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古赵堡一套架

 风轻云淡uvitqm 2019-03-10

“正宗太极拳”、“原架太极拳”,现在社会充斥着太多的噱头,到底哪家太极拳真的,谁家的是真材实料,还是说它们殊途同归,靠字眼来强调自己习练的太极拳“与众不同”,从而达到吸引人来求学的目的。今就赵堡太极拳的拳架说一说。

自祖师爷蒋发从山西王宗岳处学得太极拳,带回赵堡传授时,此拳算是在赵堡镇落地扎根,至此传承有百年了,因为一直在赵堡镇传承,所以称为赵堡太极拳,直至发展到清朝末叶,赵堡太极拳先后衍生出“代理架”“腾挪架”,“领落架”等等。其实,赵堡太极拳最初的名字叫做“藤箩架”,这是赵堡先师根据太极拳的特性,为了更形象的让习练者感受太极拳的真谛,而起得浅显易懂的名字。

“藤箩架”取意“藤”之柔、“箩”之圆,告诫习拳者在练拳时,应当以“柔”和“圆”为标准。如同老子所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若无“柔圆”之意便失去了赵堡拳架中自然之本。初时我们练拳达不到柔圆,只能从硬中化柔,在这个盘练的过程中,要如同“藤条”一般,“藤条”想必大家都见过,一种天然编织材料,坚韧而柔软,极具弹性。练拳练到一定程度时,当似藤条一样柔而软,不易轻易变形。“箩筐”,状圆,竹篾编制的筐式盛器,刀砍不烂,斧劈不断,这就是拳论所说的:“撞之而不散,破之而不开”。也如同我们编筐一般这个过程就是习练之时自己功夫的积累,如果练得疏散不活那这个筐子便不能承重,也就如同自己的拳架有疏漏。 按压箩筐凹而不折,反而是一股弹力,这弹力便是所谓“崩”劲。太极拳练到一定境界,就如箩筐一样,打哪哪弹,如同浑身上下无处不发无处不是手。这时候才有了所说的“圆”,也是所说的“圈活”

 练习太极拳,就如编织箩筐,慢慢“盘”功夫,将自己的身体编织成箩筐,全身浑圆,切记不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初学者,身体直而硬,一节一节,通过逐渐练习,或臂膀活,或腿脚活,直至身柔如“泥”,此时算是有了“柔”的样子,才可以开始“编筐”。直至“苦练”之后,上下相随,身形合一,形似箩筐,浑圆而不惧外力,也有了“崩”的能力。

当赵堡太极拳第九代宗师陈清平将“藤箩架”教给和兆元后,由于和兆元身形比较大(180左右),习练藤箩架后,觉得不能伸展,遂根据自己对太极拳理的理解和自己的智慧,将藤箩架伸展了打,并且为每一式都加注了太极拳理,这也就是“代理架”的形成。和兆元的“代理架”是对太极拳的一个发展,在这之后,练拳者并不是埋头苦练,而是可以与太极拳理论相互印证,相互促进。后来和兆元将“代理架”教给了自己的孙子和庆喜,但是由于那个年代社会动荡,和庆喜多年不曾记忆架理,只存架式,所以将很多拳理已经遗忘,到了郑伯英拜师和庆喜学习太极拳的时候,和庆喜传授郑伯英的就是“藤箩架”了。因郑伯英与和兆元老身形都比较大,所以郑伯英向和庆喜前辈询问是否可以放大,和老先生说,你试试看但不可违背拳理。郑伯英试过之后,拳架带风。和庆喜看后眼睛一亮,笑着对郑伯英说:“你又把赵堡拳提高了层次,我以为我爷爷和兆元的东西找不到了,没想到你却找了回来”。和庆喜传于郑悟清前辈因悟清前辈年事过大不像郑伯英前辈拳架放开可以铺地。两个前辈两种风格。人们为了区分二郑的代理架,称郑伯英前辈为大架,悟清前辈为小架。

那腾挪架和领落架又怎么来的呢。其实是因为地方土语,一些老师将“藤萝”叫为“腾挪”,“腾挪架”也取闪转腾挪之意,腾空闪转挪移,故此后生学习将其理解为“腾挪架”。“领落架”是因拳势中有“金刚领落”之势,学生学习的时候询问老师,师父告诉说有领落之意,即领起落下,手臂腰胯转动相随相依,后来学生门徒将其称为“领落架”。

所以说,自古赵堡一套架,名字只是为了让人更加通俗易懂的理解它而起得。习练太极拳,要明白了它的历史和发展,才能更好的掌握它的真谛,这些东西,万万不是一句“久练则奇效自彰”所能敷衍过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