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一(富书主创团),来源:富书(ID:kolfrc),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富书主播楚翘朗读音频 在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学院,有一条校训:在这个地方,睡眠、学分和社交,你最多只能做好两样。 事实上,能做好两样已经是万里挑一的天才了。 所以,即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也必须明白:为了更好的“得到”,必须学会“放弃”。 人生在世,我们不是王思聪也不是马云,我们的资源少得可怜,这么点时间、这么点精力、这么点人脉… 我们不可能什么都要,成功唯一的可能就是把仅有的筹码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正如孟子几千年前所说的那样:“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只有学会“战略性放弃”,才能做成更重要的事情。 “战略性放弃” 是一种高效能的思维方式 类似麻省理工的“不可能三角”,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正如职场作者菜刀少爷所说的: “取舍不是心灵鸡汤,取舍是底层规律;学会付出代价,才是成年人的标志。” 万事皆有代价,所有命运赐予你的礼物,实际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所谓的“战略性放弃”,就是选择一个最重要的目标,集中资源进行攻克,其他不重要的目标统统可以悬置。 电视剧《亮剑》里有一段剧情,因为八路军装备和日军相差太远,在战场上经常吃亏。 团长李云龙和政委赵刚就琢磨出一个主意:把有能耐的人都集中在一起。 枪法准的组成神枪手排、扔手榴弹准的组成投弹排、会武术的组成加强排,每个排在各自领域给予最大的物质支持。 这样一来,每个排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予敌人最大的打击。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一个手掌,是张开五指戳向别人更疼,还是五指收回握成一个拳头打人更疼? 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去做,只能选择最重要的事情去做。 在资源不足时,把所有资源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能更专注地去解决少数却重要的问题,“劲往一处使”,这样才更容易成功。 在必要的时候放弃 好过在不适合的地方坚持 杨振宁青年时,曾经梦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 1946年,他进入芝加哥大学,在实验室工作了20个月,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常常发生爆炸。 以至于后来实验室流传着一句话:“哪里有杨振宁,哪里就有爆炸。” 杨振宁整整考虑了一个星期,他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做手工活,爸妈总把他做的小鸡当成莲藕,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动手能力确实不强。 最终,杨振宁放弃了自己并不擅长的实验物理,转向理论物理学的研究。 1957年10月,他和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了物理史上。 认清自己的局限,果断放弃原有的方向,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何尝不是人生的大智慧? 当然,杨振宁当时也面临着种种风险:研究方向变了,之前的时间、精力白费了;在理论物理学领域毫无积累… 问题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势必困难重重,一点代价都不想付出,怎么可能登上巅峰? 如果什么都想要,那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得不到。 其实,人生的选择和园艺的道理是一样的:没有适当地修剪,就不能塑造出自己想要的形状。即便一朵花再漂亮,如果影响到了整体的造型,那就该狠心地裁剪。 正如职场作家菜刀少爷所言:没有牺牲,没有残缺,没有损伤,没有放弃,那就注定了,你的努力毫无力量。 “战略性放弃” 这3点建议你必须知道 那么,我们要如何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取舍? 首先我要提醒大家,我们不是为了放弃而放弃。 所谓“战略性放弃”,本质上是对自己资源的再次调配。 这其中包含的是我们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考量,主要有三点: 1. 找准自己所处的阶段和现阶段的根本目标 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
只有弄清了这些,你才能有的放矢,知道什么该放弃,什么该坚持。 2. 以旁观者的角度向自己提问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自己的立场,我们往往难以与过去割舍,此时不妨以旁观者的角度问自己: 如果别人遇到我这种情景,他会怎么做? 80年代,英特尔的主业是做储存芯片,原本做得不错,但很快被日本芯片打得溃不成军。 连续6个季度,英特尔均高额亏损,外界甚至做好了英特尔破产清盘的准备。 1985年的一个晚上,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在办公室和董事长摩尔讨论如何带领公司走出困境,两个人想来想去,都没想出什么好办法。 突然,格鲁夫问了摩尔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犹豫了一下,回答说:“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看着摩尔:“那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动手做?” 格鲁夫决定让把英特尔转为微处理器公司,这让英特尔重焕生机,到1997年年收入达到208亿美元。 当我们愿意抽身出来,抛开情感和利益的羁绊去看待问题,我们往往可以更容易透过迷雾看清真相,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3. 设立失血线,及时止损 有一个连续创业者曾说: “对于创业者,最重要的是止损。 他曾三次创业,前两次都失败了,但都在止损位果断抽身离开,最后保证了实力,才换来第三次的成功。 一般人都习惯把前景想象的无限美好,不愿意去考虑最悲观的情况。 其实正确的做法,恰恰相反,一开始就要考虑退出机制,要设定一个止损点,要让自己的损失可控。 比如公交车迟了20分钟我就打车;创业亏损到一定地步就关闭公司… 设置止损线,拯救的不仅是我们的时间和金钱,更重要的是拯救了我们的心态。 如果态势一直在走低,自己却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离开,输掉的可能不只是财富,而是人生。 知道自己想舍弃什么 那才是真正的力量 经济学家托马斯·索厄尔曾说:所谓的解决方法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取舍。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会有完全如人所愿的人生,哪怕你的设想再美好,现实不会允许你做到,毕竟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能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多。 因此,真正聪明的人,都是那些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做出抉择,从不后悔的人。 有舍才有得,所有看似美好的生活,其实都是不断权衡和取舍之后的结果。 懂得“战略性放弃”的人,这种人注定不是平庸之辈。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 知道自己想舍弃什么,那才是真正的力量。 富书君出新书啦 《好好生活》豆瓣8.8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