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艺术】中国传世山水名画全集(22)

 率我真 2019-03-10
《贻鹤寄书图》 

321 《贻鹤寄书图》 

明 邵弥 纸本设色 纵87.3厘米 横5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邵弥画赠苍书的,苍书即褚篆(1592—1688),字苍书,苏州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邵弥偶吟“却怪居山犹自浅,有人贻鹤寄书来”之句,褚氏叹有同心,属邵弥绘成此图。1637年6月,褚篆往法水寺清阴堂拜访邵弥,邵弥即吟上述诗句并为褚画《贻鹤寄书图》记录他们的友谊,遂成一段艺坛佳话。图中画江水浩渺,坡岸苍松挺秀。对岸远山如螺,清幽澹远。构图简洁,笔法苍秀,皴染明净,人物虽小而意态生动。

 《仿倪瓒山水图》 

322 《仿倪瓒山水图》 

明 杨文骢 纸本墨笔 纵40.8厘米 横29.8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藏

    杨文骢(1597—1646)明代画家,字龙友。贵阳人,流寓金陵(今南京)。杨文骢博学好古,擅画山水。董其昌评其画曰:“龙友生于贵族,独破天荒,所作《台荡》等图,有宋人之骨力而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雅而去其佻。余讶以为出入巨然、惠崇之间,观止矣”。画史上称他的画有一种士气,人莫能到。此画构图富有特色。画面的左侧是一带连绵的山坡和断涯,右侧是大片浩淼的水域。这幅画上画家运枯笔焦墨,笔墨虽枯而腴润,颇似黄公望的画法。

 《仙人村坞图》 

323 《仙人村坞图》 

明 杨文骢 纸本墨笔 纵131.8厘米 横51.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一江岸陡壁的山水景致,远岸岗峦隐约,画面左侧是近岸边陡峭而高大的山峰,其峰上山路萦回,林木葱郁,山腰一浅凹处,村坞隐现。此画构景独特,其山峰并非布置于画面中部,左为高远之景,右为平远之景,但画家通过江水萦曲之势、江边孤亭人物及款识等使左右山水连贯统一。画中笔法疏细文秀,山石以披麻皴,多以干笔,着墨浓淡相宜,虽构景有奇崛之势,而境界仍温和平淡,画风略似黄公望。画面右上有画家自题:“仙人树坞锦为屏,鸡犬云中户自扃。烟火红尘俱不着,长斋绣佛礼黄庭。”

 《一梧轩屋图》 

324 《一梧轩屋图》 

明 卞文瑜 纸本设色 纵100厘米 横4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的是一屋轩及其周围的景色。画中有一座草堂,前有梧桐一株,高高矗立。梧桐树叶勾染精细,枝叶穿插自然得体。勃勃而有生机。草堂之中,一人正在抚琴,一人站在一侧聆听。屋外一只仙鹤似乎在闻声起舞。院落之中鲜花盛开;草堂四周,湖石环绕,皴法细密,苍劲润泽;左边木桥流水,水上荷萍点点,散落有致。整幅作品在花木的表现技法上多用双勾法,敷色清淡。此图自识:“丁丑端阳摹王叔明一梧轩图,卞文瑜。”

 《仿宋元山水图 》

325《仿宋元山水图 》 

明 卞文瑜 纸本设色 纵23.7厘米 横29.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卞文瑜,生卒不详,明末清初画家。本姓徐,后改卞,字润甫,号浮白。江苏苏州人人。他擅长山水画,布局结构颇富巧思,对树石的刻划富有笔意。他曾从董其昌研求笔墨,因此他的画风与董其昌很接近,但落墨太松,失之于弱。所作绘画小景居多,大幅少见。《仿宋元山水图》是一幅摹宋元风格而作的山水画,追求淡漠率意的宋元韵致。

