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早的中國

 鸣歌 2019-03-10

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認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中國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叫“中國”,而非東南西北國。

那麼“中國”的故事,該從哪兒開始講起呢?

如果我們上溯,最早的實物,是西周初年的一件青銅器:何尊。

 





一,傳奇的經歷

何尊1963年出土陝西寶雞賈村鎮。因為不是考古出土,民間又有演繹傳奇的傳統,因此何尊的出土情況,今天權且當一個故事聽聽。

但因為沒有文物意識沒有得到重視,賣到廢品收購站,再從廢品收購站買回來,是寶雞市博物館(今天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前身)成立以後征集到的第一件文物,馬承源發現尊底銘文的經歷屬實。這些特別的經歷,讓何尊充滿了傳奇色彩。

 

寶雞市扶風縣與岐山縣,是西周的發源地周原所在地,因此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存。

西周末年,周幽王因寵愛褒姒,發生廢嫡事件,申后及其之子姬宜臼被廢。支持姬宜臼的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在公元前771年攻陷西周都城,殺死周幽王與褒姒之子姬伯服,其後申侯在申國擁立姬宜臼為王(即周平王),而虢公翰則在攜地擁立周幽王之弟姬余臣為王(史書稱之為周攜王),周出現兩王並立的局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天洛陽),現在被認為是東周的開始。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攻殺周攜王,才結束兩王並立局面。此事後來被訛傳為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奪位之爭導致國都陷落,貴族們慌忙逃竄,許多青銅器來不及帶走,就在住宅附近挖坑匆忙掩埋,因此留下了大量的青銅器窖藏。世人所熟知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大克鼎,散氏盤,逨盤,墻盤等等重器,都是這種情況出土,時至今天,周原窖藏還時不時的給我們驚喜。

中國古人一直相信死後世界的存在,事死如事生,生前器物都要帶進墓葬,以實現死後繼續保有和延續生前的生活狀態,厚葬傳統由此而來,現時各地文博機構的收藏,多是墓葬出土這種情況。

除了窖藏與墓葬,還有一種文物出土的情況,代表就是周厲王的㝬簋,在修建水利設施的時候挖出,孤零零,沒有伴出物,不是墓葬,也不是窖藏。這種情況在長江流域比較多見,比如湖南省博物館所藏戈卣,祭祀坑性質。器物為某一次祭祀活動而作,祭祀典禮完成以後就地掩埋。

何尊的出土情況,應當和㝬簋戈卣的情況類似,祭祀坑出土,無伴出物。這類因為缺乏地層信息和伴出物,通常只能通過器物本身的特征或者銘文來確定文化歸屬。何尊和㝬簋,若沒有銘文,只能確定年代和地域,無法得知作器者以及作器原因。


周厲王的㝬簋

戈卣

 

何尊出土以後,在十二年的時間裡並沒有引起重視。1975年,選取了一批新出土文物進京展覽,何尊在其中,此時還是依據紋樣被定名為“饕餮紋尊”。因為工藝精湛和紋樣的精細,被馬承源注意到,於是對其去鏽處理,去鏽以後,在尊底發現銘文,何尊自此才完成它的光彩登場。


 


 

二,顯赫的銘文

自殷墟時代起,青銅器上開始出現銘文,早期的銘文都比較簡單,僅僅是族徽、作器者或者被祭祀的對象,比如婦好鴞尊和后母戊鼎。考古出土商代銘文最多的青銅器是殷墟的戍嗣子鼎,鼎的內壁有三行三十字銘文,記述了某年九月丙午這天,某代商王賞賜戍嗣子錢,並且在太室宗廟宴請戍嗣子一事。於是戍嗣子用這筆錢鑄造了這件鼎來祭祀父親,以銘記這是受父親的功德恩惠。雖然銘文並未提及他的父親為商王立下何等功勞,甚至沒有講述實質性的事件,但這篇銘文,可以看做開啟了後世銘文通用格式之先河。

后母戊鼎銘文

戍嗣子鼎銘文



到了西周,青銅器出現了長篇銘文,最多的銘文長達499字,內容多有記事,涉及各個方面,成為今日研究西周社會的重要資料,何尊既是其中的代表。


何尊銘文拓片

(圖片來源:《商周青銅器銘文及圖像集成》)


何尊尊底12行122字(其中合字三個),時間、地點、事件、作器者與作器目的這些重要的內容齊備,是西周青銅器銘文的標準格式。

 

周武王滅商以後,相對人道的採取了類似後世的懷柔政策,滅國但未滅祀,封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但不放心,就在殷週邊封封邶、鄘和衛三個諸侯國給自己的三個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意在監視武庚,史稱“三監”。伐商四年後,周武王駕崩,其子姬誦即位,姬誦年幼,由周公輔政。此時早有復辟野心的武庚,聯合三監發生叛亂,後被周公平定,史稱“三監之亂”。

