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均釉陶器生产绵延千年,从未断代,其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高峰,那就是明代“欧窑”,由于其烧造时间比较短,存世器物比较少,这就为“欧窑”制品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揭开月白釉太乙罐的前世今生...... 2017年1月12日, 由宜兴市人民政府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 “紫泥清韵 皇家品味 故宫博物院珍藏宜兴紫砂回乡展” 在宜兴市博物馆盛大开幕, 可谓是盛况空前...... 宜兴市博物馆馆长 邢娟
原来, 明清时期宜兴制陶业发展至为兴盛, 宜兴紫砂和宜兴均陶 以地方纳贡或官员进贡的形式进入宫廷, 成为宫中的日用陈设与珍藏。 那么,何为宜兴均陶? 它又是因何会进入宫廷的呢? 宜兴均釉陶器,简称宜兴均陶 也称“宜均”。 它是宋代以后宜兴丁蜀地区生产的一种上釉陶器,其工艺特点是泥条盘筑或泥片镶接拍打成型,生坯上釉,高温氧化焰一次烧成。从古到今,宜兴均釉陶的制作工艺及器皿,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征,胎釉原料大多就地取材,胎质有紫胎和白胎二种,尤其是釉水的风格和特点,与以往传统釉陶有了根本的变化和提高,“均釉”色彩丰富、绚丽而不失温润与厚重。 以现有认识来看,清宫旧藏宜兴均釉陶器,包括明清两代的制品,其中以明代制品数量较多,代表了宜兴均釉陶器的最高烧造水平,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宜兴均釉陶器,提供了可资参照对比的资料。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江苏省非遗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 胡平
“欧窑”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宜兴陶工欧子明所创烧。 清寂园叟有《陶雅》云: 明人欧子明 所制宜兴花盆之属,每有阳文‘子明仿古’字样,宜兴砂皿上罩釉汁,多甜白,淡青二色乃欧氏所仿,曰宜均也! 清代蓝浦著《景德镇陶录》中亦有“欧窑”条目曰: 明代烧造,为江南常州府宜兴人,以其政始 皆乎为欧窑。 1976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紫砂与欧窑器残片,这些史籍与考古实物都证明了“欧窑”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也印证了宜兴均釉陶器,自明代时所取得的不凡成果。 宜兴陶文化学者 朱培华
“欧窑”制品最显著的特点是釉色丰富,有月白、天蓝、天青、灰蓝等,其中以月白釉最为有名,这种釉色白中泛青、青中透白,呈现出如脂似玉的玻璃质感,如同十六夜的圆月,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 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中展示的月白釉太乙罐,胎体为白泥、撇口、短颈、披肩、直筒;玲珑小巧、浑朴妍整;外敷月白釉、釉不及底;青绿浅色隐斑,透出朦胧月色之美感。 至于太乙罐名字的由来,一是捐赠人当年如此讲而定名;二是我们推测“太乙”代表道家。该器物可能是用于存放丸散膏丹,现在我们近距离观察该器物釉汁浓厚、纯正 ,釉色幽然生光、古朴典雅。 虽然 这一件月白釉太乙罐的形制与精美程度 与“故宫博物院珍藏 宜兴紫砂回乡展”中所展示的器物相较尚有差距 但其胜在小巧玲珑 简约而不简单 其身之小 折射出的是宜兴先民制陶技艺之高超 其器之樸 蕴含着的是宜兴陶瓷文化之精髓 “今人不见古时月” 也许我们无法看见当年户户制陶 窑火兴旺的场景 但是仍能从先民留给我们的 有形的器物和无形的技艺当中 感受到宜兴均釉陶 所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 ![]() |
|