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心!新学期孩子埋下的这些“雷”,您避开了吗?

 长沙7喜 2019-03-10

曾经有个说法让无数家长有了共鸣:“有一种快乐只有做父母的才懂,叫‘终于开学了’!”假期里脱缰的野马也重返校园收住了缰绳。

可烦心事接踵而来。“孩子开学了,本以为可以松口气,没想到开学第一天就迟到!前天是忘带书了!昨天是假期作业不合格让老师把我找去了!今天孩子又说分座位不满意,让我去找老师说情……”

有没有像说自己的感觉?细想想,您的孩子是不是一开学便麻烦事不断?小心!这些都是孩子给您埋好的“雷”!看聪明的家长怎样避开这些雷。

雷区1:

上学总迟到

情景重现:

“妈,我不吃饭了,又要迟到了!怎么不早叫我!”

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段时间孩子上学迟到,不过是因为假期睡懒觉成习惯了,生物钟还没调整过来。但其实,上学迟到这件小事,本质上是源于“缺乏时间观念”的大毛病。

美国著名歌手麦当娜有一次在英国开演唱会,竟然迟到了50分钟,到场时引发观众一片狂嘘,不少粉丝愤然离席,舆论也一片哗然,纷纷指责其缺乏职业素养、不尊重粉丝……尽管事出有因,但结果是她失了名誉掉了粉。

同样地,如果孩子没有时间观念,长此以往,会给他人留下“不负责任”“不靠谱”“难以合作”等坏印象,因此失去很多机会。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呢?除了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还可以用定时器作为辅助的训练。虽然孩子很小就有了手表,会看时间,但对于每分钟到底有多长,他们不一定有具体的认知。这边妈妈喊着:“你快点!5分钟后咱们必须出门!”那边,孩子系鞋带就系了10分钟。一个定时器,就可以让他知道5分钟到底是多久;体验一下要多快的动作,才能在3分钟之内系完鞋带……对时间有了感性的认知,才会更有效地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雷区2:

丢三落四,夺命连环Call

情景重现:

“喂,爸爸,我作业本和语文书落在写字台上了,您帮我送来吧!”

丢三落四是很多孩子的通病。但如果孩子一遇到丢三落四的情况,就夺命连环call家长,这就不能简单原谅了。这是典型的让家长去为他的错误承担后果的行为,这是孩子向“界限”挑战的危险大事件!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家长没有明确建立跟孩子的“界限”,后果是很严重的。看看成人世界里的“精神巨婴”“啃老族”就一目了然……造成这样的结果,都是从小习惯性地让家长补救开始的!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的作者雷斯切尔认为,只有亲自感受到丢三落四给自己带来的不方便,才能真正收获教训。所以,从今天开始,和孩子约定好,忘记带书后果自负!就要让他尝试承受后果,以后永远都不忘记带书。

雷区3:

被分到“弱班”想调班

情景重现:

“妈,我这次分班考试考得不好……被分到弱班了。”
“什么?这怎么能行呢,你明明就是这次发挥失常啊!明天我去找你们老师说说!”

新学期开始,有的学校会给学生来一次突袭式分班考试,并按照分数进行分班。这就让被分到“弱班”的孩子家长坐不住了,尤其是那些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孩子家长,更是对老师不依不饶:“我的孩子只是一时没考好,怎么能跟那些成绩不如他的孩子在一个班呢?”

如果说孩子丢三落四是坏习惯、让家长送书是孩子在向“界限”挑战,那么,家长质疑分班结果就是在主动打破“界限”,危险指数更高!

很多家长对分班太过于看重,认为这是影响孩子成绩的大事。实际上,分班就是让孩子直面竞争的机制,暂时分到弱班反而能让孩子体验挫折感,正视自己的问题,从而鼓励他发愤图强,反败为胜。让孩子自己面对,自己努力,开启自己的奋斗路,才是家长的明智之举。

雷区4:

不满意座次,要换位

情景重现:

“妈妈,我不想跟小刚同桌。您能让老师帮我调下位子吗?”