西周建立之初,其都城位於丰鎬,今天西安西南,稱之為“宗周”,在當時的中國地處西部,對於東部的管控受距離限制多有不便,遷都或者設立陪都尤為迫切,這在三監之亂中進一步凸顯。平定三監之亂後,周公輔佐周成王之遵武王遺訓開始營建成周,就是今天洛陽的前身。此事在《尚書》的《召誥》和《洛誥》章節有載。

何尊銘文印證了這件西周早期的重大事件:“隹王初雍,宅于成周,復爯珷王禮,祼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弼玟王,肆玟王受茲大命,隹珷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辟民。嗚呼,爾有雖小子亡識,視於公氏,有勳(勛)於天,徹命,敬享哉。隹王龔德裕天,訓我不敏,王咸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隹王五祀。”因為作器者名為“何”,該尊因此定名“何尊”。

這篇銘文的大義是,周成王五年親政伊始,營建了成周,四月丙戌,在宗廟祭祀武王,匯報營建情況,以告慰武王在天之靈。祭祀典禮後,對宗小子(也就是作器者何,西周是宗法制社會,周王的同宗貴族會對周王自稱宗小子)發表了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何的父親庾公追隨文王武王順應天命建立西周基業,何又追隨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成周的功勛,並且賞賜貝幣來勉勵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承和發揚家族光榮傳統,再創輝煌,以延續和享有家族榮耀。何認真學習領會講話精神,用受賞的錢,做了祭祀父親的彝器(也就是何尊)祭祀父親,以明其志。


何尊銘文拓片

(圖片來源:《商周青銅器銘文及圖像集成》)



何尊銘文應證了史料文獻中周初營建成周這件大事的記載,意義非同一般,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在銘文中,第一次出現“中國”這個詞組。當時的中國,是指地處西周王朝疆域中心的城池,也就是今天的洛陽,與今天“中國”的含義大相徑庭。“中國”一詞,在隨後的歷史中不斷出現,但意思不盡相同,比如在民豐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護膊上,中國則是指中原王朝。“中國”一詞成為我們今天這個國家的名稱正式出現在官方文件上,是在1698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上,從此中國作為我們這個有著數千年文明史的國家的名稱延續至今。算起來,從何尊出現,這個名稱已經有三千餘年的歷史了。


五星出東方護膊

 

何尊銘文中的“中國”,“中”為會意字,飄揚在城池中央的旗幟,今天中國郵政的標識設計原型就是取材於這一時期的金文。金文中“中”字還有另外一個寫法,就是飄揚的旗幟;“或”是“國”最初寫法,意思是有軍隊守衛的城邦,這也是國最早的含義。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用今天的話說,是首都的居民,而不是西周的公民趕走了周厲王。 “國”字第一次出現,是在周穆王時期的彔卣銘文上。外面的“囗(wéi音)”,表示城墻。戰國時期,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說“寡人之於國也”,此時的國已經是指整個諸侯國(梁國)了。

“中”字另外一種金文寫法

中國郵政的標誌

西周穆王時期的彔卣銘文拓片

(圖片來源《商周青銅器銘文及圖像集成》)

 

在何尊以前,“德”是作為人名使用,尚不具備行為規範的含義。武王伐商,是一次政權的更迭,更是一次人道主義的勝利,中國從商的野蠻轉變為西周的開化。武王駕崩之時成王年幼,周公輔政,開創了近三千年禮制的先河,同時周公還以高尚品德著稱,此時的“德”開始具備了行為規範的含義,在何尊銘文上第一次出現了有心之“德”,並且強調了“龔德裕天”。同是在周成王時期的德鼎,作器者“德”的名字還是無心之“德”。可以說,何尊銘文,標誌著中國以德修身,以德治國理念的開始。

周成王時期德鼎銘文

何尊銘文拓片

(圖片來源:《商周青銅器銘文及圖像集成》)



 

西周早期金文中,稱周文王為“玟王”,周武王為“珷王”,到了西周中期,則是“文王”和“武王”,不再有“𤣩”偏旁了。

何尊銘文拓片

(圖片來源:《商周青銅器銘文及圖像集成》)

周共王時期墻盤銘文拓片

(圖片來源:《商周青銅器銘文及圖像集成》)

 

何尊銘文中,提到了“隹王五祀”,“四月丙戌”,有準確的日期,如果夏商周斷代工程得出的武王伐商年份是公元前1046年屬實的話,那麼何尊的鑄造日期就是公元前1037年4月23日之後某一天。






篇幅太長,配圖很多,所以分了章節,未完待續,歡迎持續關注,歡迎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