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有两种常见的错误解释: 1.光在介质的原子之间折射,导致其实际穿越的路线变长,所以花费的时间更长,因而看似“变慢”了。 2.光被介质的原子吸收并重新发射,这需要花费时间,所以看似“变慢”了。 注意:以上两种理解都是错误的!!即使它们听上去十分符合逻辑。在实际中,光射入和射出介质角度都会发生改变,但射入的路径于射出的路径一定是平行的。射入射出路径保持平行在以上两种解释成立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生的。 光在介质中变慢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光是一种震荡的电磁波。当震荡的电磁波射入介质后,会对带电荷的电子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引起电子的感应震荡。电子的这种感应震荡会形成一个新的电磁场,这个新电磁场会与原本入射光的电磁场发生重叠(superposition),这个重叠的波的传播速度会小于光速。当光离开介质后,它的电磁波不再受到介质中的感应电磁波影响,superposition消失了,所以它恢复光速。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科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观察自然界中的某种现象-->提出假设尝试解释这种现象,并基于这个假设作出预测(make predictions)-->通过实验验证预测结果(experimentally verify predictions)。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再回头看看原始问题。 自然现象:光射入介质后速度变慢,射出后速度恢复c 假设1:将光看作一种粒子。光在介质的原子之间折射,导致其实际穿越的路线变长,所以花费的时间更长,因而看似“变慢”了。该理论预测光会按以下路径传播: 假设2:将光看作一种粒子。光被介质的原子吸收并重新发射,这需要花费时间,所以看似“变慢”了。该理论预测光会按以下路径传播: 假设3:将光看作一种波。根据电磁波与感应电磁波的互相干涉可预测光会按照以下路径传播: 实验:任何有激光笔的同学都可以做这个实验。你会发现你观测到的是假设3预测的结果,而不是假设1和2预测的结果。所以,假设1和2被推翻。 那问题来了,你说假设1和2被推翻就意味着否定光的波粒二相性?不是这样的。实际中,射入介质的光的确会有极小一部分发生了对称方向的折射和被吸收/重发射,但这个比例非常非常小,所以肉眼根本观察不到。所以如果我们把光看作一种粒子,那么当>99.99%的光子并不是因为假设1和2中所描述的原理而“变慢”的,而却要说假设2是所有光子“变慢”的原因,这就是错误的。 下面从电磁波的角度详细解释一下: 首先说结论:光或者说电磁波的速度可以分为三种,相速度,群速度和波前速度。而在介质中,光的相速度可以小于c,也可以大于c(但这里的相速度不传递信息)。光的群速度通常是小于c(极端情况这里不考虑),而光的波前速度等于c。 蓝点是相速度,绿点是群速度,红点是波前速度(所有动图来自维基百科,侵删)。 以下的讨论都是根据电磁学的角度,把光单纯当作电磁波来讨论的,如果把光的量子性考虑进来,结论虽然是一样的,但是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了。 高中有学过光的折射,知道光在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有折射率n,而光在其中的速度v=c/n,是要小于真空中的光速的,但其实这个过程要比高中讲的要复杂的多。 我们先用电磁学的角度来看待折射率。 我们知道对于一列波,比如光波,它的速度v=波长λ/周期T。通常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我们要知道,这里我们所求得的波速是波的相速度。 而对于一列真空中的光波,它运动的速度和它的相速度是相等的。 相速度反应的是一列波波峰或者波谷的运动速度。 但是,有一些情况下,波的相速度和它的运动速度就没有关系了。 红色的波是两列相反方向运动的波的叠加,我们可以看出来它的相速度为零和两列波的运动速度无关。 这是一列从左相右运动的波,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相速度是相反的从右向左运动。 回到光的折射率里来,v=c/n求出来的速度是光的相速度。在真空里,一列光波的运动速度和相速度都为c,而到了水里,这列光波的相速度变为了小于c的v,但是我们知道,相速度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列波的运动。 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相同介质里的折射率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三棱镜可以把日光发散成不同颜色的光。 大多数情况下,折射率n都是大于1的,而在特殊情况下n是可以小于1的,这就代表了这时候 但是,这里的相速度并不能携带信息,所以并没有违反相对论。实际上,虽然这列电磁波的相速度大于了c,但是它从A出发,到达B所用的时间还是要大于T=L/c的,就是说它的实际运动速度还是要小于等于c。 折射率是怎么来的呢?从电磁学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 当没有介质的时候一列电磁波从A点出发到达B点是,A和B之间轴线上的电磁波可以看作是这样的。 而当有了介质之后,构成介质的物质里包含了带点的电子和质子,它们会受到电磁波的影响而产生运动,这个运动又进而会产生电磁波,所以这时候轴线上的电磁波包括了原本的电磁波再加上带电粒子运动感应出来的电磁波的叠加。 而根据数学的计算可以得知(具体推导可以看费曼物理学讲义第一册31章),这个叠加而成的电磁波会是如图,相当于是电磁波的相速度在介质里变成了比c小的v,而折射率n=c/v. 但是,如果你把介质中的电磁波放大了看,会发现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是有光波到达了B点的,我们把电磁波最前方点的速度叫做波前速度,而这个波前速度其实是依旧等于真空中的光速c的。 一个由许多波叠加而成的波包,图中蓝点是相速度,绿点是群速度,红点是波前速度。群速度相当于就是这个波包的运动速度。 我们从A发射一个光信号到达B,这个光信号就可以看作是一个波包。 当有了介质的时候,这个波包的波前速度还是和原来的速度c一样,而这个波包的群速度变得比之前的速度要小,正常情况下相速度和群速度一样也变得小于c,但是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相速度可以变的大于c甚至可能等于零。 这就是一个光信号在介质中运动的电磁学的解释。 以上是用电磁波的角度来看待折射率的问题。 |
|
来自: kanglanlan >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