2-3次,总有一匹会在这里掉下崖壁。后来县里出资断断续续修了1.5公里的铁链栏杆。走在上面,感觉好多了。 在崖壁上远眺峡谷。 一束深红色腾本植物从崖壁岩石缝里挂下,点缀着冰冷的岩石,展露生机。 回看崖壁路急拐处,雄壮! 站在崖壁回望走过的山路,光线斜照下的峡谷,梦幻般幽深宁静。 在峡谷深色背景中,骄阳照射下的山路,孤独而高傲。 崖壁的岩石山体延伸到江中,似一只狮爪。 在崖壁上刻着两排藏文,意识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走过这里,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吭嗲的路也随即而来。 |
|
来自: 猎鹰个人图书馆 > 《文明的纽带、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