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张氏祖源地——清河

 dongchang 2019-03-10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靠京杭大运河,与山东省武城、夏津两县隔河相望,西邻威县,北与故城县、南宫市为邻,南与临西县毗连。

上古时期,清河为黄帝的活动地区。后来将清河之阳封给了黄帝之子张挥,为此,清河成为张氏的起源地和发祥地。夏禹时期,禹之父在此治水,筑建鯀堤,现今清河县小屯乡大堤村西有鲧堤遗址。鲧堤夜雨是清河八景之一。

商代时为王畿之地。1989年在清河县杜村出土一批青铜器,有鼎、爵、斝、觚等,这些都是商代贵族使用的重要礼器。这说明清河在商代王畿地区活动着一支方国或侯国。西周时期,清河为“甘泉市地”,甘泉是指这里有甜美的泉水,属邢国辖。春秋时卫灭邢后属齐国,后归于晋国,战国时期清河属赵国。

秦灭六国统一后,清河称为厝县,属巨鹿郡(治在今平乡县境)。清河之名,因水得名,《战国策》中记载说,张仪游说赵国时“奉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即为此地。《汉书·地理志》说汉王四年(前203)析巨鹿郡东部,“以郡临清水故号清河”建清河郡,并将清水之阳的清阳县作为王都,清河县境分为三县,即厝县、清阳、信成。清河郡即为清河县名的来历。

汉景帝中元三年(147),在清河境内建清河国。公元79年,汉章帝立长子刘庆为太子,因窦太后阻挠,不久将刘庆废为清河王,刘庆忧愤成疾而死,葬于清河。刘庆的儿子刘祜即皇帝位后对刘庆进行追封,并改厝县为甘陵县,将信成县、清阳县并入甘陵县,再置清河国,不久改清河国为甘陵国。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又改甘陵国为清河郡,甘陵县属清河郡。

三国曹魏时期,甘陵县属清河国。西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在厝城西南置清河县,此为清河县名之始。北齐天保七年(556),移清河县治于信成故城并改武城县,属清河郡,原清河县析清阳县改称贝丘县。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于今清河城关老城址西北十里清河郡旧址置贝州。隋代开皇三年(583)武城县属贝州,开皇六年又改武城县为清河县。

唐武德四年(621)清河属贝州,天宝元年(742)属清河郡。乾元元年(758)属贝州。咸通元年(860)迁移贝州于故州东南十里,即今城关旧城。北宋时期属河北东路贝州,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平叛王则起义后,改贝州为恩州。神宗熙宁四年(1071)省将清阳县入清河县。

金代属大明路,因清河连年大水,故移恩州城于历亭县,即今武城县政府驻地。自此清河仅县存。元代清河县属中书省大明路。明代洪武六年归属中书省广平府。清代属直隶广平府辖。

民国时期,清河县属直隶冀南道,民国十七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清河划归衡水专区。1952年又改属邢台专区。1958年曾改属邯郸专区,是年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邯郸专区撤销后南宫县归邯郸市管辖。1961年复设邢台专区恢复清河县建制,隶属邢台专区。地市合并后清河县改属邢台市辖。

清河有丰富的文化古迹,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清河段)、贝州古城、清河古城、刘庆墓及各时期的文化遗址。清河人杰地灵,有宰相之乡、状元之乡之称。清河又是诸多姓氏的发源地或郡望地,有清河张、清河崔、清河房等8多个姓氏的起源、发展与这块土地有密切关系。

清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有清河张氏文化、武松文化、金瓶梅文化三大文化。现有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个。还有很多的非遗文化正在挖掘整理。

清河神符印制有着近200多年的历史,木刻套色印制分黑、红、黄、绿、紫五色。神符种类有13种,即龙牌、六佛头、冥衣(家堂)、灶王、小全神、大全神、马子(直符)、观音、上关下财、财神财母、花符(摇钱树)、财神、冥币等。神符种类多,图案线条圆滑,颜色鲜艳,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产品曾销往衡水的南部县市、邢台的东部县市、鲁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北京等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