 《山楼绣佛图》

326 《山楼绣佛图》 

明 卞文瑜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江南湖庄景色。在重檐的山楼中,陈设精洁雅致,一妇人正临窗刺绣。楼后竹林茂密莹碧,高耸透瘦的湖石与乔松、芭蕉矗立一侧。远山如黛,轻岚浮动。画家以松疏的笔触在有限的尺幅间表现了如此繁复的构图与内容,而在细微处亦一丝不苟,其笔法严谨秀雅。墨色于浓淡的变化与映带上更讲求合谐统一,匠心独具,显示出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力。

《双树楼阁图》

327 《双树楼阁图》 

明 项元汴 纸本墨笔 纵6.6厘米 横33.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项元汴(1525—1590),明代收藏家、画家。字子京,号墨林,嘉兴(今属浙江)人。家境富裕,广搜法书名画,甲于江南;因而熏习既久,书画自通。此图描绘的是平远的湖山景色,碧波间矶石垒垒,芦狄迎风,双树高耸,左边溪间流泉,远山逶迤,水天空阔,意境宁静。整幅作品层次深远,笔墨华滋,具有空灵浩旷的格局,令人有“瞬息千里,坐而致之”的感觉。这幅是画家为其方外友双树楼阁主所作,至明万历十二年重加题记,记录了此画的流传经过。

 《桐阴寄傲图》

328 《桐阴寄傲图》 

明 项德新 纸本水墨 纵57.2厘米 横27.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项德新(约1563—?),字复初,项元汴的三儿子,工山水,得荆关法,尤其擅长写生。此图描绘的是夏山风景。画面上是一潭清水,有岩石、斜坡、枯木、修竹,环绕在其四周,得幽雅清静之致。这幅作品笔墨简逸,皴染结合,格调秀润。山石树木粗放之中不乏细腻之笔,水处多为空白,更显虚灵之气,野趣昂然。画中自题诗也耐人寻味:“重荫覆林麓,寒声下碧墟,绣衣高盖者,于此意何如。”

 《吴中十景图》

329 《吴中十景图》 

明 李流芳 金笺本墨笔 纵27.7厘米 横34.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吴中十景图册》是李流芳描绘苏州一带景致的系列作品。此处选的是十景之一《虎丘》。虎丘又名海涌山,是苏州著名的游览胜地,景色宜人。古来诗人曾以“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红日隐檐底,青山藏寺中”的诗句状貌赞美这里的景色。李流芳的这幅小景,以平远构图,景物布置相互掩映,含蓄熨贴,画面上充满了清秀闲逸的韵致。画家的风格如吴伟业所云:“长蘅学梅道人,墨沈淋漓,如山雨欲来,苍翠欲滴。”

 《梧桐秋月图》 

330 《梧桐秋月图》 

明 宋珏 纸本设色 纵82.4厘米 横30.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宋珏(1576—1632),明代书画家、篆刻家。字比玉,号荔枝仙。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工书画。他写山水树石行笔雄秀,兼有米芾、米友仁、吴镇、黄公望之风。这幅画写皓月当空之夜,梧桐高耸,树影婆娑,梧桐掩映处有书斋楼阁,正在晤谈。整幅作品构图简率,章法简洁,用笔虽简而意态丰盈,意境清雅,富于诗意。画面上色彩清淡,表现了清幽的意境。画家自题五言诗一首,其诗为:“书楼高百尺,岿峙出梧桐。倚栏话秋月,忽听云外钟”。

 《山楼对雨图》

331 《山楼对雨图》 

明 宋珏 纸本设色 纵82.57厘米横 27.4厘米故宫博物藏

    此画描画细密,山势敦厚,笔触劲健俊朗,构图奇峭多姿。画上钩有“三希堂精鉴墨”、“石渠宝芨”等皇帝的祖传印章,“石渠宝芨”著录。

 《书画合璧图》

332 《书画合璧图》 

明 张瑞图 纸本墨笔 每幅纵34.7厘米 横2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瑞图(1570—1644),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张瑞图也善画,以山水见长,他的山水效法元代的黄公望。《书画合璧图》用笔颇有灵气,画面上山石、树木、楼阁、村舍皆刻划严谨,画境富于古意。该书画册为纸本,共11页,书及款7页,墨笔画4页。其画皆山水,用笔秀逸,各有意境,颇得生机。每页均有题句,其中两页录《归去来辞》句,其书分别为行书《乐志论》及“果亭山人瑞图”款;行书“归去来辞”。

