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黄敦晴 你关心时事,留意趋势对工作、家计生活、财务的影响。那么,对教育的影响呢?在伦敦刚举行的世界教育论坛中,操盘全球富国教育趋势的OECD教育与技能部长、也被誉为国际教育权威、PISA之父的安德烈・史莱贺,娓娓道出教育者关心的全球趋势。 某些看起来不相关的事,却为教育与世界带来了启发与机会。 安德烈・史莱贺(Andreas Schleicher)在素有富国俱乐部之称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担任教育与技能部长(Director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这个位子不仅是这些富裕国家在经济与跨国合作的重要智囊之首,操盘全球教育与人才发展趋势,史莱贺也是推动影响全球教育的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的首脑。 以下是2019年1月底,他在伦敦教育世界论坛(The Education World Forum)所发表的演讲,分享了世界各国教育者最常问到、讨论的经济、社会、政治与科技问题,其中甚至有些看起来跟教育不直接相关的事。 这些问题,除了学校在问,家长也要思考如何看待与因应。 1、贫富差距与社会流动 大家都知道贫富差距在恶化,尤其是富有的人拥有愈来愈多机会与特权,相较之下,穷人则有被剥夺感。光是在OECD国家,最富有的前10%的人,所得就是最穷的10%人口的10倍以上。 这样的差距,也来到学校,要靠教育来解决。这是教育体系的一大挑战。我们能否借着提供更公平的教育机会,来平衡这样的经济不平等。 2、亚洲消费者的崛起 世界上每天都有新富人士崛起,即使看起来分布并不平均,尤其是在亚洲。全球的新中产阶级在增加,而且9成新富来自中国与印度。当全世界最多受过教育的人口是从亚洲、而非北美跟欧洲崛起时,全球经济将如何演变? 这些新富消费者对于学校的需求是什么?想要什么样的学校?世界上的大学是否准备好应对、符合这股更大的需求? 3、人口迁移增加 世界上有更多人在搬移,而且亚洲已经取代欧洲,成为移民最热门的目的地。这样的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新住民也带来新的能量与企图心,但也带来了新挑战。 学校要怎么支持从世界各国来的孩子们?在认同与融合上,会面对那些问题?学校有没有扮演更大的角色,教导大家共同的价值观? 4、教育经费在哪里 教育体系的经费将是未来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各方对学校的需求与期待愈来愈高,学校将需要长期的经费支出与计划。是谁该为愈来愈多上大学的孩子买单?当教育预算缩减时,会发生什么事? 除了学校,个人也需要学习财务的风险管理,以因应经济突然出问题、甚至长时期萧条的冲击。尤其是家计债务正在上扬,这些个人财务问题都可能排挤学费与教育机会。 5、学习要能突破同温层 数字科技让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彼此连结,也串连了不同的国家与文化。但根据最新的发展,它也可能为世界带来更多变动与不确定性。它让更多不同的声音被听到,而助长民主;却也前所未有的让权力聚集在一小群人手中。 当新闻与信息被算法客制化到我们面前,我们可能只会接触到跟我们类似的意见,跟反对的看法隔离。各级学校、大学要怎么用更开放的方式,探索更多不同的想法? 6、一流的人才还是二流的机器人 大家应该都接触到很多关于人工智能将威胁人类工作的警告。教育系统要能培育年轻人,在就业市场能够适应种种变化,并且时时练就新的能力。 有很多影响深远的问题,在讨论如何培养不被机器取代的才赋。我们如何确认,当我们运用人工智能在执行任务时,也能好好坚守、运用人类的特质,例如想象力、责任感、情绪认知等。 7、终身学习 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在延长,但是就业市场却愈来愈无法预料。这代表每个人都愈来愈可能需要被重新训练。大家要更能成为终身学习者,以便拥有换工作和退休后更长时间生活的能力。自从1970年以来,光是在OECD国家,人们退休后的平均余命年数,已经从13年增加到20年。 近几10年,职场的变化更大,终身雇用制也消失了。但是目前最需要成人教育与训练的人、也就是低技能工作者,却接受最少的持续教育与训练。这个问题很容易被忽略,但如果要拥有符合工作需求的能力,这却是愈来愈重要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