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代减柱造另二例——奉先观和崇福寺

 古建秦 2019-03-10

之前两篇连载文章中谈到,正规的殿堂和厅堂建筑并不存在减柱和移柱问题。只有额外增加构件,减去按原构架本应有的柱子或改变其原有的位置,才算减柱或移柱并且结合结合殿堂式和厅堂式,讨论了圣母殿和文殊殿二例

河南济源奉先观三清殿

河南济源奉先观创建于唐垂拱元年(685),现存中轴线上建筑由清代山门、明代玉皇殿和金代三清殿(大殿)。大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面阔五间,进深七架,单檐悬山顶,但前坡仅有三架,而后坡增至四架,故后檐比前檐稍低。

▲济源奉先观大殿柱网布置((C)江河湖海四方客的博客)

▲济源奉先观大殿柱网布置(底图刘敦桢绘)

内部梁架采用减柱造,在明间施硕大内柱二根,所有当心间南北方向的梁栿皆插入柱内。此二柱与山柱之间,架东西向丁栿,上立蜀柱,承受次间梁栿,故屋顶重量大部分集中于此柱二梁上。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称该殿做法“手法豪放,运思奇特,至为罕见”。


▲济源奉先观大殿减柱及大内额使用示意图(底图(C)安东老王的博客)

▲济源奉先观大殿减柱及大内额使用示意图(底图(C)野娃的博客)

由于内柱减柱,则采用了大内额代之,內额上立蜀柱以承次间梁架。但梁架形式基本未变,內额一端插于内柱柱身,另一端插于山面柱身。

▲济源奉先观大殿梁架((C)刘敦桢)

▲济源奉先观大殿梁架(《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

济源奉先观大殿的减柱,仅将内柱用长內额代替,但不像佛光寺文殊殿那样使用组合构件,其结构做法有高下之别。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

弥陀殿和佛光寺文殊殿类似,也采用了组合梁,且构件断面减小,充分发挥了梁的整体作用,属于上乘之作。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笔者摄)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正立面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剖透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横剖面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纵剖面图(底图引自《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

弥陀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其原型为“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本应有两列内柱,每列六根,但此殿在中央五间前列内柱上使用了三道纵架,中间一道宽两间,两侧各一道宽一间半,减去了两根内柱。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纵架做法(笔者摄)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纵架做法(笔者摄)

崇福寺弥陀殿的采用纵架减柱的做法与佛光寺文殊殿类似,但也有不同。

文殊殿利用纵架减柱,所余之四柱仍都在间缝上,与前后檐柱对位。但崇福寺弥陀殿中间承托纵架的两根前内柱是不在柱缝上的,而平移到了两次间的中央,与前后檐柱都不对位。所以可以说,弥陀殿不仅使用了“减柱造”,还使用了“移柱造”。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移柱做法(底图笔者摄)

关于“移柱造”更多细节,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讨论。

参考文献

杜仙洲. 义县奉国寺大雄殿调查报告. 文物, 1961(2):5-13.

傅熹年. 宋代建筑构架的特点与“减柱”问题.// 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2.

郭黛姮.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3卷.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刘敦桢. 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第六卷第四期,1937.

张家骥. 中国建筑论.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