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江往事 | 古老而远去的川江木排(下)

 漁夫47 2019-03-10
漂二哥和排佬儿

  川江一二级支流的上游河道和一些溪涧不能通航,那些原始森林的大型伐木场,每年砍伐树木几十上百万根,原木可以直接投入河道自由漂流,成千上万根密密麻麻的原木漂满河面,像赶放一群群山羊,俗称“赶羊漂流”。但时常因河道中的浅滩、岩石阻挡,漂流的原木容易搁浅,从农历五月至十月的漂放季节,河道沿途有人手持撬棍,挪开搁浅的原木,重回水道,水深的河道,划着橡皮船才能上去挪撬。有时候搁浅的原木多了,堆积成巨大的木垛,要爬上去,橇棍撬、绳子拉,费时几天,甚至半月之久才能解拆。实在太大的木垛,人工无能为力,要靠爆破拆解。这些撬木人称“赶漂人”,一般俗称“漂二哥”。河道下游有船通行不能赶漂,便设“羊圈”(贮木场)收漂,把原木捆扎成一张张木排,继续放排到与川江的交汇处。

  漂二哥们在崇山峻岭中的溪河赶羊漂流,吃住都在沿岸的窝棚里,岸边的岩洞冬暖夏凉,却是漂二哥头儿的“豪宅”。有一年放漂季节,一位年轻漂二哥娶媳妇儿,头儿让出了他独住的唯一的岩洞,给他俩当新房,并说:“你这姑娘看得起漂二哥,我这老头子给你叩头了。”他的话音刚落,身后的漂二哥已齐刷刷地跪下一大片。这时,一位平时吝啬得让人看不起的单身老漂二哥,抖抖颤颤地捧着一包积攒了很久的盐巴,送给新娘,想摸摸她的手。那双跟老树皮一样粗糙的手掌,擦得新娘白嫩嫩的手背钻心痛。盐巴来自山外很不易,最后又回到了老漂二哥手里。

  漂二哥和排佬儿常年赤脚浸泡水中,有的脚趾间溃烂不堪,痒痛难忍。夜晚休息的时候,他们在岸边挖一个土坑,放进木渣燃烧,火力正旺时,用打湿水的麻袋盖上焖熄,冒出腾腾热气,便伸脚放在上面薰,当作中医的炙疗。痒痛稍解后,第二天好继续放排、赶漂。

  支流放排到了川江入口处的贮木场,排佬儿就打道回府了。川江主航道漂放的木排,由排佬儿一程一程送到川外沿岸买主约定的交货地点。结了工钱,排佬儿全靠步行回四川,一路上时常夜宿岩洞,渴了喝口江河水,饿了偷吃地里的红苕、洋芋或没成熟的胡豆、豌豆等一切可填肚子的东西。支流排工步行几天,最多十来天或一个月就到家了,川江排佬儿从武汉、沙市、宜昌一带回家,要走几个月,甚至半年,开始大家是一块走,途中由于各种变故,往往走散了,在路上了生病,客死异乡也无人知晓。

  有一首川江民谣,恰如其分地再现了这种景象:去时哟嗬嘿,转来岩洞歇,没有铺盖盖,扯把黄荆叶,没有枕头睡,石板都要得。

现代川江排运

  川江支流放排,木排捆扎时排面平整,排工走在上面才不碍脚,排底要光滑,漂放时遇浅滩不卡挂。木排的材积,根据河道宽窄、弯曲尺度以及滩险情况而定,一般为几十立方米,通航能力强的河道可达100多立方米。木排分别设有前舵后舵,漂放时把握航向,急流滩险中全靠把舵的功夫,在水流平缓的河段,要用桡划水、篙撑行,木排才可前进。

  支流漂放到与主航道交汇处的木棑,重新捆扎后才可继续放棑。川江航道暗礁密布,明岩林立,行船也多,木排往往因无法控制而造成散架流失,放排工和江上行船的安全受到威胁。重新扎排时,每个排节尽量选用长度和直径差不多的原木,用木楔和横木加牢,细一点的原木扎成的排节,放在前端作排头,转向灵活。川江放排一般分段放流,每到一段加固后,再继续下段航程,这样仍不能避免木排遭遇礁石和险滩而散架,沿江派有专人打捞散落江中的原木。那个时候,下川江一带的江面常有散木飘流,除了本地木材公司去打捞外,竟无人去捡,因为都明白那是国家财产。20世纪80年代,江津木材站建造了5艘小机动船,专门打捞江上木排散落的漂木,名为清漂。

  有一次,一个手持“丫脚子”(放排专用的撑杆)的川江排工站在排头,突然一个浪头打来,木排倾斜,一下子掉进江里,并迅速冲入了急流,衣服又被江中的礁石撕破。此时木排已漂远,排工奋力游上岸,干脆脱下碍事的烂衣烂裤,也顾不得害臊了,裸身穿过江边的街道,从岸上抄近路追赶木排。街上的行人突然在大白天看见一个全裸的男人奔跑,以为是遇到了“疯子”(精神病人),纷纷让道、躲避。终于在下游的一个回水沱,排工把木排拦截住了,这才如释重负地躺在沙滩上歇会儿气,很久都没有动弹一下。

  1957年上半年,长江航运管理局重庆分局与四川省森林工业局协商,试用货轮拖运木排。经过技术人员对扎排和航行编队的研究,7月10日, 功率为400匹马力的小型拖轮生俭号,从宜宾试拖一只长84米、宽16米,约900立方米的木排,历时3天,安全抵达重庆,开创了川江轮船拖运木排之端。轮船拖排比人工放排材积增加6倍多,航行时间减少5至7天。接着又试拖几次,材积增加到1300多米方米,积累了一定的拖排经验。当年12月,生俭轮把航线延至宜昌,拖运一只材积600立方米的木排,成功穿越三峡天险。途中,木排曾出现排首钻水、排尾扫边(转弯时木排尾部擦到岸边)和拉断连结缆绳的状况,船队技术人员和船员全力及时进行抢险,终获成功。

  1958年11月,功率为2000匹马力的大型拖轮长江2006号,从重庆拖运一只材积为1614立方米的木排,顺利抵达宜昌,创造了川江大型拖轮拖运木排的纪录。最终,川江拖排材积达到2500至3000多立方米,从拖一只排到拖双排,甚至拖三只排,还实现了拖排夜航的目标,航线最远到达了上海,轮船拖排逐步取代了原始的川江人工放排。

  捆扎轮船拖排时必须用竹纤藤加钢缆绳扎牢,排体有足够的强度承受能力。川江上第一座大桥白沙沱铁路桥新建后,拖排材积有了规范,一般为1800至2200立方米,规模控制在长55米,宽23米,吃水3米以内。每只拖排配有四五个放排工,排的四角白天插着小红旗,夜航时各挂一盏马灯,以作警示。在控制航道,如果相遇上水轮船,信号台会安排木排先行,轮船在控制航道外稍宽的江面候让。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川江上经常可见一艘拖轮和长长的拖排顺流而下,排节中间搭着小木屋,炊烟飘出屋顶散落在驶过的江面,洗净的衣衫在小木屋前随风摇曳。远远望去,木排几乎与江面齐平,奔腾的江水好像要漫了上去,这种与水亲近却不惧危险,与江岸的喧嚣相隔却可翘望的自然与野性的旅程,始终让我羡慕不已,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体验。

  川江上一座座桥梁飞架、葛洲坝水利工程竣工、陆上交通的迅猛发展,以及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排运不再适合川江,再有长江上游禁伐令实施,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木棑逐步退出川江,永远留在了川江航运史上。 

摘自陶灵散文集《川江往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