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企业管理中的“潜规则”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3-10

“潜规则”一词的产生与流行与《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1999)一书有关。“潜规则”一经提出,得到社会的广泛共鸣与传播。潜规则是相对于显规则而言的概念。

在企业管理中,“显规则”是指规范企业组织人的准则、行为规范,是企业存在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使企业的管理活动有序高效运作,需要一整套显规则,其表现形式为遵循社会法基础上的各种企业法则、规章和制度。这是约束企业员工相互行为的框架,是界定企业对内、对外管理秩序的理性标准,在企业组织内,起着规范、修正人们行为的作用,决定企业运营管理的理想秩序状态。而“潜规则”从字面理解应是“潜在”的规则而非“见不得光”的规则,具体指在企业中正式规定的各种管理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存在的某些不成文的,一般人(企业内人员)难以或不愿明说但又获得普遍认可和遵循的规则,它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企业内人员的行为和现实的管理活动。

1、潜规则不等于“陋规”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规则制度(显规则)所表达的只是企业管理所期望的理想秩序的刚性诉求,它反应的是管理活动中“应该怎样的”问题。实践中还存在着“潜规则”,它反映的是管理活动中“实际怎样的”问题,表达企业管理中所需要的“弹性或人性”的诉求。显规则是基于对(组织中)人性假设,人为设计和建立的理想建构的结果,而潜规则是自发生成的,是人性与环境(人文与物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潜规则与显规则相伴而生、相互影响和作用,决定和制约着企业员工的行为。

尽管潜规则的作用与影响无时、无处不在,但在对“潜规则”的认识和理解上,在社会生活中、企业管理中都存在不一致认知。由于传播媒介或公共媒体上,将“潜规则”这一中性词更多的使用在负面事件,或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报道上,使得不少人将其看作社会和企业组织中存在的一些“陋规”。将潜规则理解为“陋规”、“见不得光”的或某种全盘否定的、需要去除的非正式规则,是一种片面的认知,不利于全面认识潜规则的作用,也不利于从历史和传统文化角度去理解、分析和思考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差异问题,也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对企业管理“创造性传承”的需要。

2、潜规则是一种客观存在。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与显规则(规章制度)相比,潜规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存续状态和作用方式上。企业中的潜规则一般会具有地域特点、历史渊源和延续性,大多与企业组织环境、企业创始人与决策领导层的风格,以及逐渐形成的企业文化相关联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无形地发挥作用和影响。由于潜规则的潜在性特点,企业内部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只能通过对潜规则现象的观察和总结,来感知和思考其作用和影响,进而加深对企业管理活动的理解。

3、企业管理活动中存在潜规则,主要原因有几方面:

(1)管理制度(显规则)不完善和滞后,使得潜规则成为一种合理存在。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任何一个企业组织的规章制度(显规则)都不可能涵盖一切,前瞻性预知、罗列所有管理问题的处理细则,达到完善境界。当规章制度不能发挥有效作用时,潜规则就会凸现,起到适时的、实际的调节作用。同时,企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会经历初创期、快速发展期、平稳发展期、转型变革期等,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突变时期,企业规章制度(显规则)一般落后于企业的发展,在新规则还未建立时,潜规则就会填补空白并发挥作用。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被一致默认的、行之有效的潜规则,也会通过规则制度的修订,使其变成显规则(规章制度)的条款、程序。

(2)人性的弱点与人性的复杂,也决定了潜规则存在的必然性。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来自基层管理者说“众口难调”,反映的就是人性的复杂方面,一种决策,一种规则,无法适用于不同情况下,不时出现的管理上“疑难杂症”;不同问题、不同情况下,人性的不确定、不可完全预知性,使得管理者无法做到提前将不同人性适用的规章制度全部设定出来。同时,对不同的人性、具体问题要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当规章制度无细则办法时,那些潜性的规则,如企业文化、企业领导力就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引作用。这样企业管理者,可以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做到酌情、妥善处理问题。

(3)中国文化的特点也决定了潜规则存在的文化心理背景

中国历代统治者偏颇地理解、利用、推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文化,使得形成一种上下级间管理与做事的风气“很多事情你可以去做,但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不习惯告诉别人。”另外,中国历代形成的“等级观念”,“好面子”的思想根源,也造成沟通中的障碍。上述列举的文化习惯与传统思想根源,使得中国的企业管理活动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特别是在不同层级之中的管理活动更是这样:领导交代的事情,有时候可能时机尚未成熟;有时候未说明决策原因;或有时候以为下属明白而未交代背景缘由,这就要看下属的悟性,如下属不理解又不敢提问,又无适用的规章制度,这其中就会产生潜规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国传统的思想根源,仍是中国人在处理社会关系、职场中关系时,相对通行的待人处事规则。这使得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问题与关系的处理,在按章办事同时存在一定“灰度”,也就是潜规则。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中国传统的对待变革或新兴事物的基本指导思想。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社会的、行业的竞争中,其产生的企业活动,或是在变革初期、势微时、星星之火时,有时候也不为外界所知,这样在企业与社会外界之间也会形成一些不为所知的潜规则。

中国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企业管理哲学的特点,中国文化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是潜规则存在的文化心理背景。

(4)社会的、地方性的公序良俗,也是潜规则存在的主要因素。

在区域性企业管理实践中,我们会特别关注、强调“入乡随俗”、“因时因地治宜”。当地的公序良俗是融于日常生活、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中的不成文的潜在的,行之有效的运行规则。企业靠法制、资本、资源可以攻城略地,但要做好人的管理,需要从人的思想上达成理解与共识。这就需要尊重与理解区域性、地方性的人文特色,行之有效的公序良俗,以达成创造性传承与新的企业文化共识。在这过程中,企业中也会形成与之匹配的一些潜规则。

综上所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根源、社会关系、人性特质、制度发展的阶段性局限、企业管理中利益冲突,以及领导者与决策层的领导风格等,使得企业管理中存在潜规则成为必然。那么,如何看待及运用好潜规则,在企业发展变化中共存,以刚柔并济管理并服务于企业发展呢?

1、潜规则对企业管理活动的作用与影响具有两面性,不可一概否定。

企业管理中的潜规则正同一把双刃剑。积极正向的潜规则可以在企业管中不断发扬、传承,并且可总结成行之有效的规则制度与管理实践方法论,上升为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消极负面的潜规则,则需要引导与化解其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不利影响。

2、潜规则与显规则的交替、碰撞,在企业发展变化中共存。

潜规则与显规则的交替、碰撞,使企业管理活动呈现多元化,又可因时因地制宜,企业也在潜规则与显规则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前进,不断从小到大,从人治到法治,从不规范到逐渐规范。在初始阶段、快速发展期、转型变革初期各个时期,在过程中某段时间,潜规则或许会占主导地位,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必然要走向规则的明确化与制度化,显规则成为主流。

在一个健全的企业,企业管理制度(显规则)和潜规则其实也是一种博弈关系。建立一种均衡的博弈,让制度的理性、刚性与潜规则的人性、柔性,刚柔相济,企业才能和谐发展。随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又要对潜规则持续不断转化、改良为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方法,以达到合法、合理、合情地解决不同阶段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作者介绍:林蓉,曾任知名上市公司、欧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中国与东北亚区人力资源总监等职位;在制造行业、物流行业拥有多年的企业管理,组织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智领荟VHR成员。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