 《日濯清泉图》

333 《日濯清泉图》 

明 恽向 纸本墨笔 纵152厘米 横53厘米

    恽向曾为周亮公画山水,自题云:“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道也。”画上自题:“坐茂树以永日,濯清泉以自洁,摹燕文贵笔,恽向。”在这幅画中画家借诗文的意境抒发了自己高洁不俗,寄情林泉,怡然自乐的心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恽向的这幅作品笔墨苍润,用悬腕中锋,以草书的骨力入画,圆劲雄健。如评者所云有“嫩处如金,秀处如铁”之致。

 《秋林平远图》

334 《秋林平远图》 

明 恽向 纸本墨笔 纵61.5厘米 横61.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主张作品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抒发画家的主观意兴,反对刻意求工,求似。元代起画中的所谓“逸格”被列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明代江南的画家甚至以有无倪画来判断画家品味的雅俗和清浊。恽向晚年倾心于倪瓒,黄公望。他的这幅画纯用干笔勾皴,线条秀健,以枯笔皴擦而又润湿的感觉,意境幽淡空疏,深得倪云林笔意。

 《幽涧鸣泉图》

335 《幽涧鸣泉图》 

明 恽向 纸本墨笔 纵214厘米 横90.5厘米

    恽向(1586—1655),是明代画家。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武进(今属江苏)人。擅长山水,早年学董源、巨然,以悬肘中锋作画,骨力圆劲,浓墨润湿,纵横淋漓,自成一派。晚年敛笔于倪瓒、黄公望的风格,惜墨如金,挥洒自如,妙合自然。由于他常往来于齐鲁之间,并登临泰山,故笔下山水得自然雄浑之气。他曾为周亮公画山水,自题云:“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道也。”

 《松风斜照图》

336 《松风斜照图》 

明 关思 绢本设色 纵158.7厘米 横50.5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关思,生卒年代不详,字九思,更字仲通,号虚白。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他所画山水,苍秀奇崛,是 “吴派”名家之一,早年的山水构图繁密,到晚年时的作品简笔粗疏。此画描绘的是夏日溪山阳光斜照,远处高山耸峙,山间泉水淙淙;近处林木葱茏,掩映着草堂数间,中部湖水水平如镜。在表现手法上,山石用披麻皴,画松以双勾,其画风近似吴门画派,而又自己的变化。右上角自题七绝一首:“清齐虚蔽小栏杆,六月松风洒面寒,步到西边桥外看,一山斜照瀑长湍。”

《仿张僧繇山水图》

337 《仿张僧繇山水图》 

明 蓝瑛 绢本设色 纵177厘米 横91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

    蓝瑛(1585—1644尚在),字田叔,晚号石头陀,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茂堂”,钱塘人。一生以卖画为生。蓝瑛擅画山水,他的绘画气力深厚,风格多样。在明末山水画中独具一格。张僧繇是六朝时的大画家,初唐时他的影响很大,明代“没骨画法”的复活,始于董其昌。董其昌没有见过张僧繇的真迹,是凭推想作仿张僧繇的没骨山水画的。蓝瑛师法董其昌,他们虽然是凭推想力追没骨古法的,所作绘画自成风范,颇为别致。

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与人类相伴而生,它忠实地记录着人的情感,心理和行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最珍贵最辉煌的艺术遗产。它是历朝历代绘画巨匠们将心血和生命融入构图、形象和色彩中创造出来的,当我们走进这座如梦似幻的美的殿堂,领略它那博大精深、色彩斑斓的历史内涵和人文景观时,既可增长知识,提高品味,感之美的真谛,又可陶冶情操,修养身心,获得美的享受。

  中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笔、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并辅以独特的工艺进行装裱。

  《中国传世名画全集》把中国五千年的艺术精品佳作都收入其中,逼真、真实地展现了名家名作,将其收藏,观摹学习、卧游赏玩,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高品位与素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显示出其鉴赏价值、史料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及收藏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