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五)月牙泉

鸣沙山北麓分别是莫高窟和月牙泉,两者相距不足十公里。从玉门关和阳关回到月牙泉,它不仅仅是大漠奇观。如果说莫高窟专为沙漠驼队超度寂寞的心灵,月牙泉一定是恢复了走出荒漠、濒临脱水的肉体。因此,它有一个别称——“药泉”。
药泉边的药王殿遗址,沙漠绿洲是成就丝绸之路必不可少的基础。
西汉前至公元六世纪,敦煌以西在楼兰分成南北两道,人类依靠马匹、骆驼支撑贸易运输。地理、气候的变化和人为的影响,使罗布泊水源的不断减少,水中的盐度不断高升。至七世纪初,除了骆驼外,罗布泊不再成为人类和其它哺乳类动物的水源地。
画于公元557-581年的莫高窟第296窟,描绘了往来于“丝绸之路”上商旅,这个时期,马匹和骆驼可同时使用(画册图片翻拍)。
莫高窟第323窟中描绘张骞出使西域,坐骑为马(画册图片翻拍)。在西汉时,马匹至少可以在玉门关、阳关至罗布泊使用。玄奘出师西域时,在游记中这样写道:“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传说中他并非骑马返回大唐,故有白龙马光荣化生为月牙泉一说。
现实中地貌,敦煌至玉门关、阳关,即使有先进的导航,也不可能依赖马匹完成运输。生长于此的亚洲双峰骆驼,是唯一可以饮用苦咸水的哺乳动物。六世纪后,这段丝路上的运输工具只有骆驼。
为避开匈奴,丝路只能选择在荒漠中行走。诞生了以疏勒河至孔雀河为水源依靠的西域之路,疏勒河上游支流党河与榆林河,有了闻名于世的莫高窟和榆林窟。盛世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实则上减弱,丝绸之路更为艰难。丝路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期望,那就是飞天。也是中国最美的飞天,画在榆林窟中。
最后两图,人们对大漠风情的热度不减。辛苦的亚洲骆驼,太阳升起上岗,一直干到月亮挂起。听园区的管理人员说,此日接待了超过一万六千多游客,1000峰骆驼,平均每峰骆驼驮了不少于15次(规定不得超过8次)累得似狂跑的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