今年春晚的小品《占位子》,很真实地反映了现在的一些教育问题。在现实中,比起家长,孩子对座位不满意的情况更加普遍。尽管他们有各自的理由,但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同理心

什么是同理心?就是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他人的感受,也被称为换位思考和情绪感染。拥有同理心是表达尊重和诚意的重要能力。一个班有那么多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好,老师分座位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举个例子,北方的冬天冷,谁都不愿意挨着窗户、守着门,但总有人要坐在那个位置。分座位这种事,其实就是教导孩子拥有同理心的好机会。

可是,即使孩子提出换座要求也千万别急着教训孩子,在处理孩子换座的问题上,家长也需要同理心。您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

“妈妈理解你,小刚是不是特别好动呀?”

第二步,换个角度启发孩子思考:

“我听说好动的孩子多半都聪明呢,你不是说喜欢跟聪明的孩子打交道吗?”

第三步,鼓励孩子,勇敢体验和尝试:

“如果你能尝试着跟他好好相处,说不定你们能成为好朋友呢……”

雷区5:

假期作业糊弄了事

情景重现:

“妈妈,老师让您去学校。”
“又闯什么祸了?”
“去了您就知道了……”

……

“你这熊孩子,假期作业竟然糊弄了事!看我回家不抽你……”

孩子糊弄假期作业,真的只是孩子的责任吗?

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老师和学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孩子在假期中可完全是在家长的看护之下呀!很多学校也要求作业要让家长签字,但看都不看、直接签上大名的家长依然不少。

孩子糊弄假期作业逃不过“因果定律”——如果没有家长对假期中孩子学习和生活的不负责任,也就没有孩子对作业的不负责任。所以,家长最该做的是反省自身问题,用有效的方式督促孩子的学习,而不该把责任都推给孩子。

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后,我们可以坦诚地给孩子认个错,一起面对问题,保证下次假期谁也不糊弄。相信听到大人主动认错,孩子,也能坦诚地正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作业就应该认真完成。

雷区6:

逆反,不服管

情景重现:

“怎么都是我的错!我就要这样,别管我!”

家长疑惑,为什么一开学孩子就变了,调皮捣蛋,还不服管!

有的家长说:“孩子只要出现一个新问题,就一定要及时打压,管晚了成了习惯,就管不住了!”孩子出现问题,“及时”管教没有错,但真的要“打压”吗?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的问题,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小学阶段的孩子之所以调皮捣蛋、不服管,多半是因为孩子还没有建立“规则意识”。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懂规则,而是他们总是用自己的行为试探规则的底线,探索自己“如果在某个时候真的做了某些事到底会怎样”。

所以,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如果家长能让孩子感受到不遵守规则对他人的影响,比“你不能”的呵斥更有说服力。举个例子,面对爱插嘴的孩子,家长不妨也“调皮捣乱”一回,让他也感受一下自己说话被人无理打断的滋味。

作者的话:

做任何事情都有最佳时机,教育也不例外。开学之初,面对孩子给您埋的这些“雷”,能巧妙地度过“雷区”,并将每一个“踩雷”时刻都转化为引导教育孩子的好时机,那么等孩子长大了,他一定会幡然醒悟:“哇,小时候我干的那些事,我爸我妈的处理方法真是‘高’呀!”


作者介绍

刘海兰

作家、编剧

《奢侈品》《爱丽》《健康与美容》《ZL》杂志、全球奢侈品中文网等媒体及公众号《品味美好时光》(GOOD200288)主编。

曾出版图书《从草根到精英》《传统无处不在——设计师访谈录》《空间创意集锦》等。编剧作品包括电视连续剧《都是金钱惹的祸》《相信你就像相信我自己》《风起科尔沁》,30集动画片《星星眨眼的王国》、6集动画片《我是中国人》等。

其女儿德明明小朋友曾在第十三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2015年寒假征文中荣获二等奖;在北京市海淀区2016年寒假中小学网络心理征文中荣获三等奖;在北京市“传家风 共成长”主题征文中,作品被选为优秀家风故事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